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读本(大夏书系)
12931200000003

第3章 北平印象(1)

中国传统建筑贵曲而隐,忌直而露,讲究开门不见山,所以站在北京的许多四合院门口,看到的是影壁,要绕过去才能见到正房、厢房、回廊。这里推荐给大家的第一组文章,也仿佛是“屏风”性质,欲露先藏:对于“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内里风光,且留待后面分头道来。本组文章多大而化之的整体概观,或名素描,或如速写,或谈印象,或话观感,目的是先引领大家远观、俯视(如李健吾所说的“坐飞机来一个鸟瞰”)、走马观花,甚至是雾中看花似的打量“北京”,存一个“整体观”。

这组文章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外乡人”视角。李健吾说:“每一个人有一个故乡。北平是你的第二故乡。”正是这种“游居于北京的外乡人”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比北京人有更多的印象和感怀,因为他们既入乎其中,故能观之,又出乎其外,故能写之。

与其他几位现代作家更专注于北京的风沙、骆驼、窝窝头、人力车、茶馆等“特产”不同,当代诗人西川的“北京印象”却完全抛开感性具象的日常生活。他理解的北京不是一座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而是“来自中国人的大脑,来自意识形态”的“一座人工之城”。而且除了人们居住的地上的北京之外,还有一个“地下的北京”和“空中的北京”。这种想像多少带有诗人形而上的玄思意味。不过,他文章中提及的几种外国人以北京为题材的著述倒是值得有兴趣深究的读者找来看看:法国人谢阁兰的小说《勒内·莱斯》(三联书店1993年版)、美国学者史景迁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以及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北平①

/李健吾

北平的城像一个凸字,也像一辆铁甲车。平剧《梅龙镇》里面,明朝的正德皇帝用一个比喻说到他的住所,大意是:大圈圈套着一个小圈圈,小圈圈又套着一个小圈圈。所谓大圈圈,就是北平的外城,凸字的下半截;所谓小圈圈,就是北平的内城,凸字的上半截,城虽说分做内外,并不是圈圈,也并没有谁圈着谁。只有那个小而又小的圈圈,的确套在内城的中心,通常另有一个尊贵的名称,叫做紫禁城。

紫禁城又有一大一小:小的是禁城,里面住着一个皇帝,现在没有了皇帝,通常叫做故宫;大的是皇城,或者是黄城,因为墙是土红色,仿佛庙宇的墙垣,其实颜色不是黄的,也不是紫的。

北平的美倒也不在这些里里外外的城堞。城楼大半做了鸽子窝,砖缝布满了荆棘,一个过去的世纪静静摆在你的眼前。

要想领略北平的美,最好是坐飞机来一个鸟瞰。否则站在禁城的午门上面,瞭望一下四野也就成了。一片绿意,我这个“野”字用的并不过分。房子隐隐呈现在枝叶下面,街道像似一条一条细流,粼粼散开,匀整而不单调,映着红墙碧瓦,仿佛一幅古色古香的锦缎金绿的底子,街道做成灰色的方格,有红花碧梗点缀。

外城天坛的祈年殿挡住你西南的视线。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笔直向南,好像通到中国的心脏。往东南望去,有一片阡陌,中间峙立着一座馆阁,便是过往诗人凭吊的陶然亭。从西到北,远处是绵延的西山,近处是白塔两座,遥遥承住晴空。正北有崇祯皇帝殉难的景山。东边似乎没有什么特别触目的建筑,但是那些树,你分不清它们是道貌岸然的松柏,还是摇曳多姿的柳槐,你也辨不出它们的岁月粗细,只是绿,不像巴黎绿的那样修饬,也不像巴黎那样压在高楼巨厦的两翼,漫空排去,家家有树,家家有树为荫,而绿海油然,三海和护城河的水色浮光,倒像或大或小的画舫了。

最后你不妨漫步踱上金鳌玉蝀桥,站在上面,你会忘记一切……一切是美。

替代夏天的绿树,有冬天的白雪。

灰色的是北平的风沙。它给你带来漠北的呼吸,骆驼的铃铛,挣扎的提示。尘土让你回到现实,胡同却是一部传奇。听听那些胡同的名字!恐怖的有鬼门关,可笑的有羊尾巴胡同,浪漫的有百花深处。

住久了北平,风沙也是清静。这里没有古刹的幽沉,租界的喧嚣,年轻人宜于读书,老年人便于休养。壮年人离开这里,走向人世的战场。失败了回来,它安慰你;胜利了回来,它把你需要的安逸给你。但是壮年的时候,你不要到这里来,你一不小心,它会吸了你去。它是一个摇篮,也是一座坟墓。每一个人有一个故乡。北平是你的第二故乡,你精神的归宿,所以是一个理想的故乡。

它属于人人,好比它大方的语言,是全中国的。所以我们不能没有它,它是中国和平的征象。

注释:①选自《切梦刀》,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作者李健吾(1906-1982),长期从事戏剧工作。著有剧本《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等。

