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夏莲居著述集
12929200000008

第8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6)

以上所述,均为目前出家大德,与此经有殊胜因缘者。至若唐、宋以前,高僧名贤受持赞演,获得灵感者,不可胜数。而现在居士中得益此经者,尤多可纪。有素不信佛,因睹此经善根顿发,遂率眷属同受皈戒,最先课读,最先成诵,最先印行二千部于十五年前者,故丕威将军张公宪臣也。十年课诵此经从未间断,且在黄阳山闭关手写数本施人,古稀高龄,健逾少壮,李西原老居士也。多年沉疴,百药罔效,因拜诵此经宿疾顿瘳,正信既启,判若两人,发愿尽未来际读此宏此者,黄正明女士。踵而行之者,李明坤、梅葛明、锦明女士等也。乍读此经欢喜赞叹,未几即能背诵如流,从此皈向佛门,志修净业者,张辅卿将军也。发心手写此经,预备将来影印者,则有萧公方骏、郭公则沄、李君广平。因诵持而坚正信,或为日课,或能背诵,或除宿障,或增善根,则有曲善堂、夏悟明、王述宗诸居士。虽向佛乘,未获途辙,骤遇此经,如贫得宝,则有冯性圆诸女士。夙信净土,自谓已窥堂奥,及读此经,始愧往昔未得门径,又闻吾师讲解,乃知此法顿赅八教,圆摄五宗,广大精深,令人欢叹愧奋于不能自已,则念祖与黄胪初中将、齐重九居士等也。至于读诵此经,或著显效,或获密益,耳目所及,已难悉数。亦有乍信乍疑,随人言转,或熟视无睹,或期诸将来,此虽福缘未具,善根容有发时。若于原译既未遍读,会本更未详参,妄逞瞽说,意存嫉忌,则竟是波旬眷属,如来所谓可怜悯者。

本经有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又云:恶骄懈怠及邪见,譬如盲人恒处暗。于以见众生机感各各不同,善根不可思议,业力亦不可思议,我佛已屡言之矣!念祖初获此本,未遑措意,迨搜集五种原译,逐一披读,始知此经非特为净土群经之纲要,而且于世道隆污,国运兴衰,有绝大关系。又检三家节会之本,详参互校,益恍然于吾师弘法救世之苦心,与会集此经之精慎,实非浅识寡学所能梦见。宜乎缁素大德,先后倡导、赞叹,不谋而同也。

善乎沈善登居士(曾著《报恩论》,近代佛学界特出人物也)之言曰:净宗之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此经备示依正庄严、修持位次而外,实如前跋所谓苦乐忻厌、生佛感应之理,阐发尽致,显密性相、事理因果之义,赅括无遗。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读,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宏也。慨自世风日下,人心陷溺,同业共感,劫运空前,群感切肤,咸思挽救。然而劫由业成,业由心造,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苦果难出。本经菩萨修持以下,直至三十七品,剀切指示浊世致苦之由,与出苦之方,深悲极慈,重重诲勉。其间历叙众生以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痛烧之报,俨然为今日灾劫写照。欲令众生观果知因,洗心易行,改往修来,离苦得乐。若仅知持名,不明纲宗,既昧往生正因,难收感应效果。是以本经于礼佛现光之前,又复揭示“佛所行处,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以上十三句经文)盖法不异佛,佛不离法,此经诵持处,即佛光照摄处。更有如前跋所云:果能受持读诵,必获开慧灭业、延寿增福之效。普遍流通,实有移风易俗、矫正人心之功。是以前清开国,特重此经,宫廷课诵,著为定例,故得人知自戒,上下相安。迨乎末叶辍诵,纲纪日紊,而清社亦颠覆随之矣。《会疏》有云:此经乃七难消灭之真言,天下太平之秘诀。实为确论,非伪言也。

犹忆日寇鸱张,国都播迁,林故主席礼请海内唯一耆德虚云老法师,主持法会。念祖服务后方,幸获皈依。老法师谆谆告诫吾人,亦以挽劫修道,自他俱利,莫如潜心净业。当代龙象太虚大师,提倡建设人间净土,亦曾详引此经文句。与夫莲师会集此本之深心,示现虽异,而悲愿无殊。由是观之,无论挽劫修道,与建设人间净土,莫不以此为根本阶梯,可断言矣。此经多印一部,持诵多增一人,即减少一分业力,挽回一分世运。所望弘法长德,忧世贤达,合力提倡,普遍推行。庶使此照真达俗、事理双融之契经,凡圣齐摄、性修不二之宝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辉,则其潜消灾祸,扶翌伦纪,效力之伟将有非言可喻者。治本之图莫善于此,救时之要亦莫先于此。耆硕俊彦所见皆同,幸勿等闲视之也。

