书城文化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12937400000003

第3章 前言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大影响的先秦“六经”之中,《春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本是鲁国官修的历史,相传经过孔子的删订,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春秋》的记事极为简单,而且据文献可征,孔子作《春秋》并非只为了记载历史事件,而是为了坚持西周制度,反对诸侯为政,目的在于匡救时弊,惩恶劝善。《春秋》经文隐晦难晓,又蕴含褒贬,所以又有了“解经”的“《春秋》三传”,这就是《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到了东汉前期,“经”的范围已经扩大,连解“经”的“传”、“记”、“诂”等也被引进“经”内,上升到“经”的地位。“三传”也成为经书。唐代正定五经,实际上包含了“九经”,就是《易》、《书》、《诗》、三《礼》和三《传》。宋代以后,“十三经”这一套儒家经典著作基本形成,《左传》成为“十三经”中重要的一部著作。

在西汉的经今古文学的分野之中,《左传》属于古文经学。汉代的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左传》进行的。特别是刘歆是否伪造《左传》之争。这一论争,不但在汉代掀起轩然大波,而且这桩公案一直延续到清末。尽管如此,经过汉代刘歆、贾逵、服虔、郑玄以及晋代杜预等学者的宏扬推扩,《左传》在“十三经”中已越来越被重视了。

在《春秋》三传之中,《公羊传》和《穀梁传》是以义理解说《春秋》的,而《左传》则是以史料阐述《春秋》的,所以《左传》又是一部历史著作。《左传》自成书之后,便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历史著作,《春秋》的记事过于简洁,许多事件只有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事与事之间只是机械地按年、月、日编排,很难从中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和具体内容。《左传》则不同。《左传》的记事内容、取材范围和描写的社会面都要比《春秋》丰富和广阔得多。它博采旧文简册,以及流传在口头上的历史传说,详细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的历史面貌和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动,描绘出一幅春秋时代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左传》一书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如以“爱民”为内容的民本思想,以反抗强暴、爱护国家为内容的爱国思想;对那个时期为国家和历史的进步作过贡献的政治家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暴君佞臣的恶品邪行进行了批判。而且《左传》对于后代历史著作体裁体例的形成,也具有开创之功。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左传》可以说是“集古史之大成,留给后人以无尽的宝藏”。《左传》对后代的史学影响是巨大的,司马迁作《史记》,有关春秋时代的历史,就大量采用《左传》的内容。《史记》纪传体的创立,与《左传》也不无关系。司马迁以后的史学家,也无不从《左传》中吸取营养。

《左传》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左传》的文章叙述完整,文笔严密,创造了许多精彩的篇章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左传》善于描写人物,善于将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活动刻画得生动细致,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创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左传》善于用委曲尽致、谨严而分明的笔调来叙述战争,把复杂的战争描绘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左传》应对辞令之美,又是它的一大特色。《左传》的辞令,无不曲折缜密、委婉有力,许多记述辞令的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佳构。正因为如此,《左传》成为春秋战国时代最优秀的散文著作。后代的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仿《左传》。所以,《左传》对于后代叙事散文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所以,《左传》在中国古代经学、史学、文学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左传》,展现《左传》这部伟大著作的丰富内涵,本书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尽可能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给《左传》以整体的观照,以探求《左传》一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围绕着《左传》产生的许多缠夹不清的争论,诸如《左传》的作者、成书年代、是否解经等等问题,给予必要的梳理,即使不能作出最后的结论,亦可了解其中的症结与争论的来龙去脉。

三、努力揭示和探索《左传》的丰富的历史意蕴和精湛的艺术成就,以及它们在中国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影响。

四、《左传》是一部煌煌巨著,其中有不少精品妙文,笔者在本书中尽量有选择地引录《左传》的一些原文,以便读者在了解《左传》内蕴的同时,可自行在这些有限的篇章中沉潜涵咏,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小书能使读者对《左传》这部古典名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主观意图虽是如此,然而限于学术水平,目的能否实现,还须等待方家与读者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