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典
12915200000012

第12章 佳节筹备(5)

中秋夜,家家户户除了团聚尝月饼以外,在我国东南沿海还流传着中秋吃糖芋艿的习惯。这里也有个小故事。据说:在明朝年间,倭寇侵犯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难深重,朝庭派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抗击倭寇,取得了很大胜利。于时,正值中秋佳节,依山驻扎的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佳节,庆贺胜利。谁知,半夜里狡猾的倭寇竟来偷袭,把戚家军团团围在山上。数天后,戚继光传令加紧防守,待机突围,同时派出部分士兵在山里挖野菜草根来充饥。士兵们在山里挖到不少野芋艿,由于当时大家不知它叫什么名字,煮熟后,吃下感到味道很好,又耐饥饿,就把它拿给戚继光看,戚继光吃了很高兴,他感慨地说:“由于我的麻痹大意,造成了今天的危难,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我建议给它取名叫‘遇难’”。当晚,全军饱餐一顿味美的“遇难”后,一声炮响,个个奋勇杀入敌阵。倭寇在梦中惊醒,仓皇应战,全被歼灭。从此以后,东南沿海人民在欢度中秋节时都要吃糖芋艿,意思是在全家团聚时不要忘掉国家和民族的危难。而“遇难”这个名字也就慢慢地衍化成现在的“芋艿”了。

八月十五中秋夜,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家人的团聚。这天在民间,过去回娘家探亲的妇人,必须回婆家“团圆”。俗语说:“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独居异乡旅居在外的人,则也都出门凭栏望月,欲借助明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作“团圆节”。谚语说:“过了八月半,人似铁罗汉”。人的精神也特别健旺,这些都是值得庆贺一番的。

“春花、秋月、夏云、冬雪”。秋月是秋季的特色,中秋佳节,金风送爽,桂花飘香,玉露生凉,八月十五正是不寒不暑,温和适宜,月圆天清,一家团聚,天人合一的好时机。一轮明月镶嵌在万里无云的夜空中,清辉洒满大地。千家万户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饮桂花酒,赏月色,吟诗作对,喜庆团圆,共享天伦之乐。人们以“花好、月圆、人长寿”来寄托幸福美好的愿望。

(神话、传说)

关于中秋节,古代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

吴刚伐桂的故事说的是吴刚学仙有过,犯了法,被天帝罚在月宫里砍桂树,月中的桂树高五百丈,什么时候他将这株树砍断,就算刑罚期满,可是这株桂树是一株神树,有神奇的力量,吴刚一斧子砍不下去,砍出了一个缺口,等他将斧子抡起来,这个缺疤立即长满了。于是吴刚只好一辈子在那里砍呀砍。这个故事的美妙想象,诱导人们猜想月亮里有一个奇异的世界,谁都梦想有一天能蹬上月球,去看个究竟。

自古以来,中秋节流传最广、最为传神和深入人心的故事,要数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古书《淮南子》。相传,月亮中美丽的嫦娥,原是古代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后羿是古代有穷国的君王,“后”的意思就是王、羿是他的名字。在帝尧时代,大地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给神州带来了恐怖和灾害。遍野横尸,森林焚烧,川泽干涸,为了消除这可怕的灾害,天帝便派了大神后羿,下凡人间,解救苍生的苦难。

后羿奉天帝之命,携同他美丽的妻子嫦娥来到人间。他首先用好话劝太阳,因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请他们各自分开,每日出来一个。可是,骄横的太阳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反而变本加厉,故意接近大地,使得地面上到处燃烧大火。

后羿看到太阳为非作歹,多次劝告不理,人民已死之无数,实在无法忍耐了,便弯起他的那张万斤大弓,搭上神箭,向太阳射去,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

后羿为民间除了大害后,从此,他的名字传遍天下。天下的人民都为此而歌颂他。可是,天帝却因射死了他九个儿子而大发雷霆,不许他们夫妇再回到天上。

天帝的命令,虽然无道理,但后羿觉得人民生活太苦,到处都是凶猛的野兽,因此,他愿意留在人间,立志为人民除害。相反的嫦娥却因此事对后羿表示不满,责怪他不该糊里糊涂地射死天帝的九个儿子,落到如此境地,故常和她的丈夫后羿拌嘴。

经过一段时间,后羿终于杀死了大地上人们害怕的六种怪兽:巨蛇、野豕、鸷鸟、狸猫、凿齿、九头怪物。后羿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心想天帝一定会赞许他的。便把野豕肉烹好后,设起了供桌祭天,向天帝祷告:自己和妻子祈求重返天上。

后羿在人间,虽然除了许多大害,但天帝对于后羿射死自己的九个儿子一直怀恨在心。因此,根本不理睬他。后羿祭天无效,重返天上的意愿无望了。从此嫦娥为此更是抱怨他。经常唠叨不休。日子长了,后羿实在受不了了,便独自出外旅行去了。

后羿从前曾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不死药”。这次旅行,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爬上昆仑山,从西王母那里讨得了她最后一包不死药。这不死药,一个人吃了可以升天;两个人吃了,便可以长生不老。后羿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也舍不得众乡亲,不愿自己一个人上天,就把药带回家给了嫦娥,藏在床头首饰匣里。