更有进者,如来悬记,此经独留,值斯经者,皆可得度。《报恩论》云:“人道一日不坏,则此经一日不坏。”又谓此乃佛说一切经中真实、圆顿、了义,反乎此者即皆魔说。可谓大声疾呼恳切极矣。窃意当来独留者,必为此本无疑,因其备具诸译之长故。又复当知,弥勒菩萨既受此经于佛,且曾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见《悲华经》),凡于此经受持宏扬者,即为福德无边弥勒菩萨之所拥护。然必肯读肯弘,方能与菩萨本愿相应,因此菩萨受佛重诲,于此经典作大守护故。至于会集缘起,及其重要意义,具详梅黄两序,暨《大经合赞》  中。威远黄君,为吾师入室弟子,梅公则与吾师同游佛海,几四十年。南梅北夏,有若岱华并峙。相知既深,所言尤确。详阅两序,再读本经,更易了然,固无待念祖复述。仍将《大经合赞》节印于后,深研熟味,获益无穷。切望读者加之意焉。

丙戌嘉平佛成道日弟子江陵黄念祖敬跋

大经合赞

欲修净业者必读此经,因其为净宗诸经纲要故,非读不能深入故,读之能得总持故。已修净业者,不可不读此经,因其于世出世间因果苦乐,详赅无遗故,非熟读不能坚正信故,又于极乐依正修持法式,非读此不易明了故。

习禅者须读此经,因此法门即无上深妙禅故,弥陀即自性故,净土即惟心故,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故,又即净即禅故,净外无禅故,不信净土即不信禅故,亦即不信自心故。

学密者须读此经,因自经首上师说法,入灌顶阶,受菩提记,以迄道场庄严,本尊放光,全部具足四种曼陀罗故,又密严不离极乐故。

宗贤首者不可不读此经,因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处处导归极乐故,纯显理事无碍故,又即小本《华严》故,极乐即华藏故。

宗天台者不可不读此经,因随文虔诵,止观已具,不历次第自在圆顿门中故,即境即心故,会三归一故,又即《法华》所谓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故。

宗法相者不可不读此经,因极乐依正即法相故,信愿持名是唯识故,由愿生而悟无生,由依他而证圆实故,入有得空,转识成智故。

已持小本者再读此经,顿觉心地开朗,读此经再持小本,更见简妙精切。依此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方得一心不乱故,不能专念决难一心故。

读《观经》者再读此经,益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因其于出世三福阐发更详故,又日观、水观乃至宝树、菩萨佛观,较之《观经》简要易修故。

未信佛者不可不读此经,以此经能起正信故,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故,一染识田永为道种故,能读此经即不信佛亦不失为善人故。

喜文字者不可不读此经,因此经皆汉、魏、唐、宋原文,雅洁简练故,熟读能悟作文方法故,能使文境高妙故,又由文字般若以起观照,能达实相故。

向大乘者必读此经,因经中云:如说修行,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无量亿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故,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故。

学儒者不可不读此经,因一向专念,即是诚意正心故。发菩提心,方能明德亲民故。同生极乐,方可谓之止于至善故。举凡《易》之寂感,《书》之精一,《礼》之毋不敬,《诗》之思勿邪,皆在此经之内故。

无论治军、从政、求学、经商,皆不可不读此经,因其能对治贪瞋痴故,消业去习故,增福开慧故,能矫正人心移风易俗故,能消灾化劫,使国运昌隆,世界平安故,是即无尽宝藏故。

无论僧俗男女,皆不可不读此经,因其普被三根故,能治众病故,拔苦与乐故,是破暗之明灯,业海之慈航故,实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故,是以十方诸佛同赞故。

(夏莲居撰,梅光羲节录)会校无量寿经粗竣题三偈

传译独多来最先自汉迄宋凡十二译。,五年读校亦前缘。

慈尊加被成斯本,遍放神光照大千。

此是净宗第一经,详赅圆顿括三乘。

若非夙植福兼慧,虽欲暂闻亦不能。

此事本来也太奇,顿教一念越三祇。

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楚石句。。

听佛轩课余宴坐(二首)

踏破疑城信愿专,个中甘苦未须传。

几回饮逸脱缰马,一线孤牵上水船。

病久确知念佛好,魔多反使道心坚。

迷云障雾重重过,瞥见澄潭月影圆。

坐阅空花又一年,唯期寡过厌谈玄。

每将妄习从心洗,渐觉佛声逐念圆。

动静相依清净戒,根尘齐摄宝王禅。

乐邦苦海历然在,何去何从莫问天。

经行

少壮俄顷老病侵,几人未老惜分阴。

乐邦路稳牵谁走,世道歧多听自寻。

幸有一长唯念佛,了无可说且观心。

空堂叉手经行久,忘却秋宵月满林。

静观

此心何用乞人安,一念回光万境闲。

过眼般般分好丑,到头事事不相干。

梦中知梦未离梦,观物达观尚有观。

蜡味谁真尝透者,说来容易验时难。

莲公师伯所会《大经》,家君既为作序,复遣愚姊妹北来,就学师门。节录师伯著作于此,以志归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