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典
12915200000009

第9章 佳节筹备(2)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候,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偕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前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曾有“屠苏酒”传说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的。每年腊月,他总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预防瘟疫。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守岁传说)

守岁俗名“熬年”。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的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盒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盒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盒”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爆竹声震响天宇。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孩子们最盼望的事就是压岁钱。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村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以前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春节数日,热闹非凡,一直要到初五六,年景才渐渐过去,但广大农村,一直要闹到十五元宵节,度过了无宵节,才算是正过完年。

〔元宵〕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它伴随人们迎来新的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帮助下铲

除诸吕势力后,登基做了皇帝。因为戡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到街市上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传说)

元宵点灯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诙谐滑稽,足智多谋,常为汉武帝献计逗乐。得到汉武帝的厚爱。有一年腊月大雪纷飞,东方朔见汉武帝无聊,便去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见一宫女泪流满面,极其伤心。问其原由,得知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家中有年迈双亲,自被选进宫来,每逢过年,思念亲人而不得见,心如刀割。如今又近十五月圆,无法与家人团圆怎不悲伤?东方朔便宽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东方朔出宫后,到元宵家里作了一番安排,然后回到长安街,扮作巫师卖起卦来。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于是纷纷向他询求解脱的办法。东方朔便告诉他们:“正月十三,火神君将扮化成一个穿大红袄的姑娘,骑着赤红色的毛驴到长安城来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北大道口拦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得救。”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都深信不疑,互相转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东方朔于时请来一位民女,扮作红衣姑娘,骑着毛驴缓缓进城而来。众老乡亲见果真有红衣姑娘来临,便拦路苦苦哀求,那红衣姑娘对众乡亲说:“我乃领了天帝之旨来焚烧长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请你们转呈天子吧。”说罢离去,父老们拿了红帖,献给汉武帝,只见帖上偈语写道:“十五天九,焚劫帝阙。”武帝看罢,吓得魂飞魄散。忙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转动心机便说:“请圣上传谕京城百姓,今起动手做灯,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烟火爆竹,并让城外百姓进城观灯,天子、臣僚、贵妃、宫女,都去灯市玩赏,杂在庶民中消灾避难。”武帝听罢,传旨就按此办法去做。十五晚,整个长安城灯火照耀,烟花满天。元宵的父母也来城里观灯。看到了“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撞见了元宵,惊喜万分,一家人团聚,诉说衷肠,如此,闹了一夜灯火,京城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敕令今后每逢这天都挂灯放焰火。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灯彩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一直沿袭下来。

我国各地的灯彩花色众多,格调各异,工巧优美,光彩熠熠,元宵佳节,不少地方都要举行彩灯展,花灯会。元宵的灯,有挂花灯、滚龙灯、迎轿灯、走马灯、放水灯、展冰灯等,像北京的宫灯,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苏杭的琉璃花灯,广州的鸳鸯戏莲灯,东北的冰灯,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历来还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等。

闹社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由来已久。从广义说,社火节目有七十余种,耍龙灯、舞狮子、旱船、高跷、竹马、大头娃娃、哑老背妻等,都属社火范围,形式丰富多彩,从狭义上说就专指蕊子,蕊子发展到现在,有车蕊子,马蕊子,高台蕊子,演起来玄妙离奇,给人以惊险优美之感,流传于各地的民间社火表演,耍法不尽相同,但技艺风格却各有特色。

耍龙灯,也称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最早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且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过去,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

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布告,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二、清明

清明,在我国节日岁时中,是含有双层意思的一天。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了,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被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所迷,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用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离开了晋国,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有的吃不起苦头,认为前途渺茫,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不顾危难艰苦,一直追随着他。其中有一个便是介子推。有一次,因饥饿重耳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有名的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