北平的“味儿”①

/纪果庵

若想以一个单词形容北平的话,那只有“味儿”一字。朋友们一提到北平,总是说:“北平有味儿,”或是说:“够味儿。”什么是“味儿”?我倒先要问你,我们吃沙锅鱼翅或是烤涮羊肉,大家抢着说:“有点味儿,不错!”这里味儿当什么讲?你明白了吃饭的所谓味儿,则生活的所谓味儿,亦复如是,——不,北平的味儿,并非专像沙锅鱼翅,或是烤涮羊肉,倒有些像嚼橄榄,颇有回甘,又有些像吃惯了的香烟,无论何时都离不了。要把菜来比附,还是北平自己出产而天下人人爱吃的“黄芽菜”有点近似吧。因为它是真正人人可以享受的妙品。

闲园鞠农《一岁货声》把北平一年到头卖东西的叫卖声都记出来了,冬晚灯下阅读,好像又回到“胡同儿”里,围着火炉谈笑一般。我想,“货声”也要算北平的“味儿”代表之一,其特点是悠然而不忙,隽永而顿挫,绝不让人想到他家里有七八口人等他卖了钱吃饭等等,这就给人一种舒适。有时还要排成韵律,于幽默之中,寓广告之用,有时加上许多有声无义的字,大有一唱三叹的风致。例如早晨刚起床,就有卖杏仁茶的,其声曰:“杏仁!哎!茶哟,”那是很好的早点,在别处很少吃得到。卖粥的铺子都带卖油条,北平叫“油炸脍,”《一岁货声》记其叫卖声云:“喝粥咧,喝粥咧,十里香粥热的咧;炸了一个焦咧,烹了一个脆,……好大的个儿来,油炸的果咧。”(果,即脍之谐音)又云:“油又香咧,面又白咧,扔在锅里漂起来咧,白又胖咧,胖又白咧,赛过烧鹅的咧,一个大的油炸的果咧。”一个大,即一文钱,亦即后来之一个铜板,而可抵今日之法币五角者也。北平之油条,要炸得脆松,故云云。但亦别有一种,是较软的,内城多不卖,而前门及宣武门一带有之,常与豆腐浆杏仁茶合组一摊,应早市者也。区区一粥一油条,而有如许花样,这就是北平的“味儿”。照此例极多,再说两个,以为参考。卖冰激凌云:“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冰激凌。”卖桃云:“玛瑙红的蜜桃来噎哎,……块儿大,瓤儿就多,错认的蜜蜂儿去搭窝。”卖枣云:“枣儿来,糖的咯哒喽,尝一个再来哎,一个光板来。”又衬字多的如卖酪:“咿喓嗷……酪……喂。”卖沙锅:“咿喓咦喓呕沙锅哟。”后者真是喷薄以出之,有点儿像言菊朋的戏词了。

观察北平的特点,总是在细微地方着眼才有发现。如吃饭,北平人是不愁没米没面的,有小米面,棒子面(即包芦),黄米面等等。小米面可以蒸“丝糕”,名字满好听,吃起来也不难,道地的北平人,可以在里面放了枣,赤糖,格外甜美;还有一种街头摊子,专用小米面作成厚约半寸的饼,放在锅边供熟,上面是软的,下面有一层焦黄皮,很好吃;棒子面可以煮成粥,蒸为“窝头”,又可以切成小块,煮熟加一点青菜,好像我们吃汤面似的,北京叫“嚘嚘儿”。老实说,在北方,只有这些才是“人间味”,大米白面只有付之“天上”了。不过是像这些琐屑的食品,北平人也要弄出一个“谱儿”,使它格外适口些,好看些。从先我常看见贫苦的老太太到油盐店买调料及青菜(北平每胡同口皆有油盐店肉店,而油盐店都带卖青菜,或带米面,不像南方之买小菜动辄奔走数里以外也),一个铜板,要香菜(即芫荽),要虾米皮,要油,要醋,要酱油都全了,回家用开水一冲,就是一碗极好的清汤,普通常叫这种汤为“神仙汤”,一个铜板而包罗万象,真是“神仙”!吃韭菜饺子必须佐以芥末,吃烤羊肉必有糖蒜,吃打卤面必须有丫肉卤,吃炸酱面之酱,必须是“天源”或“六必居”,抽烟要“豫丰”,买布则八大“祥”,烧酒须东路或涞水,老酒要绍陈,甚至死了人,杠房要哪一家,饭庄要哪一家,执事要全份半份,都要细细考虑,不然总会给人讪笑。这就是所谓“谱儿”,而我们在旁边的人看了,便觉得有味儿。

