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12931900000032

第32章 教下研究(1)

天台《法华玄义》迹门十妙概论

释定智

《法华玄义》是天台智者解释《法华经》最重要的一部疏文。这部疏文里的玄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幽深道理,诸佛所说的幽深道理,十方诸佛所亲证的实相妙理。这个实相妙理,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它有缘,它就在你的眼前,但都无法体会。这个法太希奇,众生太可惜,太迷茫。智者大师对于“妙”有非常深广的解释:

“妙”有相待妙、绝待妙、迹门妙、本门妙、迹门十种妙、本门十种妙、观心十种妙。这个“妙”可以开合成六十种妙。这六十种妙里面每一种妙又要开,所以非常的广博。佛的一代时教就融合于一个字里面。这是智者大师不可思议的智慧。智者大师九旬谈妙,一切法就融合在一个“妙”字里面。

先分迹门十妙,本门十妙,观心十妙。后面的十妙我们先不谈,先谈迹门十妙,智者大师重点放在这迹门十妙里面。为什么智者大师迹门十妙讲得特别多,而本门十妙讲得比较少?因为本门十妙是证道以后。比如说,到圆教初住位以上,已经开佛知见了,或者是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了,已经是无功用道了,本门十妙叫做增道损生,增道损生的意思就不详释了。

在迹门十妙里,天台宗圆教初住位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非常高的,我们这个世界上假如有一个人证到圆教初住位的话,这个人就是分真佛。为什么?他可以百界作佛,圆教初住位可以百界作佛。百界可以示现三十二相佛身,八相成道。证到圆教初住位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做得到,所以只要能把迹门十妙讲清楚的话,本门十妙无功用道,任运而去,念念之间流入萨婆若海,所以我们现在的工夫是下在迹门十妙里面。

第一境妙

境妙里面先是十如境,因缘境,四谛境,二谛境,三谛境,一谛境,无谛境。这七种境是智者大师把佛所说的无量妙境提炼出来,从无量妙境里面提炼出来这个精华。诸境的精华都浓缩在这七种境里面。如果一个人能认识这七种境的话,就能认识十方诸佛所说的无量妙境。无量妙境即是这七种境。要这样来认识这七种境的重要性。

无量境你怎么认识得了?太多太广,说也说不尽。即使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用恒河沙数劫来讲这一个“境”字,讲得清楚吗?讲不清楚,为什么?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用恒河沙数劫数来讲,还是数字,有限有量。而境界是无限无量,怎么讲得清楚呢?一个“境”字都讲不清楚,祖师讲的话讲得清楚吗?讲不清楚!不要说我们想把一切境界讲清楚,就是把一个人道的境界讲清楚,讲得清吗?不要说把人道境界讲清楚,就把一个人的一辈子讲清楚,讲得清吗?不要说一辈子,就是这一年的事情讲得清楚吗?不要说一年,就是这一天中的事情讲得清楚吗?一天里光一个眼睛里的事情能讲清楚吗?也讲不清楚。一个耳朵里的事情能讲清楚吗?所以这里面一层一层分下去,非常微妙。境界太微细,太广博,语言是没有办法表达清楚的。

虽然没有办法表达,但十方诸佛有妙智慧,可以把无量的境界浓缩在七个境界里面让你认识。不光可以把无量境界浓缩在七个境界里面,还可以浓缩在一个境界里面。比如说浓缩在十如是境里面。用十如是就可以把无量境融摄在里面,不仅融摄在十如是里面,还可以融摄在一个境里面。十如境即是无量境,无量境即是十如境。七种境可以融摄无量境,无量境可以就是七种境。一境即具足无量境,无量境即是一境。

如果能够这样领会境层层无尽,那你就能对境的妙有有初步的了解。比如因缘境又可以分为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四谛境里面又分为四个: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二谛境里面又分成七种二谛,三谛境里面又分为五重三谛,一谛境、无谛境还可以分。这里面一层一层地分,都是站在四教的深度来分。所以境妙不可思议。

接下来是诸经开合,为什么要开出七种境,它们的关系是独立的,还是融通的?其实诸境可以融通。十如境可以和十二因缘相合,可以跟四谛境、三谛境、二谛境、一谛境、无谛境相合,开合自如。这里面还有个开合关系。虽然开出这七个境,但是这七个境可以包含无量个境,这七个境的关系可以开又可以合。所以讲的就是境妙,这境是非常不可思议。大致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就明白佛知见是什么,诸法实相是什么,我们将来要亲证到的实相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以后要去悟入的。