这时候,人间又发生了严重的灾难,洪水泛滥成灾,不断侵袭大地,使人们不能居住,无法求食。但后羿为了嫦娥,仍然冒着危险,带了箭到各处去猎取动物。起初,尚能取得一些。

渐渐地猎物越来越少。连乌鸦也射不到了。他们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后来,嫦娥实在受不了人间的清苦。一天晚上,她从首饰匣里偷偷地拿出那包不死药。眼睛凝视着天空,心里想着:“天上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啊,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不像人间有旱灾水涝,又有生老病死,为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就只能背叛丈夫了。”

正当嫦娥陷入沉思的时候,忽然远处传来了马嘶声,知道后羿乘马归来了,她便急急忙忙把那包不死药吞了下去,然后走出房门,站在庭院中,等待飞升。

过了一会儿,羿已驰马而至,当离嫦娥还有一百步远的时候,站在庭院中的嫦娥,渐渐觉得自己身轻如燕,来不及整理收拾,只抓了一只白兔带去,冉冉向上升起。后羿在马上看到嫦娥升起,向她招手和呼喊,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嫦娥越升越快,直上云天。

嫦娥在空中不停地飞着,当快要接近天门时,忽然看见天上的众神都站在那儿,她还以为是他们在欢迎她重返天上,可是当她再接近时,即听到天神都在议论她:“背叛丈夫,偷吃不死药”。她感到无比惭愧,无地自容,不敢再去天门,就向月宫飞去。不料月宫空旷凄凉,无限寂寞,只是后来一个叫吴刚的神仙因犯了错误被罚来月宫砍桂花树,月亮上才算少了一点凄寂。后来有人说,嫦娥在月宫里变成了一个蟾蜍。所以月亮也叫“蟾宫”。

对于负心的妻子,后羿曾经几次下决心,想把妻子居住的月亮一箭射下来,但始终不忍心下手,最后,他想箭既不能射自己的妻子,世上又无猎物射取了,留着还有什么用呢,有一天,就把自己的弓和箭折毁了。

后羿毁弓折箭的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很同情这位曾经替民除害的英雄,只有那个背叛他的学生逢蒙,私自里暗暗高兴。他想:如果杀了师傅后羿,天下第一等射手就属于自己了。有一天,后羿喝醉了酒,在花园里踉跄地走着,逢蒙见状,便生起歹念,自言自语说:后羿如清醒,自己实在不是他的对手,唯有趁他酒醉,才能偿愿。于是,他搭箭上弓,从背后向后羿射去,后羿猝不及防,中箭身亡。就在这时,雷霆震怒,忽然一声霹雳,那个叛逆学生逢蒙,也遭雷击惨死于地上。

嫦娥在广寒宫里后悔万分,终日陪伴她的只是一只不停捣药的白兔。

六、重阳节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过原先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随从侍女贾氏也被逐出了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

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习俗、活动)

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山清,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栗开榴绽,金桂飘香,遍野盛开的黄花,满山丰硕的果实,到处风光绮丽,是出外游览的最好季节。人们在这天要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藉野饮宴”也蔚成风气,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称为“野餐节”。

重阳最为普遍的活动,要算登高了。这天,人们都要头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山游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诗)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夏日开花,秋季结果,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

重阳过后即是“霜降”,我国大部分地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故人们都赶在霜降前,纷纷登山挖草药,采山果,猎禽兽。当紧张的秋收冬藏工作大体安排就序了,山民也就趁闲在山上饮酒欢聚,喜庆丰收。他们将这个活动称为“高山会”或“登山会”

文人墨客也是乐于此道,登高览胜,赋诗作画。

饮菊花酒、赏菊,这也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菊花种类很多,可供食用的甘菊或白花菊,用来酿酒,清新可口,九月花开时,用菊花煮汁同曲米酿酒,到了明年九月九日取饮,可以辟不祥。

重阳佳节,清秋气爽,风霜高洁,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古称“菊月”。菊花盛开时,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此时赏菊饮酒,吟诗作赋,别有一番情趣。

人们爱菊、赏菊、赞菊,历代文人墨客咏菊抒怀的名篇佳作传诵人口。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有的地方还举办盛大的菊花宴,菊花会。直至今日,每逢重阳节,全国各大城市还举办大型的菊花展和各种游园娱乐活动。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节糕”的习惯。即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

重阳节还有其他许多习俗。一般人们都知道春日放风筝,到了清明后,风不上升,放风筝的活动就停止了。到重阳登高节令,西风初起,风力正紧,又是放风筝的良好季节,故人们于此时,都纷纷出游到郊野放风筝。

古代重阳节还是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

过去,重阳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近代政府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在我国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

(登高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与父母妻子儿女一大家,守着几亩薄田,日夜辛苦,勤劳耕作,日子虽不富裕,但还算过得可以。谁料,有一天,汝河两岸闹起了温疫,人们染上后,轻则不能起床,重则丢了性命,乡里村户的人死了不少,尸体遍野,来不及埋葬。就在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染上瘟疫死了。

桓景小时候曾听一位老人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此时都要上岸作恶一次。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那里。桓景病愈恢复后,决心访仙求道学仙术,战胜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住着一个大仙,名叫费长房,传说他从壶公入山学仙辞归后,有高深的道术,能医众病,鞭笞百鬼,神通十分广大。又传他有缩地之法,晨于某地,中午即能在千里之外突然发现他的身影,桓景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访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