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2928800000028

第28章 乡镇(街道)地名(16)

南霞乡山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正在大力建设“两岩一漂流”乡村游景区(松柏岩、观音岩、双溪漂流),将松柏岩、观音岩等自然人文景观与旅游线上的黄花菜基地、油茶基地和高产淡水养殖垂钓基地相结合,把溪源、茶坪、霞村打造成乡村游与特色农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带,以打响“南霞乡村游”品牌。同时,南霞乡还通过抓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着力培育千亩烟叶基地、千亩制种基地、千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千亩金柑基地、千亩茶油基地等5个千亩基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南阳乡地处沙县县境东南,西接琅口镇、南霞乡,东连郑湖乡,北抵高砂镇,南与尤溪县接壤。乡驻地原名水潮阳,因地处低洼,且暴雨时河道窄浅、流速慢,田地、街道常被淹没,成一片“汪洋”,故而得名。民国时期,将水潮洋改名潮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南阳乡,系因该乡位于沙县东南部,且驻地村内有一山名“南山尾”,故把“南山尾”和“潮阳”各取一字合并为南阳之名。

此地宋代属新昌乡感义里,元代属下水源团,明清属六都、七都,明清时属六都、七都,民国23年(1934)属第四区,民国25年属第一区,民国29年2月为潮阳乡,1949年8月属镇头区,同年12月属第二区,1951年3月与郑湖乡并为第四区,1956年10月撤销,1958年4月为南阳乡,1958年10月成立红专人民公社,1961年9月改为南阳公社,1984年8月改为南阳乡。2011年末,南阳乡辖南阳、风坡洋、西坑、坡科、木科、华村、大基口、大基、竹山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65.4平方千米,总人口10658人。

南阳乡历史悠久,境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将军墓、罗岩庙。其中邓将军墓为沙县开县始祖崇安镇将邓光布墓葬,始建于唐末;罗岩庙始建于宋嘉庆六年(1213)前,位于华村罗岩华峰上,地处危崖峭壁,山中古木参天,浓翠逼人,层楼叠宇,远望如悬空寺,为自古以来各地游客游览、观光、避暑、朝拜的好去处,是沙县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郑湖乡位于沙县县境东南,西接南阳乡,东与南平市接壤,北抵青州镇,南与尤溪县毗邻。明朝初年,河南胡氏渡江南下,迁至郑湖乡所在地九曲溪,至此繁衍生息,九曲溪因岁月变迁渐渐形成湖,并与所住村民胡氏姓氏相结合,得名湖源。此地因与上湖源同名,民国时期改名为郑湖,其名来历是取其所辖郑垱、湖源两个村的前一字合并而成。

此地宋代属新昌乡洛阳里;元代属下牛溪团;明清时属三都、四都;民国23年(1934)属第四区;民国25年为第一区署郑墩联保;民国29年2月为郑墩乡;民国32年为郑湖乡;1949年6月沙县解放后,沿袭民国时期保甲区划,郑湖乡属高砂区管辖;同年12月属第三区;1951年3月郑湖乡与潮阳乡合并为第四区;1958年4月为郑墩乡、郑湖乡;1958年10月成立红专人民公社,后又改名南阳公社;1979年7月从南阳公社分出成立为郑湖公社;1984年8月为郑湖乡。2011年末,郑湖乡辖郑湖、杜坑、大炉、箭坑、长村、上洋、庆洋、高地、徐墩、郑墩、岭头11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06.55平方千米,总人口11686人。

郑湖乡素有“板鸭之乡”的美称,“郑宗牌”、“香外香牌”郑湖板鸭及“郑湖牌”水柿、“沙阳”柿饼四大特色品牌享誉省内外,郑湖乡杜坑村板鸭被誉为沙县板鸭之上品。乡内建有福建省最大的无核水柿生产基地,庆洋村(水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鸭子、柿子、竹子、小吃这“三子一吃”产业是郑湖乡的农业支柱产业。

湖源乡位于沙县县境最南端,北接大洛镇,南与大田县广平镇接壤,西与三元区中村乡毗邻,东靠尤溪县八字桥乡。传说元朝末年大洛华口人到此开基建村,因此地是个高山盆地,古时经常受淹成湖,且洛溪、黄墩溪、铭溪都在此起源,故名为湖源。

