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2928800000046

第46章 部分自然实体名称(4)

瑞云洞洞深30多米,宽60多米,高4米多,形如雄狮张口,洞顶苍松如盖,流水潺潺,如珠如帘,终年悬于洞口。洞口石壁如削,有宋以来摩崖石刻数处,其中有清乾隆年间监察御史官志涵在此讲学时的题刻“有容”,还有“人在石中藏璞玉,客来洞口隔珠帘”等对联。洞前石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上刻“瑞云洞”三字。山门前的单拱石桥建于明代,风格古朴。洞东北处,出山门而上,有一古树,苍劲挺拔,浓荫下涧水盘旋,人称长寿泉。泉旁有明洪武年间游人题刻“玉泉起瀑”。洞西南有避邪洞、小一线天、观鱼池等景观。依岩有始建于宋代,盛于明朝,清朝时为书院的木构五开间寺庙,供佛祖道宗和地方神灵于一堂,香火鼎盛,明代至今屡有修葺。瑞云洞一带的白垩古火山口,系构造侵蚀低山丘陵风景地貌景观。古代名人朱熹、李纲、黄慎、伊秉绶,近代地质学界、植物学界及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均曾到此考察游览。

万寿岩位于三元区岩前镇西北约1千米处,面积0.27平方千米。万寿岩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于1999年秋,它耸立在岩前盆地的北部,南面有黄沙溪流经,这里环境幽美,是一处理想的古人类栖息地。该岩由灰岩构成,岩溶发育,生成十几个洞穴。旧石器文化遗址埋藏在灵峰洞和船帆洞内,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出土800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石,年代分别为18万年和1~3万年。

经国家文物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论证:船帆洞的石块层属古代人类石铺地面,这在我国旧石器考古中属重大发现,对研究末次冰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和文化演进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灵峰洞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是华东地区第一个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20万年,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为在东南沿海寻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带来了曙光,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更早阶段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中国东部旧石器文化提出了新课题。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列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2001年6月1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洞在明溪县城东北3千米处的黄坡山下,为石灰石溶洞。相传古时这里常有龙妖蛇怪作祟,危害百姓,后被玉虚仙翁镇服,故称玉虚仙洞。因溶洞穴廊终年滴水涓涓,故又有俗称“滴水岩”。玉虚洞开发始于北宋开宝二年(969),迄今已有1000多年。1992年10月玉虚洞景区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风景名胜区。

洞分明洞、暗洞,暗洞在最底层,称“来风洞”,又称“飞龙洞”。盛夏伫立洞口,凉风拂面,沁人心脾,暑气尽释。洞内石竹、石笋犬牙交错,且有流水涓涓的地下暗河。曾有人倒入谷壳,两天后,在6千米外的廷坊村小溪中流出。明洞则有仙源洞和桃花洞。仙源洞由来风洞口往右拾级登高20余米处,是滴水岩主体之上洞,宽阔的穴廊洞口有3根硕大的天然石柱。中部洞顶有2处苔衣裹石,酷似玉莲的垂莲石,终年滴水不断,下有天盂相接,号称天泉、天浆。洞门外有蜂窝石、步月台、狮石、龟石、天柱阁诸景。洞口顶端有明代名人摩崖石刻“玉虚仙洞”、“奇境天开”、“玉虚洞天”、“玉宇天浆”、“飞云仙舍”、“凌云”等大字,洞外振衣亭与繁花交相辉映。由仙源洞穿过夹在峻峭两壁间而摇摇欲坠的大鼋石,沿着10多级的石阶可下到滴水岩主体之下洞——桃花洞。该洞似天然礼堂,洞高20余米,可容数百游人。四周洞壁钟乳累累,似竹似笋,似鱼似鹤,千姿百态,又有历代名人骚客题刻40多处。由桃花洞可下到鸿蒙洞,鸿蒙洞又有一崎岖曲折的天然石台阶与来风洞逶迤相通。

清光绪间知县黄崇惺纂《滴水岩志》谓:“岩之高60余丈,周广10余里。山半洞穴联属,石骨尽露,斗绝外垂。崇峦峙其前,清水绕其足……”洞内七十二景,回旋绕曲,曾被誉为“武夷三绝”之一,古今游人络绎不绝,吟咏甚多。宋儒杨时和罗从彦常游于此,陈瓘、李侗、朱熹、徐霞客、裴应章等名人也曾到此游览。民国21(1932)至23年该洞曾作为红军战地医院使用。

