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家小孩不拖拉: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
12927500000002

第2章 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2)

虽然面试很顺利,然而工作以后她就没那么高兴了。

原来,助理的工作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总经理每天有许多事情要做,需要把这些事情列出来,排成一个时间表,到了一定的时间就要去提醒他:“该做这件事了。”

可是这个高材生女孩儿,平时做事就丢三落四、毛毛糙糙,恰恰缺乏的就是按部就班做事情的能力。上级交给她的任务,她很少会归类处理,总是随意地记在纸上,然后随随便便地一扔,到用的时候就很难找到。

一次,上级与一位客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务洽谈,上级告诉女孩儿:“这次会谈非常重要,请你把它安排在周三下午,并且通知客户。”

女孩儿随口答应下来,记在纸上,然后又不知扔到哪里,不一会儿就把它忘在脑后了。

到了周三下午,上级来到会议室,却发现会议室里空空如也,给客户打电话,客户根本不知道今天要会谈。结果,上级大发雷霆……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一个人计划性不强,做事就会莽莽撞撞,出差错。

一位教师给我讲过一件发生在她班里的事情。

为了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与自救能力,他们班里组织了一次模拟的“野外生存训练”。

具体的内容就是:全班同学一共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完成一系列的模拟任务,比如“穿过急流”、“伤病急救”、“跨过沟壑”等难题,最先到达终点者是最终的优胜者。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同学们有一系列辅助工具可以选择,比如“充气皮艇”、“急救箱”、“攀登绳索”等等,这些工具可以保证他们很快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他们可以在一开始就选择把这些工具带在身上,也可以在中途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头再拿。如果选择了在中途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回去取,那么,就要多花费时间了。

在老师下令“开始”之后,五个小组中的四个就急匆匆地起身“探险”,直到他们遇到了阻碍,才想起来要折返回去取相关的工具。

只有一个小组,在其他小组都起身行动的时候,他们却非常镇静,安定地坐下来,讨论起在“探险”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意外情况。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有选择地带上了一些工具,比如“药品”、“绳索”、“皮艇”等等。

比赛的结果出乎许多旁观者的意料,那些比赛一开始就匆匆出发的小组,虽然起初抢了一些先机,但很快就发现,由于缺乏事先的规划,他们不得不多次折返回来索取工具,结果一开始节省下来的时间全都被耽搁了,这就叫欲速则不达。

而那个一开始进行周密计划的小组,随身携带的工具已经足够他们应付预计到的困难,只有少数几种情况,他们才不得不折返回来。尽管如此,他们所用的时间,也远远少于其他四组。

结果,当然是这个小组赢取了最后的冠军。

有许多家长,凑在一起交流经验的时候总是感慨地说:“我们小时候,家长哪有时间管,可个个都挺有能力,起码自己能管自己。可是现在的孩子,要操心的事太多,整天丢三落四、邋里邋遢。少不了跟在孩子后面背书包、拿水壶,不时地还要再嘱咐两句,怎么才能改掉他们这些坏毛病呢?”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孩子乱扔东西的原因实际上是缺少计划性,缺少对事情的统筹安排。周密的计划性对孩子的学习及处事都非常重要,让孩子做事有条理、有效率,在逻辑性强的学科,比如数学,有计划性的孩子相对于没有计划性的孩子掌握更快更好。缺乏计划性的孩子不仅生活一塌糊涂,做事杂乱无章,往往学习成绩也不好,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计划性,无疑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培养了一个好习惯。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正在森林里散步,看到满地的石头,毫不在意。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石头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为此高兴的。”于是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石头放进口袋。

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石头,而是钻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石头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孩子就会得到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就会为今天的远见卓识而感到高兴。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石头呢?明天,这些石头将变成孩子的好习惯,成为受用一生的财富!

4.调皮大王的转变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自律能力对于他的个人发展非常重要。

一位在大学做心理咨询的心理辅导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他在大学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很聪明,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在八十分以上,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去上课。

早上,宿舍里的同学都起床上课去了,他还在“呼呼”大睡。如果同学叫他一起去上课,他就把头用被子一蒙,翻个身,接着睡。他总是旷课,要么是因为睡懒觉,要么就是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老师十次点名,他有八次没到。早上他不起床,晚上又睡得很晚。别人都睡觉的时候,他就一个人津津有味地挑灯夜读。

的确,他的自学能力很强,在大学读了两学年,平均成绩在班里都是排在前十名。但是学校毕竟是一个公共学习的场所,太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必定会影响学校的秩序,也影响班里的其他同学。学校出于管理的需要,数次对他提出警告,他却没有当回事。学校领导研究再三,无奈之下,只能勒令他休学。

除了休学通知书,学校领导还给他的父母写了一封信:“我们承认,你的孩子非常有才,可以不用上课、或者只上很少的课就可以掌握知识,但是,大学需要的是能够自律的学生,社会需要的也是能够自律的人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建议你的孩子休学,什么时候他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种纪律,我们再欢迎他回到学校。”