第二智妙

智妙里面又分了二十种智。

二十种智慧和前面的境界不是脱节的,不是毫不相关的,境妙就是境,智妙就是智。境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用境来对智,境智相对的时候,又产生五境来说明智慧,对十如境产生的智;对四种十二因缘产生的智慧;对四谛又产生智慧,叫四谛智;跟二谛相对就产生二谛智;跟三谛相对就变成三谛智;跟一谛相对就变成一谛智;还跟无谛相对。所以这七谛和智慧相对,境界和智慧相对的时候,要么产生无明,要么产生智慧。就好比一个人看到美女的时候,要么起淫欲心,要么起善心。要么起戒律之心,要么起定心,要么起慧心。遇到境界的时候,有的人起烦恼心,有的人起慈悲心,为什么会起心不同呢?所以境界和智慧相碰的时候,要么有些人流转六道,要么转凡成圣。这里就讲到对境产生智慧的差别。

另外一个是辗转相照,用境界来照智慧,智慧反过来照境界,境界和智慧互照,叫做境智不二,最后达到境智不二。境界现前的时候就是智慧现前。智慧现前的时候就是境界现前。所以有智慧的时候必定能够认识无量的境界,有境界的时候就显发诸佛的妙智。妙智和境界是相契相合的关系。像盖子跟杯子的关系,是相合的,境界和智慧是丝丝相扣的。从这里面再来论境、智。

第三行妙

行妙有通途的增数行,还有约教的增数行。通途的增数行有止观,有戒定慧,还有一层一层的增数。

还有一种约教的增数,又分别四教增数。有藏教的增数行,站在藏教的角度上,有一数、二数、三数、四数。以一法来修行怎么样?二法、三法、四法、五法来修行怎么样?还有通教增数行。通教也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别教也有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五法。圆教也有增数行。这是通曰四教名增数行。但这个地方讲得不细致,下面又广明别圆二教来说明这五种行。别圆两教五种行实际上又可以把前面藏通两教包含在里面了。所以另外又开出五种行。

这里先是讲圣行。所谓圣行就是戒行、定行、慧行,戒定慧又称为三无漏学。

戒律有戒的修法。有律仪戒,也有定共戒,道共戒,还有具足戒,有依真谛而发的戒,有依俗谛而发的戒,还有依中谛所发的戒。依三谛所发的戒,戒品是不一样的。这里面讲的十种戒是以《大智度论》为标准的十种戒,跟《南山律》不一样的。《南山律》还没有佛知见融摄在里面,它这个戒律里面具足佛知见,具足四教的戒,所以这个戒是具足道,跟《南山律》不一样。大家以为《南山律》就可以盖过一切戒,实际上不是的。唯有天台宗所论的这个戒是盖过一切戒的,包括佛戒在内,菩萨戒在内,最圆满的佛知见融摄在里面,所以比《南山律》还更超一层。虽然没有《南山律》那么广,但从深度来说是超越的。唯有你天台宗真的学通以后才会知道。

下面是定行,又分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和世间上上禅定。

世间禅定里面有根本味禅和根本净禅。根本味禅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上面还有一些四空定、四无量心。

出世间禅定又分为观、练、熏、修。

观禅里面又分为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等禅定。练禅里面又有九次第定,熏禅就是狮子奋迅三昧,修禅里面有超越三昧这几种禅定。像九想属于不净观,八背舍也是不净观,八胜处是不净观再提升一下,十一切处就是不净观修到最殊胜的境界,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这十种境界都能够遍照十方。青光遍照十方,黄光遍照十方……如清风一样,遍一切处。达到这一层的话,在观禅里面达到最深的一种妙境。

练禅好比炼黄金一样,黄金越炼越纯,修禅定的话,根本禅从根本味禅到根本净禅,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提到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定,像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一半是世间禅定,一半是出世间禅定,跨越两边。还有出世间上上禅定。世间禅定里面有跨越性。在练习禅里不停练习,把根本禅定里面,根本味禅不停修炼。但这根本味禅里面虽然也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到四空定,到灭受想定,练习过程中就把见思两惑破掉。以无漏慧来修,虽然九次第定也是从初禅开始上去,到了空定,再到灭受想定,又回过来练上去。这样的修炼就把定练得非常纯熟。

