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12928100000008

第8章 正念的修习(2)

这种对无常和苦的思维,是修习任何法门的重要前行。就像播种前需要平整土地、清理杂草,庄稼才会有良好的生长空间。同样,正念也需要在良好的心灵环境中才能生长。对世间的执著淡了,内心清净了,佛号才不会被种种妄念所干扰,被它们侵占生长空间。这样的念佛,才会具有力量。

除此而外,我们还需要对三宝生起信心,生起依赖之心。目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倾向,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信仰的重心认识不足,对信仰的原因认识不足。不少人虽然皈依了,但并不清楚皈依的真正内涵,不清楚三宝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是因为意识到生命无常,意识到轮回险恶,这就需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信仰不仅是解决现世问题,还要解决未来的归宿问题。

那么,为什么三宝才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世间的人,往往将家庭、事业、财富作为依赖,但这些依赖是会变化的,是不可靠的,还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烦恼。因为这些依赖是建立在沙滩上,倚靠得越紧,就会摔得越重,伤得越狠。当我们透彻世间本质,意识到这些依赖的脆弱和虚幻,所以才选择三宝作为归宿。

三宝,是佛、法、僧的全体。皈依佛,就是以佛陀为榜样、为成就目标。很多人对成佛认识不足,以为那是遥不可及的梦幻。事实上,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变成大殿中金光灿灿的造像,而是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我们所以是凡夫,是因为内心充满烦恼,充满贪嗔痴,所以被尘劳缠缚,不得自在。佛菩萨所以是佛菩萨,也是因为慈悲、智慧的生命内涵所决定。因为智慧,故能断除烦恼;因为慈悲,故能自利利他。我们向往佛菩萨的境界和品质,因而发心皈依。所以说,皈依佛不只是把佛陀作为依赖对象、作为人身保险,而是发愿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品质。这才是皈依佛的真正意义所在。

皈依法,是以佛法作为改造生命的指南、改造人生的方法。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一方面是为我们指出修行方法,使我们通过修行来开发自身本具的佛性。所以,法就是方法,是把我们从凡夫变成圣贤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依据的尺度。如果不是随时以法为对照、为指南,很容易在前进途中偏离方向。

皈依僧,是以贤圣僧的品质作为皈依对象。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师长指点,学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这就更需要依止善知识。虽然解脱依靠的是法,但我们对法的学习和运用却离不开善知识指导。否则,我们所认识的往往是被自己感觉加工过的观念,是被自己妄念染污过的佛法。依靠这样的认识,可能使修行走上正规,可能抵达解脱彼岸吗?

所以,皈依三宝不仅是履行一番仪式,而是要以佛为榜样、以法为指导,在善知识的引领下,依法起修,最终成就自性三宝、成就我们信仰的目标。

佛菩萨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佛菩萨传记及高僧大德的行谊,以此加深对三宝功德的认识,加深对皈依对象的认识。经常做这样一种忆念,三宝在内心的分量才会不断加重,对我们的影响才会日益加深。

作为念佛者,就要不断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为万德洪名,唯有认识其中蕴藏的无量功德,念诵佛号时才能心口相应,念念得力。所以,我们每次念佛诵经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轮回是苦,思考人命无常,思考唯三宝堪为依怙,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观察修。经过这番思考,可以将心调整到修行轨道。就像一张琴,必须把音调准才能奏出动听乐声,否则,同样是弹,就会发出杂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个调整和重复的过程。所谓调整,就是修正错误,把我们的心从贪嗔痴调整出来,从凡夫状态调整出来,从对五欲六尘的执著中调整出来;所谓重复,就是重复正确,在内心培养正念,并且不断巩固。

那么,正念又该如何培养?《阿含经》中,佛陀告诉我们有六随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需要反复忆念佛的功德,忆念法的殊胜,忆念僧的品质。忆念什么,就是在内心培养什么力量。我们念佛法僧,就是在培养和佛法僧相应的正念,这样才会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尘,就是在培养和贪嗔痴相应的妄念,这样就会杀盗淫妄,无恶不作。所以说,正念和妄念有着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念佛法僧,内心会产生清凉;念五欲六尘,内心会产生躁动。我们是要清凉,还是要躁动?

皈依三宝代表着生命重心的调整。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三宝的重要性之后,才会从自我中心的生命状态中走出,开始以三宝为中心的修行。所以,皈依后还要不断修习皈依,不断念佛、念法、念僧。在南传和藏传佛教中,都很重视皈依的修行。因为佛法的所有实践都是建立于对三宝的信心之上。唯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实践佛法。不然的话,最多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作为一种精神点缀,只是过着一种有宗教情调的世俗生活。

皈依之后,还需要发心。每个人都有很多心念,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将我们的心灵比作花园,多数人的内心都因疏于管理而杂草丛生、荆棘遍布。修行,就是要对内心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需要认识,究竟哪些是花朵,哪些是杂草。否则,可能忙来忙去都是在给杂草施肥,给荆棘浇水。

我们希望收获花果,就要铲除那些占据心灵空间的杂草,铲除那些吸收土壤养分的荆棘,然后播下花果的种子。但仅仅播种还不够,还需要在播种后精心耕耘,不断给正念浇水施肥。这就需要每天忆念三宝功德,忆念轮回是苦。这种忆念的过程,就是在给正念的生长提供养分。

我们做每件事,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什么心去做。如果我们以贪心做事,哪怕做的是佛教事业,结果依然会增长贪心。就像我现在给大家说法,如果是以贪著名闻利供养的心在说,虽然口中说的是佛法,但实际增长的却是贪心、是烦恼,是在给心灵花园的荆棘施肥。反之,即使我们做的是世间事务、是生产劳动,只要带着利他心在做,同样也是成就慈悲的修行。

我们用什么心做事,就意味与之相应的心行得到增长。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使用贪心,就会使贪欲因不断启动而增长,最终成为人格主宰。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保持观照,则会使观照力因反复使用而强化,从而成为心灵舵手。所以说,用什么心做事,才是修行的重点所在。换言之,关键在于我们想什么,而不是做什么。

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也不是修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怎样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实践要靠自己。而实践又离不开正见指导,这就需要从调整观念开始。不同的观念,会形成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会使相关心态得到长养,两者是相互增上的。

如果我们不是以正确的发心念佛,即使念得再多,和修行还是了不相干,因为发心之初就已决定这一行为的属性。所以,修行的核心就是培养正念,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念佛同样如此。我们需要知道念佛的重要性,并懂得以正确发心和有效方法去念。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念得相应,念得有力。在保质的前提下,还要保量。前面说过,修行的原理就在于摆脱错误,重复正确。这种重复,需要千百次、千万次地进行,使正念力量不断巩固。如果质量虽好却没有数量的保证,正念也无法形成规模,无法成为对抗妄念的主力。那么,最终主导我们生命的,依然还是妄念,不是正念。

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提供的智慧观念,指导我们对未来作出正确抉择。我们要痛苦还是快乐?要轮回还是解脱?如果沿着固有串习继续,结果必然就是轮回。如果要将生命导向解脱,则要建立和解脱相应的心态。不论修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基本的认知,都需要认识到生命无常,认识到轮回是苦,认识到三宝的无量功德,从而生起信心。这些正念,直接关系到佛法在我们生命中究竟能产生多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