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12927300000028

第28章 面谈中的反馈技术训练(2)

咨询师:“我们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习到东西,只是你喜欢工作对象或同事是比你年龄大的人。让我们回到你的兴趣点本身:你喜欢和人打交道;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变化;需要灵活的时间。不喜欢的是工作中累的方面,成为别人垃圾筒的方面。”

来访者:“我觉得自己的专业在找工作时没有一点儿优势。在招聘广告上没有写‘心理学专业优先’的。”

咨询师:“确实有这种说法,说心理学是‘万金油’,但我个人并不同意。心理学跟其他专业一样,只有体现专业性才能发挥作用。让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满足你刚才那些兴趣点的工作不只心理咨询师一种。除了心理咨询师,你还考虑到其他的吗?”

来访者:“我不清楚啊!”

咨询师:“据我的了解,还有很多工作既能用到心理学的知识,又能满足你提到的那些要求。比如说人力资源工作……”

来访者:

(打断)

“人力资源工作不就是人事工作吗?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每天都只是管管档案、打打杂。”

咨询师:“有些单位确实这样,但还有一些单位的人力资源工作非常有活力,非常强调创造性,所以你一定要选那种强调创造性的企业。”

(重构技术。)

来访者:“但人力资源岗位都需要工作经验。”

咨询师:“我想问一下你看过多少份人力资源岗位的招聘广告?其中有多少是要求工作经验的?你又投过多少份被拒?”

来访者:“我投的很少。大学毕业时没怎么投简历,后来的两份工作不是朋友介绍就是家人帮忙。我想起来有一个同学的妈妈开了一家公司,她一直请我去公司做。但我觉得我自己还是一张白纸,她那里也是刚开张,我根本不知道在白纸上画些什么。”

咨询师:“你的考虑有道理。我们再来看一下:你喜欢创造性,喜欢复杂一些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与人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可以明确地看到,这些特点在你目前的工作中是没有的。你更认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前者是强调人对现实的适应,后者强调人选择环境。”

(第一句话为情感接纳。)

来访者:“我更愿意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找工作。”

咨询师:“根据以上我们谈到的特点,我可以提出三种职业建议:一是在崇尚创造力的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二是在管理咨询公司中做销售人力资源测评软件的工作,既用到你的心理学背景,又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三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你可以从头做起,跟身边那些资深同事学习,逐渐成为有心理学背景的管理咨询师。”

来访者:“听上去很好。但有很多现实因素,比如说我如果离开现在的工作,我很难说服我爸爸。目前这份工作也不是很容易找的,更何况他答应今后帮我买部车。”

咨询师:“我能够理解你需要对家人做说服工作。此外,刚才提到的这些工作并不会主动上门来找你,而是需要你去寻找。这条路也是比较漫长的。根据我的经验,你需要有针对性地投出50份简历,如果运气好,可以得到10次面试机会,争取其中三个工作岗位能进入第二轮面试,最后拿到两个offer。你要做的只是行动、比较和选择。”

(第一句话为情感接纳。)

来访者:“这要花多少时间啊?!而且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相应的招聘职位?我家乡那里肯定不会有这么多机会。”

咨询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确实需要吃一些苦。但在该吃苦的阶段没有吃苦,可能到了可以享福的阶段就要吃苦了。世界是以奇妙的方式在平衡着。你要慎重地考虑你想在什么地域发展。”

(重构技术。)

来访者:“我很想来上海,但我爸爸肯定不会同意。毕业时我在上海工作他都不愿意了,现在已经回到他身边了,再回上海,可能没门。”

咨询师:“这是父辈的考虑。你自己怎么想?”

来访者:“我不想在家乡。说实在的,我回去后听大家说的话有时心里很难过,觉得他们谈的东西我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自己怎么会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

咨询师:“你觉得和周围人在精神上有距离。如果到上海来工作呢?”

(解述技术。)

来访者:“嗯,上海有很多朋友,我们很谈得来。但是如果到上海,我住在哪里呢?”

咨询师:“你没有考虑过租房子吗?”

来访者:“我觉得租房子好麻烦啊!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离上班地方太远怎么办?我现在住在家里,每天走路上班也只要10多分钟,将来再买部车,每天开车兜兜风,想想日子很好过。”

咨询师:“除了职业兴趣,我们的职业还涉及职业价值观、动机、生活方式等。你喜欢创造性和挑战性,但也喜欢安逸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两者发生矛盾,你会选取哪一个?你会舍弃哪一个?”

