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财富课
12875800000029

第29章 认识创新,财富就在它的“身后”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富将植根于创新思维的沃土之中。所以,只有先认识了什么是创新思维,才能加以培养和利用,为自己赢得最多的财富。

创新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思维,它使你获得创富的原动力。虽然传统思维仍然发挥作用,但创新思维将逐渐取得主流地位,并且发挥出强大的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创富将植根于创新思维的沃土之中。所以,只有先认识了什么是创新思维,才能加以培养和利用,为自己创造最多的财富。

有一个人举着一块价值 10 美元的铜板叫卖:这枚铜板价值 30 万美元。人们不了解,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解释说:“这块价值 10 美元的铜块,如果制成门柄,价值就增为 21 美元;如果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 300 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价值就应该达到 30 万美元。”他的创意打动了华尔街一位金融家,结果那块铜最终制成了一尊优美的纪念像,最终价值为 30 万美元。从 10 美元到 30 万美元,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用的最多的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在现有知识、经验之内的思维活动,虽然有时候它可以导致一些发现发明,但是,它们一般都不能离开已有的知识,多局限于知识的固有化,只是在某个范围内按照已知的规律进行判断和推理,从中得出一些结论。

而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相比,不同点主要在于它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及突破逻辑思维严谨性。与逻辑思维不同,创新思维是要突破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常常是在看来不合逻辑的地方发现隐秘。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光凭逻辑思维是不能使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

有人说:“对科学行动与积累进行逻辑分析实在是科学发展的一大障碍;科学家越推崇逻辑,他们推理的科学价值就越低,这样说是绝对不过分的;逻辑学所关心的是正确性与确实性,与创新思维完全无关。”这些论述虽有一些局限性,但却进一步说明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不同的。

创新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思维形式的对立统一,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辩证思维。下面就从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使你对创新思维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1)创富思维的基本要素

一个高财商的创富者,不一定是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但绝对是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活动总得有一定的基础,即所谓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创新能力的基石,若缺乏它们,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

①创造性素质。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要培养创造性素质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收集财富信息,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有效达成创富的目的。

②个性风格。大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会体现出一定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成功的前提。简单地说,它们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积极进取、标新立异。

保守固执不是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更是日新月异。只有敢于抛弃旧事物的人才能有能力和机遇收获新资源,从而寻求更新、更独特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他们从不为旧思想缚住手脚、遮掩住视野。谁都知道,创新就如同从荆棘中踩出一条小道来一样,不仅有痛苦困难,而且有非常高的风险。所以,敢于创新者首先是一个勇士。他们要能够承担人们的误解和嘲笑,要面对资金不足等无数困难,要勇于承受创新过程中失败所带来的心理痛苦和社会创伤。同时,创新者还必须是一个对世界和生活满怀热情的人,因为创新意味着一种对事物的关怀,对世界的好奇,对人的能力最大程度的相信。

其次,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思考是创造的前提,不能正确地思考、不能认真地思考,点子、思想不会凭空而降。思考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我们许多人都有创造的良好基础,但是并没有成为此中高手,能否进行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其实,懒惰不仅指身体,也指精神。想想看,有多少人曾为打电话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搭进去几小时事后后悔?心理学家把精神上的懒惰视为人类最大的疾病,曾有一本非常流行的畅销通俗心理学书《你的误区》,专门讨论了精神懒惰对人进步与发展的阻碍力。的确,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总是说,一切照旧吧,虽然不是很好,但凑合着也能过,于是,许多原本可以做出创新的时机白白溜过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的懒惰比身体的懒惰更加可怕,因为,它使人类陷于保守和固执,丧失了创新的激情与时机。

最后,善于观察、勇于实践。

人与自然世界是有缘分的,或许来自于生活的细枝末节,或许来自于某个点子的启示,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怎能抓住这些产生灵感的时机,迸发创新的火花呢?敏锐的观察力是与思想上的勤奋以及良好的思考习惯密切相连的。除此之外,实践力的强弱与创新的关系同样密切,一个整日空想的人,所作出的创新往往经不起生活的风吹雨打,而在实践中败北。所有的成功创新者都不是空想家,不管当时他们的想法有多离奇或者古怪,他们总不会呆在实验室或者屋子里发愣,而是会进行实践。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一些实用性的发明创造。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人们都以为他们发了疯,他们勇敢地进行实践,在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成功了。