熏禅就是狮子奋迅,狮子奋迅三昧从散心进入到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到灭受想定,再回过来又到散心定。再上去,再回来,像狮子一样快,进去很快,回下来很快,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很自在的,这个叫熏禅。

修禅叫超越三昧,超越三昧从散心定入到初禅,从初禅可以直接跳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再跳到灭受想定,又跳回来到散心定,从散心定又跳到初禅、二禅,又跳上去,跳回来。像狮子一样前跳四十里,后跳四十里;左跳四十里,右跳四十里,禅定达到这种出入自如的超越三昧。达到狮子奋迅三昧和超越三昧的时候,就可以说出离世间了,工夫就很自在。

出世间上上禅定,一共有九种大禅。这九种大禅的基本要求就是开佛知见,必须要悟佛知见,必须要入佛知见,以此证到自性禅定。在自性禅定里开出九种禅门,都是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基础的,以破无明,见佛性,开秘密宝藏为根本基础的,这个禅定叫出世间上上禅定。

慧圣行里面又分为生灭四谛慧、无生四谛慧、无量四谛慧、无作四谛慧。慧圣行就是开智慧,如果以智慧来论的话有四个层次,藏教是生灭四谛慧,通教是无生四谛慧,别教是无量四谛慧,圆教是无作四谛慧。

慧圣行观行成就二十五有三昧,二十五有。我们三界可以广开为二十五有,而每一有里又都可以达成三昧。所以变成二十五有王三昧,入二十五有王三昧,就能证到轮回与涅槃不二之体。

下面是梵行,梵行指的是四无量心,光有圣行还不够,圣行是自利用的,梵行是化他用的。没有梵行的话,功德福报就不圆满。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悲喜舍都达到无量。慈无量心,给予众生无量的快乐,乃至十方诸佛究竟常乐我净的快乐;悲无量心,拔众生的根本无明,拔除众生处处执著,证入妙智;喜无量心,还有舍无量心,就是达到平等舍。实际上慈悲喜这三种是平等的,叫舍无量心。

下面是天行,开示悟入佛知见,这叫天行。

前面的都是为天行做准备的。天性就是天然之性德,天然之妙慧,以天然性德之慧,证到实相这个行叫天行。

天行是刚刚证果。婴儿行是果上起妙行,也就是到果位以后,再生起妙行,是人天小善,像婴儿一样的行。人天小善之行,乃至权乘菩萨之行,乃至声闻之婴儿行。为什么?包括菩萨在佛眼里都属于婴儿,当你开悟以后还只是个婴儿,属于佛的婴儿,是佛把你生下来,是佛的婴儿。刚刚悟入佛知见的时候叫胎儿,出胎以后叫婴儿,天性就是你具足佛种,开佛知见,这还是胎儿。出胎以后就是王子、佛子、法王子。法王子就是婴儿,一开始还只是婴儿,需要佛菩萨的呵护,所以所做的事情都是表现在人天的小善,二乘的小善,或者示现声闻行,或者示现权乘菩萨行,或者示现圆教菩萨的妙行,这种行都是属于婴儿行,还不究竟圆满。

什么叫病行呢?法身大士证入到不可思议妙境,他的行持已经天地莫测,乃佛与佛才能知道的。像这些法身大士就化身魔王,化身提婆达多,化身央掘摩罗,化身婆须蜜多,或者化身鬼王,阎罗王,以苦行来逼迫众生,示现种种难行之行,不可思议的恶行,以病行来示现。这种行是深位菩萨所行,不是浅位的菩萨,浅位菩萨是婴儿行,所以说济公活佛是深位菩萨,他示现疯癫法门,但大家不要以为他是真疯,跟世间的疯子是不一样的。有些疯子被疯所染,济公活佛虽然行于疯癫之法,但实际把疯癫转为道用,转为妙用,我们一般人不理解,以为他是真疯。所以济公活佛的行持我们是学不来的,因为我们前面的基础都没有,像圣行,戒定慧都没有,戒的基础没有,定的基础没有,慧的基础也没有,梵行的基础也没有,福报的基础也没有,天行的基础也没有,示佛知见也没有,婴儿行也没有,不要说病行,病行离你根本还差得很远。当然如果你佛知见开了以后要行疯癫法门也可以,不过要注意弄不好人家把你送精神病院里面去。

再讲圆行,这是圆教的五种行。把别教的五种行讲清楚以后,圆教的五种行就比较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