来访者:“嗯,挺矛盾的……

(欣喜地)

不过,我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爸爸不要给我买车了,直接用那笔钱在上海帮我首付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我就有住的地方了。”

咨询师:“这样是可以解决你住的问题,但还会有其他问题不是吗?比如在上海工作很辛苦,可能会有加班,可能会比较累,上下班路上需要两个小时是正常的。你前面提到你喜欢目前工作的一点就是清闲,只是目前清闲得过分。还有你的第二份工作,也是因为‘累’就不做了。如果今后遇到很累的工作,你会怎么办?”

(重构。)

来访者:“你这样一说,我目前的工作有更多的可取性了。”

咨询师:“你目前的工作并没有变,变化的是你的观点。想提醒你的是:你的兴趣是稳定的,也就是说,你今后仍然渴望从事那些有变化、有创新、有挑战、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你跟着兴趣走,你需要花力气找一家正规的、业界里比较好的公司,至少花3年时间打底子。有可能你不能直接找到这样一家公司,那你就需要先到这个行业里做,再找机会到这样的好公司。这期间你会遭遇白眼,遭遇拒绝,遭遇挫折,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你现在心里怕的是这些。如果你选择安逸的生活方式,那就安心地在家乡生活。你可以选择抱怨地生活,也可以选择无怨无悔地生活,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

(重构。)

来访者:“听你说得很有道理。我得想想。”

咨询师:“曾有一个故事说一对夫妻非常喜欢孩子,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会停步逗弄一番。朋友见他们这么喜欢,有一天出门办事时把不满周岁的宝宝托他们照管一天,说让他们先实习一下。这一天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养育观:他们在不停地换尿布、兑奶粉、哄孩子当中得出结论:他们喜欢的只是别人的孩子,那些不需要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孩子。他们无法想象自己将来有无数个日子要在这样的劳累和狼狈中度过。你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你得到的不是你喜欢的,但你喜欢的又是你要花力气才能得到的。你需要做决定。”

(比喻。)

来访者:“你这样一说,很多事情我清楚多了。我需要再仔细考虑。”

咨询师:“未来在你手上。祝你如意!”

从新手个案中学习

这是个典型的职业咨询个案。咨询师不仅要有心理咨询的背景,还要有职业指导的背景。这个个案从职业兴趣出发,既找到了与来访者职业兴趣匹配的职业,又分析了职业价值观,兼顾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较深入地剖析了来访者存在的矛盾,根据来访者个人特点和咨询师的经验,提出了三个职业发展方向,并把决定权交给来访者本人。整个咨询非常流畅,结构清晰,那些关键点都触及了,如职业兴趣、职业动机、职业价值观等,是个成功的案例。

反馈技术

咨询师成功地运用了反馈技术。但比反馈技术更重要的是其态度:对来访者尊重、平等而接纳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由倾听、共感、反馈和提问技术支撑起来的。在这种态度的基础上,当咨询师给出具体建议时,就不是强加的态势,而是一种温暖的、有指导性的支持。即使用到面质,也是温和的,而不是咄咄逼人的。

咨询师在很多地方运用了重构技术,从认知上让来访者看清目前的状况和阻碍点:想要有突破,但又害怕失败和吃苦;想要到大城市发展,但又舍不得小城市的安逸;想要拥有独立,但却不想失去父母的支持。最精彩的是咨询结束前,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当下的工作居然也是一种好的选择,并不像自己咨询开始时那样排斥了。这一点是来访者自我醒悟到的,其功效要比咨询师通过说教告诉她效果更好。

咨询师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在这个咨询个案中,咨询师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论来访者说什么,咨询师都会倾听和接纳,然后会从积极的角度重构来访者所谈到的信息。来访者的特点是自我设限,为自己当下的不作为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自己学的专业不好;之前的工作太累;目前工作没有激情;想做心理咨询,但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成为情感垃圾筒……如果咨询师没有足够的开放性,可能会在每一点上对来访者进行认知矫正,与其在每一个点上展开辩论。但这位咨询师通常的反馈是:“你说的也有道理。我的看法是……你觉得解决方案是……?”咨询师没有用廉价地赞同来访者观点的做法推进咨询,她始终非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咨询师的态度是非威胁性的,关注在解决问题上,所以来访者并不会觉得自己的观点被反驳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因而没有再花精力去保全自己的面子,而是跟随咨询师去寻找解决方案。

