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2928800000056

第56章 部分人工建筑名称(7)

双兴堡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即双吉堡动工后的第二年。双兴堡与双吉堡相向而建,相距百余米;二堡中轴处在同一直线上,双吉堡是坐北朝南,双兴堡则是坐南朝北;二堡之间为村中大片阳面田。该堡亦是围龙屋土堡,平面呈前方后圆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现存3100平方米,比双吉堡规模大2倍。堡墙厚2.45米,生土夯筑,堡墙高5.9米,其中一层墙高3.7米,二层墙高2.2米。堡墙内侧设防卫走马道,宽1.4米,由低向高,其开间宽度为1.1米,共十开间,每开间长度2.65米,贯通全堡,墙上计有窗户(瞭望口、射击口)47个。正门朝北,高2.35米,门宽1.7米。边门分别朝东、西,高1.7米,宽1.2米,材料为花岗岩条石。前设角楼,后堡墙(今已塌毁)。

双元堡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呈前方后圆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堡墙高7.9米,一层墙高4.7米,全部采用块石砌就;二层墙高3.2米,为夯土筑就。堡坐西朝东,正门东向,外为花岗岩石圆拱门,内用青砖圆拱,高4.2米,宽2.5米;设有两个偏门,南称“磐安”,高2.4米,宽1.4米,北称“巩固”,高宽与南门同,亦为花岗石条门。堡内为三进两横府第式建筑:一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8.37米,通进深5.51米,穿斗式构架,砌上明造,硬山顶;二进高于一进三个台阶,面阔五间,通面阔18.32米,通进深12.05米,后部作后厅;次梢间前后间置耳房,穿斗式构架,安复水椽,硬山顶;三进又高于二进三个台阶,面阔五间,面阔18.32米,进深7.5米,二层楼房,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每进之间均有马巷连通横屋,整体构成九井十三厅,横屋门均开向中堂。前堡的两角及后圆正中构有角楼,为三点式炮楼,与遍布堡墙的58个射击孔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正门、偏门木板均包铁皮,门后安有横栓,可牢固地抵御外来的进攻,门上方还有防火攻的注水口。

易安楼位于永安市洪田镇忠洛村的畔溪自然村,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9月,是三明现存唯一堡中堡结构的土堡。内堡为畔溪村民陈希若所建,其四个儿子扩建外堡。堡体白、黄两部分很分明,白色部分先建,黄色部分是后来扩建的。从新建部分的大门入内,左行,可见原建白色墙体巍然耸立面前;向后弯绕而去,可见扩建时保持原建堡的完整。

会清堡位于永安市西洋镇福庄村的南溪畔,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千多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是一座殿堂式的不规则土堡。土堡平面前方后圆角,呈纽印形。福庄旧名邢庄营,会清堡又叫邢庄土楼,因其外墙涂抹白灰,故俗称白土堡。

据有关资料载,明崇祯元年(1628),福庄开宗始祖大六公邢世严由青水丰田洋只身到此开基、繁衍,渐成当地望族。清末,为防贼寇,福庄邢氏肃房“四老”、“四庄”合力创建会清堡,历时3年,约在清道光末年建成。当时与会清堡一样具御寇作用的还有4座小土堡,可惜今俱不存。为防洪水,会清堡临河一面墙基用鹅卵石砌成,距河面2米左右,堡墙以黏土夯成,厚1.5米,高8米余。堡内1米宽的回廊贯通全堡,四壁皆开小窗用于瞭望、射击。堡开南北二门,南为正门,以青石砌成,门楣镌“会清”二字两边的浮雕栩栩如生;北为小门,直通问渠书院,方便邢氏子弟走读。堡内是一组二层的以燕诒堂为中心的民居。燕诒堂面阔五间,原是堡内族人祭祖、议事和活动的重要场所。燕诒堂两侧建有4间厢房,二楼亦有厅堂,三面亦是房间,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宜人居住,窗棂雕花,粉墙彩绘,装饰讲究。堡内凿有水井两口,若遇敌困,可恃堡坚守,持久无虞,兼可防火。

会清堡面山邻水,与耸翠山庄、问渠书院、民主庙、羽山公祠、振慧公祠等同为邢庄营民居建筑群的一部分,是一座外刚内秀造型优美且富于地方特色的客家土楼民居。

允升楼位于永安市小陶镇东南5千米的八一张坑自然村,离205国道仅1千米。允升楼是清末张坑人朱廷扬于清咸丰九年(1859)建成的。朱廷扬,清道光四年(1824)宁洋县岁试武庠,咸丰八年(1858)之补授衙千总。土楼门额上“允升”二字是宁洋县正堂马方钰题写的。