金凤岩位于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相传昔时有灵鸟聚集于山巅而得名,宋代初具规模。“奎光杰阁”建筑在浑然天成的奇峰上,似“独耸危峰接九天”之势,后圮。当时有溪流听涛、山水之间、九曲岭、云山桥、金凤祠、磊石等景。端宗游金凤岩,后又名“御水东流”。岩西侧有香泉寺。清乾隆三年(1738),族人又为御帘增添胜景,有雪晴梅岭、石阁凌云、层沼荷风、孤亭挹秀、云山桥、金凤祠、化龙潭等24景。祠虽遭“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毁坏,然金凤岩和香泉寺原有的摩崖诗赋题刻仍完好无损,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宝贵资料。

桃源洞位于永安市东北部,距永安市区8千米,在205国道旁,面积37平方千米。明代万历年间当地安砂人两郡司马陈源湛捐资建有亭、台、楼、阁十余处,取“世外桃源,别有洞天”之意取名为桃源洞,并在入口120米高的峭壁上36米高处刻上“桃源洞口”四个大字。南宋宰相李纲、左正言邓肃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游览此地,并分别留下诗句、游记,因此桃源洞闻名遐迩。桃源洞景区由百丈岩、桃源洞和修竹湾栟榈潭三个小景区组成,景点有锁洞桥、观音大士殿、通天亭、一线天、环玉洞、古井寒泉、望象台、仙人棋盘、跨虹桥、凤冠亭、阆风台、奇云关寨门、不尘馆等2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高90米、长120米的“一线天”。悬崖断处,一隙通明,拾级而上,窄处仅容侧身而过。《徐霞客游记》称:“缝隙一线,上劈山巅,还透山北,中不容肩。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大而逼、远而整者。”

1986年7月桃源洞——鳞隐石林景区被列为福建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

甘乳岩位于永安市小陶镇大陶洋五一村右侧大树坡山腰处,主洞厅面积1150平方米,高14米,能容800多人。据旧县志载:“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然。”甘乳岩由此得名。明洪武三十年(1397),曾在此建一看经亭;明正德三年(1508),在主洞厅后侧建1座2层塔式楼称上殿,内奉青水禅师等5尊菩萨,此楼“文化大革命”初被毁。甘乳岩四壁的石凌花莹洁闪烁,洞顶梳状溶岩千姿百态,倒悬的钟乳似宫灯,投石击之,其声若钟,第二层溶洞长3千米,有3层瀑布,最大的高6米,宽15米,还有老寿星、奔兽等景点。出洞口有三:一是逆流而上,通后山铜锣凹与天星潭;二是顺流而下,从山脚出水口匍匐而出;三是从称为“五通间”的处所走出。

麒麟洞位于离永安城9千米的曹远镇坑边村曹岩山腰。山上耸立着挺拔的石林,下有4层溶洞,分上、中、下三洞口,洞洞相通,洞中有洞,全长3千米。上洞中有一层块状、粒状方解石晶体,白的透明,黄的生辉;中洞入口处有块2米见方的石灰岩溶石,其形似扬蹄登山的麒麟;下洞是4层溶洞的主要通风口,接近洞口,凉风扑面而来;最底层溶洞有地下河。洞口还有仙人浴池、金刚柱、龙头吐水、观音莲座等景点。

狐狸洞位于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的白马山腰,因传说古时有狐狸在此修炼成仙而得名。1988年5月,在狐狸洞内发现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化石,将福建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1万年以前。同时,该洞的发现为探索台湾旧石器时代的“左镇人”与大陆古人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为远古人类经由福建迁徙台湾的闽台同根推论找到了科学的依据。狐狸洞前临碧波荡漾的闽水第一奇险九龙溪,周围还有10余座岩洞,洞洞相连,构成一个幽奥奇巧的溶洞世界。其中紧邻狐狸洞300余米的燕子岩规模最大,可容上千人。1991年3月,狐狸洞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岩位于清流县,由狮王峰景片、月牙湖景片、嵩溪河景片组成。七星岩属丹霞地貌,因七座紧连排列如北斗走势的石峰而得名,以地貌发育优良,景点紧凑集中和森林植被良好而独具一格。景区面积10余平方千米,每座山峰和每块岩石都步移景换,自成一景,变幻无穷,在一日之中就可饱览100余处景观。尤其是前五座石峰雄险奇巧异常,一座座悬崖拔地而起,有的相对高度达300余米。

天鹅洞位于宁化县城东28千米的湖村镇附近,因其山形似天鹅且洞内钟乳石如同天鹅般洁白而得名。该洞在当地还有俗名“金堂洞”。1991年2月天鹅洞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风景名胜区。

