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拯救孩子拯救心:一位青少年心理专家的忠告
12877200000009

第9章 “有出息”不是孩子生存的唯一目标

父母对孩子寄以厚望无可厚非,但如果不顾孩子的天赋、资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只顾自己的期望,硬要“赶鸭子上架”,那就无异于揠苗助长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白领父母对于竞争都有着高度敏感的神经,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人,只要一听说别的孩子在学什么,马上神经紧张地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加班加码。越是学历高的白领父母越自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套餐”,3岁学画画、4岁学弹琴……他们确信自己的孩子绝对具有天才的潜质,只要好好开发,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神童”出来。他们一厢情愿地付出,却忽略了孩子的承受力。

父母对孩子寄以厚望无可厚非,但如果不顾孩子的天赋、资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只顾自己的期望,硬要“赶鸭子上架”,那就无异于揠苗助长了。

人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即使有一些果实,也是早熟的,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并不是真正的硕果。所以,还是让我们的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吧。

不必把生活的压力转移给孩子

有个孩子因为不堪重负,选择了跳楼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他知道妈妈一个人把他抚养大很辛苦,但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妈妈的期望,他累极了,想离开这个世界。自杀前,他还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妈妈。他说,他走了后,妈妈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通常情况下,单亲的孩子会更早体会爸爸或者妈妈的辛苦,心理上的负担会过重。

“妈妈一个人把我抚养大,她那么辛苦,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如果不是为了妈妈,我早不读书了。”“妈妈整天告诉我‘以后我只能靠你了,你一定要努力’之类的话,我真是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回响的就是她的话,根本学不下去。”“每次考得不好,我都特别害怕,怕看到妈妈失望的脸,怕辜负了妈妈对我的辛苦栽培,一想到妈妈的反应,就觉得自己要崩溃了。”……

也许很多父母会说:“我这么辛苦把孩子养大,难道不应该对他有所要求吗?”殊不知,他们这种做法只是将自己的压力转移给了孩子,让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过大的压力。

别让孩子去帮你实现梦想

不少家长都为自己当初由于各种原因,没能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或者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遗憾不已。而当有了孩子,看到这个近乎是自己翻版的小生命,心中大悦,以为那个内心未曾如愿的梦想终于有了传承的希望或者挽救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母亲给我打来电话诉说自己的烦恼。她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想要成为一位舞蹈家,但由于那个时候条件不允许而使自己的愿望落空了,等到她有了女儿以后,就十分希望女儿能够实现她的梦想,于是她在女儿还很年幼的时候就为女儿规划好了舞蹈之路。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她便开始让女儿接触舞蹈素材,让女儿看舞蹈电影,带女儿去看舞蹈演出。等女儿长到五岁的时候,她就把女儿送到了舞蹈培训班。一开始女儿不懂事,所以就按照妈妈的意思跟着教练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却发现自己并不喜爱舞蹈,她的兴趣其实在文学上面,于是和妈妈的摩擦越来越多、分歧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母亲却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她坚持说自己不会放弃制订好的计划,硬要女儿把舞蹈学下去。女儿不敢违拗,只好每天在不甘心的情绪中练习,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类父母出于一种补偿心态,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愿望。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很多父母就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强迫他们做这做那,要求他们把自己心中梦想的接力赛跑下去。有这种心态的父母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如果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妈妈满足女儿的愿望,让女儿能走到自己喜爱的文学上面来,为了女儿当一名作家而付出,那她才可以被称为是真正爱女儿的母亲。

别拿孩子做比较

很多家长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优秀,就沾沾自喜;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落后于人,就立即变脸,回家数落孩子,并给孩子新加各种任务。

“我想教女儿认字,可她一刻也坐不住,对这些卡片一点都不感兴趣,气死我了。我上次开家长会,班上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学识字卡片,难道我的女儿从上幼儿园就要落在别人后头吗?”一位女儿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妈妈在论坛上和其他孩子的父母“叹苦经”。

请把逼迫变成引导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考不上一个好大学,就不会有一个好未来。一位家长在面对承受着繁重学业压力、失去童年应有的快乐的孩子时,无奈地说:“如果我还孩子一个童年,就会欠他一个成年。”

于是,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从小灌输给孩子一个观念:“孩子,你一定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初中,这样才能进入重点高中,才能考入一个好大学,将来才会有好工作。”他们反复地刺激孩子,对孩子的成绩不敢有半点松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变得近乎白热化。而孩子虽然也尽最大努力去完成父母定下的目标,但却是不快乐的,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对自己的儿子要求极其严格,规定儿子每次考试不能低于90分,必须保持在班级的前三名。他早在儿子学龄前就教儿子认了千余汉字,儿子4岁时就开始让他学习拉小提琴。

但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就不能保证每科都能达到90分以上。我的这个朋友为此很是苦恼,想了无数奖励的方法、惩罚的方法,结果都不奏效。他甚至想为儿子转校,换个学习环境试一试。他向我抱怨,如果照儿子这样的成绩,根本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好大学就更别谈了,那他这辈子的愿望就彻底完蛋了。

我和他儿子聊了聊,他向我抱怨自己的压力很大,每天放学了还要上辅导班,周末也要去,太累了。还说他其实一点都不喜欢小提琴。我问他,既然不喜欢,为什么不向爸爸提出来?他说:“我怕爸爸生气。”孩子没有说怕自己受罚,而是说怕爸爸生气。面对孩子懂事甚至有点少年老成的样子,我真是无言以对。

很多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望子成龙”其实是一个很自私的心态。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

拓宽期望面,不只局限于智力与学业

以智力高低、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许多评价标准。

一位住在罗马的父亲带着成绩糟糕的孩子来到一座教堂的塔顶,告诉孩子:“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多么聪明的父亲!他以理智的态度和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的期望。这就是说,家长们不应该只将对孩子的期望放在学习成绩上,而应该注重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

孩子智力水平的发展,是一个细致、缓慢、艰苦的过程,往往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却是使孩子日后成“龙”的先决条件。育人如育花,要遵从其自然规律。“神童”固然令人赞叹、称奇,但做父母的,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过高的期望、过高的压力,合乎孩子的标准才能让孩子自信起来,快乐起来,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