咨询师的丰富性体现在她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单一的、唯一的,她总是考虑到各种可能性,提供具有选择性的方案,并且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来访者。这种“进亦可、退亦可、不动亦可”的丰富性会让来访者安心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除了咨询师的经验和技术外,开放性、包容性和丰富性的特质是咨询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员手记一

为来访者担惊受怕

新雨

实习好几次了,自我感觉还始终进不了咨询师的状态,不知该如何引导性提问,如何正确反馈,如何恰如其分地共感。渴望自己有个突破。今天终于有突破了。这得益于一位学友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来访者,让我有机会体验咨询师式的共感、提问和反馈,也让我体会到愿意真心帮助别人的感觉。但回家之后,我却心生焦虑,半夜醒后无法入睡。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咨询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来访者:我酗酒,你知道,喝酒让我感觉很“适意”

(上海话,舒服的意思)。

咨询师:喝酒使你有飘飘然的感觉。

来访者:喝酒,让我感觉很“男人”。

咨询师:什么时候开始的?

来访者:最近吧。喝醉了酒,总是会什么都不记得了,而之前的我是不喝酒的。

咨询师:那你还记得第一次喝酒失忆是为什么事吗?

来访者:我觉得这好像和我前妻的一次吵架有关,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具体事情不记得了,只记得吵完后……

(来访者开始讲述他的情感和家庭经历。从他的表情、描述方式,我突然意识到来访者讲述的是他个人的真实事件!)

我写好了遗书,吃了安定,喝了威士忌,然后驾车出了车祸,后面什么都不记得了,但那次并不是酒的作用而是安定的作用。我现在每次酒醒以后,都会特痛苦,甚至有种想死的冲动。

(惊讶。难道有自杀倾向?我心里开始打鼓,我变得紧张。)

每当第二天醒来,我就骂自己,觉得自己怎么可以这样糟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有一次,竟然还和别人打架,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我怕自己逐渐发展,会失去控制。为什么我酒后会这么痛苦?

咨询师:可以感觉到你不满意、厌恶自己的行为,你很自责,希望有改变是吗?

来访者:我想知道我为什么第二天醒来会有这么痛苦的感觉?

咨询师:你喝醉酒的频率呢?

来访者:只要有酒,几乎都醉。我的工作应酬喝酒是无法避免的,可为什么,酒后我会如此痛苦,为什么呢?

咨询师:

(来访者每问一次为什么,我脑子里就要飞速旋转:我该怎么办?用精神分析?挖他的一个个痛苦的根源?那怎么分析呢,我连皮毛都没学会呢……认知疗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改变认知?他的认知又错在哪里?……行为疗法?……我的水平充其量就只能……我连个“准咨询师”都够不上,我一层层地剥开别人的伤痛,甚至让其流血,但我却没有能力为其缝合伤口。我既解决不了别人的问题,又何苦去探究别人的隐私呢……)

咨询师:

(不知沉默了多久之后,我开了口)

我放弃了。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

那天晚上睡到半夜三点,脑子里突然跳出学友的那句话:“我每次酒醒以后,都会特痛苦,甚至会有一种想死的冲动”,这令我心悸。如果这是真的!我备感自己的无力。越想越焦虑,越想人越清醒。只盼着天快亮。早早地起来,翻看那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在《影响自杀率的相关因素》这一节中,赫然写着:“在国外,自杀常见于男性……从事音乐、司法、律师、保险业的人员自杀率较高……自杀在单身、独居、离婚者中常见。”越看我的心越紧。

晚上实习时,跟指导老师说了我的担忧。看着我焦虑的表情,老师笑笑说:“相信他。”就这三个字,仿佛拨开了我眼前的云雾,仿佛给了我一种力量。是啊,我多虑了,要相信学友的自控、自制、自律能力。这于我,是不是也是一种成长呢?成长,就是在咨询中,使来访者自己想通,知道怎么做,达到心理的平衡。

若在咨询小结时,给来访者这三个字,是不是也是对来访者情感上强有力的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