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不过,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性,对于许多孩子的父母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我接待过这样一对父母:

他们的孩子今年十岁,读小学三年级。这对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长期生活在国外,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或许是平时受爷爷奶奶的宠爱太多了,总是一副小霸王的样子,自作主张、我行我素,谁说他都不往心里去。做作业不专心,老要别人督促,很难做到主动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爷爷奶奶批评他,或者耐心教育他,全都没用。

后来父母回到国内,加强了对他的管束,面对严厉的父母,“小霸王”算是收敛了一些,还算是听从父母的话。但父母很快就发现另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有“两面派”的表现,父母在眼前的时候,老老实实,一副“乖孩子”的样子,父母不在的时候却又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恨不得把天给捅破了。简言之,好像他做的事情都是给父母看的。

在学校里也是如此,上课总是随便说话,老师批评他,他只能老实十分钟,一会儿又管不住自己了。下课了,就乱动同学的东西,经常把同学气得哭鼻子,多次被同学告状告到老师那里去。

父母生气了,批评他:“你为什么这么淘气?”

小家伙很聪明,看到父母严厉的样子,马上道歉说:“对不起妈妈,是我错了,下次我再也不这样了。”

可是,下次真的不这样了吗?转过身去他就忘了刚才的承诺,原来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父母拿他是既疼爱,又头痛,一点办法也没有。

作为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其实,孩子缺乏自律性,往往在于做父母的缺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训练,而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自律性。

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我给他的父母提了三点建议:

(1)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自律协议”。把孩子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贴在墙壁上,这就意味着,这些事情是当天必须完成的。只有做完这些事情,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否则就是一个不讲信用的“坏孩子”。

(2)对于孩子的调皮行为,也都以明确的方式写在纸上。比如上课随便说话,在家里不好好写作业,乱动同学的东西等等。让他知道,这些行为都是父母不喜欢的,也是不对的。

(3)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孩子当天的执行情况,如果孩子做得好的话,就表扬他,如果做得不好,就惩罚他。表扬的方式有很多,周日带孩子去游乐园玩一次,或者带孩子踢足球,这都是他喜欢的奖励方式;惩罚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做十个俯卧撑,罚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等等。

对于这样制定的协议,孩子一开始感到很新鲜,还能够坚持两天,可是两天一过,他就现“原形”了。这时,聪明的父母及时给出了他们的强化措施:每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他们就会由衷地说出一句:“这次你做得好!”如果孩子违反了自律协议,就显得有些失望地对他说:“为什么做不到呢?你让爸爸妈妈失望了。”

在父母的期望与失望的眼神中,孩子一点点地懂得了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他渐渐学会了坚持遵守协议。这时,父母又逐渐放权,要求孩子自己列出每天要做的事情(原来是父母列出的),这样,孩子就由被动地遵守父母的要求,变成主动地对自己提出要求。

经过不断地努力,孩子终于改掉了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性的坏习惯,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调皮大王了!

5.心理学家的实验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毅力、自信心和独立性等良好的品质。

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找到一些缺乏耐心、毅力很差的孩子,把他们分成两组。然后他指着一堆积木,对其中的一组说:“你们现要用这堆积木搭一座房子。”

孩子们本以为参加这个实验又是什么智力测试、题目演算等老一套,没想到却是玩游戏,这正是他们喜欢的。于是他们兴冲冲地就动手去做。不过,别看只是一项游戏,但用一大堆积木搭一座一米多高的房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半个小时过去了,有的孩子失去了兴趣,就去玩别的了,又过了半个小时,这一组中的所有孩子都失去了耐心,房子却几乎连地基都没有完成。

这时轮到另外一组了。心理学家对这组里的小朋友说:“现在你们要搭一座房子,但是在搭房子之前,你们要告诉我们准备花多长时间去搭地基,多长时间去盖墙壁,多长时间去搭屋顶,多长时间去安装窗户。”小朋友们一商量,给出了大概的时间,他们估计地基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墙壁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屋顶和窗户又分别各花半个小时。

在随后的发展当中,他们就按照这个时间进度去工作,虽然时间最后有所超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在三个小时以后,他们真的把房子盖成了!

看到搭好的漂亮房子,孩子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他们的手笔。他们相互庆贺,同时又感到困惑:“这么难的工作,我们是怎么做成的啊?”

心理学家告诉他们:“把一项复杂的工作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部分,再按步骤去做,就不会感觉它有那么难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恰当地分解复杂任务,并且给每一项分解任务分配合理的时间,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躁情绪,使他们更具有持久性和耐心。

生活中父母们常常会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写着写着没耐心了,或者嫌太难,没兴趣、不想做了,一点毅力和耐心都没有,对于这些,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