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12926100000013

第13章 学佛与做人(3)

在我们的修行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经大论虽然学了很多,大道理也似乎懂得很多,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五戒十善。我们很少以五戒十善来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很多大乘经典,如《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等等,对阿罗汉及声闻乘的修行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我们要知道,佛陀是为了要那些声闻弟子进一步回小向大才批判他们。事实上,那些阿罗汉的人格和德行都非常了不起,凡夫若与之相比是远远不及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佛经里批判他们,也跟着批判他们。

但汉传佛教接受了这样一种大乘思想后,却严重忽略了解脱道和人天乘的修行,这可以说是汉传佛教的一大弊病。我们拼命强调入世,却往往没有具备出世的心态。而没有出世的基础就急于入世,往往会被五欲尘劳淹没。所以,我们虽然也在修行,但心态比起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并没有好多少,并没有高明多少。

《菩提道次第论》是藏传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论典,这部论非常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过忽略修行次第的弊病。宗喀巴大师有感于此,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为基础造下此论,为我们明确了修行应当遵循的整个次第,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的修行实践,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佛法修行的教学大纲。

《菩提道次第论》分广论和略论,都有汉译本,其中略论由大勇法师翻译,广论由法尊法师翻译。法尊法师曾在西藏留学多年,精通藏语。广论翻译完成之后,太虚大师非常赞赏,认为《菩提道次第论》正可弥补当今汉传佛教存在的不足。

汉传佛教不太重视解脱道和人天乘的修行,而《菩提道次第论》建构了一个从学佛到成佛的完整脉络。其中,道前基础为学佛之始的准备,如亲近善知识等等,然后在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下,从下士道入手修行,进而至中士道、上士道,最后是止观部分,每个过程都讲述得非常完整。

学佛的人发心要高,但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必须从人天乘开始。或许有人会说,我不想修人天乘,我想直接做菩萨,这样可不可以呢?如果没有人天乘的基础,菩萨乘就好比是空中楼阁。所以,只有完善了人天乘的德行,才有进一步修行的可能。

人由果报生,虽然引业使我们得生为人,但各人的满业不同,而福报不够也会障碍我们的修行。或者得到了人生,但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或者虽有机会听闻佛法,可因为没有善根而不能生信;或者天生就是白痴,没有能力学习佛法;再或者,虽想学佛,但每天都要为生存奔波,没有时间可以修行。

所以,学佛要有暇满的人身。我们要成办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首先必须获得具足修行机会的人生,必须有善知识的正确引导。

有些人也想学佛,但不幸遇到了恶知识,结果学了邪魔外道。现在很多邪教都打着佛教的旗号,如曾经盛行一时的法轮功,及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等等,都是以似是而非的教义来欺骗信众。如果我们缺乏辨别真相的智慧,又没有善知识的指点,往往会走上邪路而不自知。有些人也想修行,但没有正确、系统的修持方法,心理障碍始终不能突破,虽然付出了许多努力,却收效甚微。所以,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必须时时依靠善知识的关照、指点,使自己能够具足正念,如法修行。

暇满人身是学佛的保障,但人天乘属于下士道,依然要在三界里轮回,而流转三界非常不保险。众生在三界沉浮漂流,像浮木漂在海洋。一重浪过来,把你高高地托到浪尖;下一重浪过来,又会将你深深地抛到谷底。我们沉溺在生死中,每一刻都在随着业风飘动,时而被淹没,时而又浮出水面,完全身不由己。

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我们也不知道死往何去。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办法知道要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也没有办法选择谁来当我们的父母。

如果我们可以选择,一定会选择环境特别好的国家,选择富有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行都很优秀的父母。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应该不会选择贫穷落后的国家,选择既没有文化,道德水准又差的父母,使自己连基本的教育都无法获得,使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面临艰难困苦的挣扎。但是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只能随着自己往昔业力的推动投生世间。

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同样没有办法决定自己要到哪里去。来世是升到天堂,还是继续做人,或者干脆到地狱去走一趟?我们没有能力为自己立下一个遗嘱来安排这一切。