此地宋代属翔鸾乡礼宾里;元代属仪奉团;明清时属二十都;民国36年(1947)设湖源乡;1949年12月,属沙县第五区(洋溪区);1958年10月属上游人民公社,后上游人民公社更名为洋溪公社;1960年8月洋溪公社与大洛公社合并,改称大洛公社;1961年9月大洛公社划分为大洛、洋溪、湖源3个小公社;1984年10月,湖源公社改为乡建制,更名为湖源乡。2011年末,湖源乡辖圳头、锦街、锦湖、城前、西洋5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9.83平方千米,总人口6003人。

湖源乡矿藏资源较为丰富,已查明的矿种有石灰石矿、高岭土矿、金矿、铁矿、煤矿等,其中以石灰石矿和高岭土矿储量最大,石灰石矿储量4000余万吨,高岭土矿储量2000万吨,是沙县的石灰石、高岭土主要产矿区。农产品以反季节蔬菜、茶叶、竹笋、黄花梨、金薯、食用菌为主。

第十、将乐县

古镛镇位于将乐县中部,为将乐县政府所在地,东临高唐镇、漠源乡,南连南口乡,西接黄潭镇、光明乡,北抵万安镇。“古镛”一名始于五代十国闽天德三年(946),将乐县升为州时,因县城西郊有西台山,形如覆钟,又称钟山,故取名“镛州”;后因建县较早,历史悠久,前人在镛州前冠以“古”字,简称“古镛”。

此地明清为城厢,设2隅6图;民国19年(1930)属第一区;民国20年6月至2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先后成立将乐县革命委员会、城市区革命委员会和北门、南门、西门等乡革命委员会;民国24年设城厢联保;民国28年废联保设古镛镇;1950年3月,撤销镇建制,属第一区;1952年8月,设城关镇;1955年10月,属城关区;1958年10月,属红星(城关)公社;1961年红星公社划分为4个公社,城关镇并入城关公社;1964年9月,城关镇从城关公社划出,改为县直属镇;1980年11月,复名古镛镇;1984年10月,古镛镇3个村划属城关乡;1985年4月,城关乡并入古镛镇。2011年末,古镛镇辖龙池、百花、华山3个社区与解放、新华、张公、胜利、玉华、梅花、积善、文曲、新路、和平、桃村、洋坊、山门13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61.5平方千米,总人口35089人。

古镛镇是将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以矿产、林产、水泥、电子、机械加工为主。境内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2个。镇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铁、钨、石灰石、透闪石、石英石、花岗岩等20多个品种,其中石灰石储量达到4亿吨、煤1400万吨。全镇有耕地1000公顷,林业用地1.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19.1万立方米。

古镛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现存遗址11处。宋代著名理学家、“闽学鼻祖”杨时诞生于镇西北之龙池。民国著名教育界人士邱长康也出生在这里。镇内还有黄伯固、刘琼等名人古墓葬。古镛镇是旅游胜地,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拥有“洞多,山奇,水碧,茶香,人杰”的旅游的资源优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闻名中外的国家级玉华洞风景区就坐落在距城7千米的梅花村,境内还有海棠洞、龙头岩、瑞云岩、古佛堂、七星塔、落星岩、梅花井、龟山墓、九仙山等名胜古迹。据旧县志记载,境内古代有“桃溪春涨、虹桥幕雨、五马晴岚、九仙霁雪、玉洞秋云、龙岫烟霞、龟山弦诵”等景。

高唐镇地处将乐县东北部,东连顺昌县元坑镇、大干乡,南接漠源乡,西抵古镛镇,北临万安镇。高唐原称“环洲”、“环溪”,因该村地势较高,金溪流经村头时有一段较长的急流滩,改称“高滩”。民国时期,因“滩”字难发音且不好听,遂以谐音“唐”代替“滩”。

此地清代设高滩都;民国23年(1934)设联保,属第一区;民国28年改设高唐乡,仍属第一区;1950年属县第二区,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5年10月与第一区合并为城关区;1958年10月属红星(城关)公社;1961年10月设高唐公社;1984年9月改制为高唐乡;1993年5月,撤乡建镇为高唐镇。2011年末,高唐镇辖高唐、常口、会石、赖地、邓坊、楼杉、班州、常源、高山坊、元坪、上坊、陈坊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55.6平方千米,总人口11502人。