允升楼属圆型土楼,占地面积940.04平方米,建筑面积1010.95平方米。楼坐北朝南,土楼中轴线上有天井、春亭、主厅,均为一层,主厅面阔五间、深三间,穿斗式,两侧有厢房、储藏间等,另有厨房2间,谷仓8个,地下室1个,水井1口。沿土堡一周为二层木构围廊式护厝,共有大小62间房,内储水、粮可供800人食用半年以上。1975年,堡内最后两户人家搬出即无人居住。2000年,允升楼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耸翠山庄位于永安市西洋镇福庄村,建于清代,是一组以“衍庆堂”为中心包括“富十公祠”、“南山拱秀”、“戏台”等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与“会清堡”、“问渠书院”、“燕诒堂”、“羽三公祠”、“民主庙”共同构成邢氏族人聚居的村落。

耸翠山庄占地面积约2公顷,呈方形,2米多高的围墙把“衍庆堂”、戏台等建筑包围在中间。耸翠山庄的大门向南,门楼用砖石筑成,虽然仅是两柱单门,但典雅精致,门楣上石匾“耸翠”二字遒劲有力。“衍庆堂”居于山庄的中心,现为福庄邢氏宗祠,是邢氏族人祭祖、议事、集会的重要场所,为木结构框架、抬梁式、单檐悬山顶府邸式建筑,坐北朝南,一进三开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明堂的脊梁、梁枋、柱头、前廊的卷棚轩下等处都装饰了精美的木雕。明堂的正中设神龛,供奉着邢氏历代先祖的神主牌,两边是“圣恩天广大,文治日月华”镏金抱柱联;上方四周原先高高悬挂着从明崇祯至清同治年间“为国为民”“先民未有”、“举人”、“文魁”、“武举”、“贡生”等各类牌匾36面。“衍庆堂”正前是300余平方米的大院坪。院坪中尚存的6根石旌表。院坪的右侧是库房和民居,左侧是宗祠和戏台。戏台的规模很大,前台演戏,后台有化妆室、休息室、演奏室。2000年,“耸翠山庄”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良堡位于三明大田桃源东坂村,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系村里熊氏嗣孙熊坤生历时5年建成,是一座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的堡垒性建筑。土堡占地面积近1200平方米,沿山势所建,围墙上建有48间房间,高达14米的落差错落有致逐渐递增的堂屋更是显得气势非凡。进入厚重的堡门,迎面是两组面阔三间的上下堂屋,沿大门左右墙体是用大块毛石切筑的阶梯,拾阶而上是通上堡顶最高处左右两条阶梯状的梯道,站在中轴线的厅屋放眼望出去,三面景致尽收眼底。安良堡呈不规则的半圆形造型,最具特色的是主体布局呈前低后高之势,依山而筑,堡墙自上而下观看似鱼鳞重叠状,具有很高的古建筑研究与观赏价值。

泰安堡位于大田县太华乡小华村,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取名“泰安堡”寓意“国泰民安”之意。泰安堡呈半圆形,土楼顶为悬山式,左右角楼为四角攒尖顶,其形如华盖,总高14米,其中石基5米,上下收合1.29米,土墙高6米,墙体垂直。右角楼建筑面积27.4米,左角楼略小,22.3平方米,左右不对称,右前地相互呼应,并突出土楼整体3.2米。堡内三面为高三层的厢式联体房间,堡内中央为大天井,它是避难时供村民居住与议事活动空间。土堡四角都建有角楼,其中东南角楼更是高达7层,每层均密布斜状射击孔,可控制土堡四周的每个角落。

攀贵堡位于大田县湖美乡旺建村,为四房形,占地372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面临田,右边近河。攀贵堡于清乾隆末年建内房,清嘉庆年间花三十年完成土堡工程,原有153个房间,现内堂已毁,只剩104间。石墙基厚四米,高10米,其中石墙(底楼)高6米。石墙上是2.4米宽的环堡小道,小道内是3米宽的房间,横间13间。房间前又有1.5米的木质走廊。攀贵堡是大田县仅有的一堡双回廊结构土堡;走廊外檐下有一排整齐精致的吊顶木葫芦,造型美观。堡的前后左右中间各设一小厅,底层无窗,二层炮、枪眼密布,放前、右二石门。

延庆堡位于大田县广平丰庄村,建于明末清初,占地3240平方米。堡基厚3.5米,高11米,左右双梯上环堡小道,内共三进,前、中为悬山式单层木结构,后为二层楼阁式结构,雕栏画栋,为家眷所居。整座土堡布局和谐,风格古朴。延庆堡为方形土堡,可居住200多户1000多人,为从永安西华迁居此地的罗姓人所建造。