众生身不由己地在三界里轮回,身不由己地漂流在生死苦海之中。不要说来生身不由己,大多数的人现在就身不由己。我们在这个世界,为了生存,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不愿意干的工作还得去干,不愿意接触的人还得去接触,除了忍耐,没有办法可想。你现在作不了主,未来一样作不了主。众生真的非常地可怜,因为我们连自己的主也作不了。

虽然人世间有苦有乐,但痛苦总是要更多一点。连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也感慨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的一生就像清晨的露水般短暂,而曾经经历的日子,痛苦远多于欢乐。

现代的人生活比较丰富,痛苦是否会因此减少呢?当痛苦到来的时候,我们出于本能用另外的方式来麻醉自己,所以现在的人对痛苦的感受不是很敏锐。但不去正视痛苦,并不能说明痛苦就不存在。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娱乐来躲避痛苦,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电视,可以去跳舞……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们这个有漏的世间,无论是外在的环境,还是我们内在的身心,都是痛苦产生的根源。

现在,地球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人类对自然不遗余力的破坏,已经使我们开始吞咽自己亲手种下的这颗苦果: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臭氧层出现空洞了……而由此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正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水土流失使洪水空前地泛滥;森林面积的减少使沙漠向城市逼近;众多野生动物的灭绝又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人际关系也是我们痛苦的一大根源。心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只有苦苦问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爱别离苦;离别的人天各一方,“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是求不得苦;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却低头不见抬头见,所谓冤家路窄,又是怨憎会苦。

我们的身体更是时时伴随着痛苦,“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色身的成、住、坏、空,无时不在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折磨。我们不愿意衰老,可不得不老;我们不愿意死,可不得不死。

即便外在的条件都很好,但只要我们的内心还有烦恼,一样会活得无聊,活得痛苦。

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认识到人生是苦。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生起出离心,因为出离心是基于对苦的认识而产生的:三界如火宅,只要在三界轮转,就无法摆脱痛苦的煎熬。

所以,我们既要利用人生为进一步的修行打下基础,又不能过分贪著和留恋人世。贪著和留恋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如果我们执著于人间,那么,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认识到人生是苦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发出离心:这世界不可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可靠的。净土法门教我们发愿:一方面要愿离娑婆,一方面要愿生极乐。如果说,我既喜欢极乐世界,又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那能不能往生呢?阿弥陀佛来接你了,你说,不行啊,我舍不得离开,我过几天再来,我再享受一阵子再来。你对人世的贪著就障碍了你往生。

所以,出离心是解脱的基础。而现在大部分学佛的人都缺乏出离心。修行要从出世到入世,没有出世的基础就没有资格谈入世。如果我们没有出世的超然,一旦入世,往往会迷失方向。

在修学佛法中,次第非常重要。要从人天乘到声闻乘,再到菩萨乘,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阶段的基础打扎实。同样,由下士道到中士道,再到上士道。下士道是我们凡夫;中士道是解脱的圣人;上士道是圆满的圣人。而最圆满的圣人就是佛,如果说佛也是人,那和我们凡人有什么区别呢?

佛是人格、智慧完全圆满的人。凡夫在认识上有很多困惑,有很多障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不知道自己的生前死后,不能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佛陀具有清净无碍的智慧,在认识上不再有任何困惑。凡夫有着种种的烦恼,有贪心、嫉妒心、我慢心,而佛陀彻底断除了一切无明和烦恼,了无挂碍。

学佛就是要把我们生命中不健康的因素彻底去除。太虚大师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偈子,是关于成佛与做人的关系:“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佛陀代表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太虚大师进一步告诉我们,成佛并没有离开做人,人格彻底完善之后,修行也就成就了。

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为做人服务的,我们可以根据佛陀的教法来树立人生不同时期的目标。目标越高,对自己的要求越高,将来的成就也就越高,这就是佛教中特别强调的发心。

如果我们学佛只是去佛堂拜一拜,供上两个水果,就开始和菩萨谈生意:保佑自己家庭和睦,保佑自己生意兴隆,保佑孩子考上大学。如果我们是带着这样的凡夫心态来学佛,那我们的行为还是充满了贪心,永远都只能是可怜的众生。

有了出离心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发菩提心。真正的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以佛菩萨的德行来要求自己。所以,我们立志要高,志当存高远。但落实到具体修行处,还要从最基础的做人开始,从当下做起,为成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