天鹅洞群含天鹅洞、神风洞、石屏洞、水晶洞、山涧一线天等10多个风貌各异的溶洞,是福建省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景观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群。天鹅洞深5千米,分上中下三层,前后7个大厅,49个大景,层层相接,厅厅相连,有“武夷芦笛岩”之称。洞内石柱耸矗,珠帘闪烁,仙荔成堆,仙田成片,石狮成对,宝塔成双,奇幻瑰丽的岩洞美景,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赏流连。

虎岩洞位于宁化县湖村镇西北1千米处,为石灰岩洞,洞高10米,面积1500平方米,1981年发现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82年中科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再次考古采样鉴定,证明该洞属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洞内深处有文化层9平方米,堆积层达1米厚,采集的化石发现属各类动物牙齿上千枚,应属剑齿象动物群,即大熊猫、剑齿象、猕猴、犀牛、豪猪、鬣狗、野猪、水鹿、野牛等动物骨骼化石上有明显的古人类食用的砍痕,遗址属贝丘遗址,还采挖出大量木炭、田螺壳、石器及古人类食用过的野猪、小鹿骨骼。

仙人洞又名空洞山,位于大田县上京镇梅林村空洞山自然村,因全山空腹得名。仙人洞为石灰岩洞,沿口斜下,洞内共有大小18厅,迂回曲折,大者可容200余人,小的则须弯腰侧进。自然景物遍布洞内,如龙头、牛蹄、蜂窝、陡岭、笋、鼓、灶、鳖等;其中,尤以“仙人蚊帐”和“清水池塘”景点为佳。清水池塘水深及膝,5米见方,小泉顺着浅沟流入深隙不知去向,别有风趣。相传过去游人可见红鲤鱼游于池中,见人即潜入旁穴,无法捕捉。洞外山坡岩石怪立,花草丛生,看似简单,却别有一番特色。

伏虎岩位于尤溪县联合乡联合村,距县城33千米,南宋淳熙元年(1174)始就建有许多建筑。伏虎岩上有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石门祖殿、泰山宫、观音佛堂和天然伏虎洞,1984年复建有文昌阁、石门塔、揽胜亭、步云亭、接佛亭、七层宝塔、龙门等十八处游览景点,总面积达2370平方米。山上树木奇特,石径曲折迂回,殿堂亭阁,凌空挂壁,山襟水带,景色宜人,与对面约200米处挺拔的五谷仙山遥遥相峙,形成万仞峡门奇特景观。

七仙洞位于沙县富口镇大佑山麓、郭墩村佑溪河畔,距县城19千米,面积约6平方千米,相传七仙女曾下凡到此游览而得名。该地清代成为游览胜地,20世纪80年代后又陆续扩充新景点,并整理、修葺旧景点,1992年10月被批准为福建省第三批风景名胜区。

七仙洞纵深2.5千米,迷宫式的洞穴系统可分为上、中、下3洞,奇石异景遍布洞内。上洞最宽处25米,最高处20米,长约340米,洞口原建有“仙奶庙”,“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洞口处在溶斗底部,洞口顶部悬垂着大型的生物石灰华。上洞通过一条狭窄的通道,可见一条宽敞的廊道,向下有厅堂,即中洞;沿水流下行,洞身逐渐变窄,人无法前进,水流则继续下流,通往下洞。下洞位于佑溪河道,洞内石笋、石钟乳、石帘、石幔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千姿百态,犹如地下博物馆;更有一条暗河潜流其间,水深莫测,最宽达10余米,伸延长达200多米,可在洞内乘船游览,为典型的溶洞迷宫。

萝卜岩位于沙县富口镇与明溪县夏阳乡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327.3公顷,是国内惟一以楠木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樟科和壳斗科为主,共有树种184种,其中乔木98种、灌木51种、藤本植物35种。区中楠木分布面积66.7公顷,其面积和密度之大,保护之完好,被誉为“福建的西双版纳”。1983年,沙县萝卜岩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洞天岩位于沙县原凤岗镇西2千米处,景点有佛云岩、临清池、永和洞等,并有古代摩崖石刻10余处。其中,有一枕流滩,水底石头上刻有“枕流”两个大字,水花翻卷,字迹依稀,妙趣横生。《沙县县志》载,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有咏洞天岩诗:“洞入灵岩景倍幽,香林宝地足遨游。绿溪秋草同僧寂,一路山花散客愁。怪石画悬苍树回,飞泉晴带白云流。斜阳未尽登临兴,更欲乘风到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