万厚堡位于大田县广平镇五峰,建于明正统末年,传说为镇压邓茂七农民起义的蒋伯年所建。堡为正圆形,放前后二石拱门,门旁又有四方小堡担守门户。堡内建有三座不同朝向的房子,房与房保持一定的距离,之间有条“F”字的小道,用石头铺设的路面;房屋前后有水井等生活设施。该堡现已倒塌,只留半截3米宽的石基于内建房四栋。堡外有护城河,现也大都淤塞,只存前门5米宽的一小段。

正远楼又名慎修堂,位于永安小陶镇大陶口村,呈正方形,占地近3000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4),堡内二进殿堂式建筑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却在咸丰九年被匪烧毁,遂于同治二年(1863)再建并筑起堡墙。堡墙高5.55米,一层墙高2.85米,外层用砖,内用熟土夯筑,为“金包银”形式;二层墙高2.67米,为熟土夯筑。堡前设正门一个,圆拱门、门框、门槛用花岗岩石块或条石砌成,朝向西北,高度2米,宽度1.2米,门扇采用双重实心厚门板拼接而成,门后设有门栓和注水孔,可防兵防火。另设有左右偏门,一个朝西南,一个朝东北,均高2.15米,宽0.9米,亦为石拱门。在堡前的右角和堡左后角设有两个斜角炮楼,俗称“两点金”。二层堡墙上设有内大外小的瞭望窗及众多的射击孔。堡内建筑为殿堂式二进建筑,一进面阔五间,中间为下堂;二进高于一进三就台阶,面阔亦是五间,中间为明间中堂。两进之间为天井,中铺有石板条通道,通道两侧为天井,天井旁为左右厢房。厢房面阔两间,一间为卧室,一间为明间。屋顶在二进的大梁高度,总体呈现前低后高。两进之间都有马巷通往横屋,横屋面朝中堂开门。全堡共有8个天井、2个水井,仓库、碾盘、风车、石磨等生活设施齐全。现堡内尚住有张氏后裔15户70多人。

绍恢堡位于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余姓世祖余新权所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拥有房屋70余间,是一座府第式民居,兼有防御功能,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围龙屋”式建筑格局,土木结构,歇山顶,上盖青瓦。堡的左右前方为单层,后两层,在前正中以及右边各放一门,建造时依次在陡峭的山脚下,从上到下降落,檐檐重叠。后堡建造讲究整体气势,二层布局光亮度强。左右建筑为配套设施,如杂物间、猪栏、厕所均设于此,正房采用扇路分明的清代穿式结构。因地处山地斜坡,左右堡楼和堡内建筑均随地势呈阶梯式升高,屋面瓦檐层叠相加,气势相当恢宏。绍恢堡未设置哨楼,堡墙上也不设瞭望窗和射击孔,以应对兵匪。绍恢堡是四周陡峭的山和天然溪涧,是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特别是土堡大门前的溪涧,可作护城河;溪涧上面架着吊桥。

琵琶堡位于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澄江自然村,清乾隆年间始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为当地首富游三岛所建,是一座以防御为主的堡垒式建筑。琵琶堡北、东、南三面皆为深沟,只有一条小道与村庄相连,地势相当险要。土堡四周分布着众多的小山包,山势蜿蜒,犹如“群蛇戏龟”,当地人取其地形又称之为“龟头堡”。

光裕堡当地人也称其为“假城”,位于大田县广平镇万筹村,由郑朝袭所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府第式民居建筑。该堡背靠大帽山,后方呈半园形,东南有二门。土堡高6.5米,土墙厚约1米,石基高不足2米,全用小石彻成。光裕堡有70个房间,地铺三合土,条石砌边。堡内设二进歇山式顶木平房,只建一层半,高一丈六。整体由正厅、下堂、书院、过水、下座组成,四周放三门,中为双合式,形成封闭式院落。

潭城堡又名潭堡城,位于大田县广平镇栋仁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郑氏先祖所建。该堡呈圆形,高12米,围墙外周323米,单层实脚结构,上设环形走马廊,整座土堡只设一个大门出入。内部正房已被拆毁,现为栋仁村部所在地。

鸿禧堡位于大田县广平镇广平村,为当地林氏家族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该堡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共有4厅81间;设前、东二拱门,后为双层回廊式土堡,高9米;内建歇山式木结构二进房,左右均衡对称,附有扶厝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