请放弃功利的观点,有闲的人在茶馆以一局围棋或象棋消磨五十岁以后的光阴,大约不算十分罪过吧。我觉得至少比年轻有为而姘了七八个歌女什么的对人类有益处。若然,则北平是老年人好的颐养所在了。好唱的,可以人票房,或是带玩票的茶馆。从前像什刹一溜河沿的戏茶馆,坐半日才六至十个铜板,远处有水有山,有古刹,近处有垂杨有荷香有市声,饿了吃一套烧饼油条不过四大枚,老旗人给你说谭鑫培的佚史,说刘赶三的滑稽,说什刹海摆冰山的掌故。伙计有礼貌,不酸不大,说话可以叫人回味,“三爷,你早,沏壶香片吧?你再来段,我真爱听你那几口反调!”亲切,而不包含虚伪。养鸟或养虫鱼北平也有不少行家,大清早一起先带鸟笼子到城根去溜溜,有未成名的伶人在喊嗓子,有空阔的野地,有高朗的晴空,鸽子成群的飞来,脆而悠长的哨子声划破了空气的沉寂,然后到茶馆吃杯茶,用热手巾揩把脸。假定世界不是非有航空母舰和轰炸机活不下去的话,像这样的生活还不是顶理想的境界吗?

在北平有一句话非记熟不可,是什么?就是“劳驾”。这在日文,可说是“敬语”,一定要加“果杂依妈死”的。北平的劳驾一语,应用很广,并不一定是托人作了什么事,就要表示谢意的说句“劳驾”。大街上脚踏车和包车互撞了,打得头破血流,旁人或警察来劝架,一造必说:“不是,您不知道,这小子撞了人连劳驾都不道,简直不是东西!”那一造就说:“他妈的,谁先撞谁,我凭什么给你道劳驾,你还应该给我道劳驾呢。”外乡人听了,会疑心到劳驾是什么宝贝东西,要不为什么争得这样厉害?其实劳驾不过一句空话,可是北平人就非常在乎这句代表礼貌的空话,所以,欠了债还不出固然可以道劳驾,就是和人借钱,也未尝不说劳驾,于是劳驾之声,“洋洋乎盈耳哉”。这种表现,十足证明了北平人之讲礼貌,好体面。七百年帝都,贵族,巨宦,达官,学者,那一条胡同里没有几个?把这块位置在沙漠地带的北狄之国,涵茹成文教之邦,也是势有必至,理有固然的了。在“探亲相骂”一剧中,乡下亲家大受城内亲家之揶揄,这里所说城内,当即暗指北平,北平骂人常以“乡下人”三字代表之,意即谓其无礼貌与鲁莽也。有时我看见担了担子卖酪的旗人,在通衢遇见长亲,立即放下担子请一个“蹲安”:“您好!大叔?”又响亮又柔和,冲口而出,从容而不勉强,雍容而不小气,此亦他处看不到之“王化遗风”也。比邻而住,昨天晚上还见面来的,今天一清早,第一次相会,一定要问“您好,您吃茶啦?”这也是旗人的规矩,而浸淫至于一般住户者。但此风在商店里更明显,无论多大的门面,只要你进去,一定很客气的招待,即如瑞蚨祥,是北平第一等绸缎店,顾客进去敬烟敬茶,虽然翻阅许久,一点东西不买,也绝不会被骂为“猪猡”,况且,在这样殷勤招待之下,随你什么人,也不好意思不买他一点,这也未尝不是最好的广告术呢。最近十年,海派作风,才渐有流入北方者,如××实业社,××公司,××商店之类,都是带理不理,眼高于顶,道地北平人,很少有人愿意看这付嘴脸,除非大减价,一块钱可以买一条全幅被单的时候。

除去上述特殊的味道以外,北平可以咀嚼的东西太多了,最老的大学,最老的书店,仅存的皇宫苑囿,这是代表文物的;最讲究的戏剧,最漂亮的言语,最温厚的人情,这可以代表生活的艺术,……《越缦堂日记》云:“都中风物有三恶:臭虫,老鸦,土妓;天苦多疾风,地苦多浮埃,人苦多贵官;三绝无:好茶绝无,好烟绝无,好诗绝无;三尚可:书尚可买,花尚可看,戏尚可听;三便:火炉,裱房,邸钞;三可吃:牛奶蒲桃,炒栗子,大白菜;三可爱:歌郎,冰桶,芦席棚。凡所区品悬之门国,当无能易一字者矣。……”李氏说话是以刻薄著称的,又特别回护其家乡(绍兴)的好处,然此处亦不能不标举可爱尚可数点。且李氏后半生几乎三十年的光阴,都住在这古老的城内,光绪以后的日记,很少谈到京师之可厌。现在去李氏之死,又五十年,他所认为多的,恶的,如今亦大都变作供人回想的对象了。所以,不要就别的说,只就历史一项说,北平已经是比任何城市“够味儿”了。

北平的味儿,不知何日再享受一番。

12月17日

注释:①选自《两都集》,上海太平书局1944年版。作者纪果庵(1909-1965),现代作家。著有《两都集》等。

想像我居住的城市①

/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