高唐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将乐县经济、文化大乡。因其地处将乐县东南要冲,被称为将乐县东大门,是古代建宁、泰宁和将乐通往南平、福州的要衢。金溪贯穿高唐境内,明清时期是重要水运通道之一,繁忙的水上运输使高唐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是县内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地。这里的边贸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各地商贾云集,历经百年而不衰,是闽西北物资集散地、转运地。镇内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矿藏资源有煤、铁、钨、铜、石灰石、花岗岩、萤石、高岭土等,其中萤石矿储量超百万吨。

高唐镇内现尚留存着大量古代乡土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其中不乏豪门巨宅,如黄氏“三大栋”等。镇内古庙、祠堂颇多,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镇内著名的风景名胜还有云衢山、孔子山、仙桥山、笏峰、甘露岩、蟹眼泉等。

白莲镇地处将乐县最南端。东北临南口乡,东南、南、西抵明溪县,西北接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黄潭镇。镇驻地距县城37千米。白莲原名茶坞,是县内重要产茶之地。明代时这里曾建一寺院,寺前池莲开花皆为白色,故寺称白莲堂,地名白莲村,从此茶坞之名就为白莲所代替。

此地明清时设池湖、大里、隆阴等都;民国23年(1934)设白莲联保,属第二区署;民国30年改制白莲乡,属第一区署;1950年3月设白莲乡,属第三区;1952年8月白莲乡改为镇;1955年10月白莲镇改为乡,属南口区;1958年设大里、白莲、大王、村头等4个大队,属红光公社;次年9月增设三溪大队,属南口公社;1961年10月成立白莲公社;1984年9月改制为白莲乡;1995年10月,撤乡设镇为白莲镇。2011年末,白莲镇辖白莲、大王、天许、古楼、大里、小王、三溪、牛岭、墈厚、铜岭、村头11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34.2平方千米,总人口17491人。

白莲镇是农业大镇,农业以水稻、烟业、果业、林竹业为主导产业,粮食生产以优质稻种植为主,优质稻种植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0%以上。矿藏资源主要有煤、铁、金、石灰石、硅石、萤石、方解石和钨锡铜铋共生矿等,其中方解石储量达2952万吨、石灰石储量达9747万吨。

白莲镇人文景观较多,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现存遗址11处。镇内已发现的文物遗址有瘌痢山、仙人塘、五马山和罗窠等,其中瘌痢山遗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仙人堂山海拔1359米,巍峨险峻,风光秀丽。峰顶寺庙仙人堂庙左边有一曲池,水清如镜,池边竹根盘结,时常云气缭绕,犹如仙境。

万安镇位于将乐县北部,东接高唐镇与南平顺昌县,西连大源乡,南毗古镛镇、光明乡,北抵安仁乡。镇政府所在地万安村距县城28千米。驻地村原称万寨,因此地历来是将乐县有名的重要集镇,是北片几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人口稠密,地势平坦,寨子众多,故得名万寨。宋元丰四年(1081)设里,改名“万安”。

此地宋元丰四年(1081)设万安里;明代设万安上、下都;清沿明制;民国23年(1934),设万安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8年,改制万安镇;民国30年5月,改属第二区署;民国34年11月,改为万安乡;1950年,属第五区;1952年8月,万安乡改为镇;1955年10月属万安区;1958年10月,改制设万安、坊头、福匡3个大队,属红旗公社;次年9月,红旗公社更名万安公社;1984年9月,改为万安乡;10月改制为镇。2011年末,万安镇辖福匡、寺许、正溪、万安、高坊、坊头、良坊、吴厝地8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44.5平方千米,总人口10682人。

万安镇属丘陵地带,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方解石、五彩玉石、大理石、石灰石、钾长石、透辉石、硅灰石、高岭土、铅、锌、钼、锰、铁等。其中以方解石、铅锌铁多金属矿、高岭土等矿种储量较大,品位较高。已进行开采的有寺许方解石矿、解放桥及灯头磁铁矿、坊头高岭土矿等,形成以建榕矿业、榕禹矿业为龙头的矿产开发、加工企业,并逐步成为镇里的支柱企业。

黄潭镇地处将乐县西南部,东临古镛镇,东南连南口乡,南接龙栖山自然保护区,西抵万全乡,北与光明乡、余坊乡接壤。镇政府所在地黄潭村距县城42千米。因境内金溪河段弯曲多深潭,沿岸多黄石,故以“黄潭”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