③正确思维。一个人认识世界乃至于改造世界,总是需要先进思考,而有的人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人却一无所得或者常常失败,这多半就是思考方法正确与否的问题了。

首先,正确及有效的思维方式。

思维的方式有许多种,包括联想、想象、灵感和直觉等。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它们往往有不同的作用。在解决一个问题当中,多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使用也是很常见的。当我们判断一种思维方式是否正确时,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言,再就是看处理这个问题,这种方式是不是非常有效,而不是说思维方式本身的对错。在成年人当中,因为长期理性化的生活和固定模式的思考,极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即在思考问题时,常常是遵循固定的思考途径、固定的思考程序、固定的思维方向,比较僵化。这一情况就是人们常说的失去了思考的灵性或者魅力。所以,创新需要的思维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经常是从与众不同的地方出发,处理问题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其次,系统论的思考方法。

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身处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系统论的中心就是让人全面、完整、多角度地看待世界,这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当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应当注意采用系统的方法来应付困境,一个难题的解决多半不是单向的、单维度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一项创新很少是单纯的一两个方面成功就可能达到目的的,就算仅仅是一个广告创意,也需要了解市场趋向、文化背景、社会心态、产品特性,不系统地思考问题,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如同可口可乐公司 20 世纪 80 年代的创意一样,以为推出新产品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没想到适得其反。

再次,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考是一件艰苦的劳动,如果想获得问题的解答,势必得付出相应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必需的。它包括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抓住矛盾、思考对策等有序的步骤。具有高强思维能力的人,一般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程序化的思考推理往往更有效率并且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正确的世界观。

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宇宙、人生,往往跟他的思维结果密切相关。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奉者,他不会怀疑神的存在,在面对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他也许会认为这是神的意志,应该忍受。又假如一个人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那么,他在面临问题时,常常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而不是积极改造世界。所以,通常说来,健康、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应该是自立自信、勇于探索、冷静思考,相信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改造世界而不是纯粹顺从的态度。正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两个推销员与不穿鞋的岛国的故事一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问题,却因为当事人的不同世界观而有了迥然各异的区别。

(2)创造性素质

除了心态与知识基础外,我们的创新能力还建立在一定的素质上,可以将它们统一地称为创新素质,主要有下列内容:

①持续的思考力。蜻蜓点水式的思考不够深入,不足以解决问题。当我们面临一个难题时,要解决它,离不开辛苦的思考。坚持不懈、目标专一的思考,会使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暂时休息,但别投机取巧,这只会百害而无一利。当然,持续思考也并不是说,一天到晚就“钻”进问题里,其实,这样反而容易钻进死胡同,路越走越窄,就会给思考的道路造成巨大的阻碍。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给大脑做“舒缓操”,张弛有度,循序渐进地思考。

②善于把握时机。一般来说,时机恰当,准备完美做事便事半功倍。创新更是如此。如果创新基础不够,比如说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创新极难成功。好比在没有发达的电学、机械设计及材料说明的情况下,想制造出飞机,把人送上天,岂不是天方夜谭?因此,我们心里要常有个“欲速则不达”的警戒线,不能全凭自己的意愿也要符合客观备件的需要,对时机的估量、判断和把握就成为成功创新的重要条件。

③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总需要观察,对象包括传统事物的优点及其缺陷、人们过去及现存需求、时代的发展变化等。世间万物纷繁复杂,有的是众物一相,有的是一物众相,并不是轻易就能看清楚的。人们应该培养起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洞悉事物的本质,才能抓住创新的核心,因为,大多数时候,仅仅看到外围的变动是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的,而高强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养成留心的好习惯,对生活中的细节认真分析或勤加思考,经常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实践表明,创新的灵感常常来源于平淡的生活。

(3)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

①新颖的表达。这是由创新思维的本质所决定的。创造的本质既然在于新颖,那么创新思维的表达也应该有这个特点,表达的新颖性可以反过来更好地反映创新思维的内容,从而加强新观点、新设想、新规划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妨碍创新思维发挥的最大敌人是墨守成规、习惯性思维。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在 5 岁的时候,创造力达 90%;在 17 岁的时候,创造力达 10%;20~45 岁之间,创造力只有 5%。这说明创造性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被逐渐压抑越来越少。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的心态及观察问题的方法。当你消极不振时,你就会怀疑一切,从而武断地认为自己与创造性无关,从而把自己的思维封闭起来。从自我压抑的阴影中走出来,是开拓你的创新思维的关键。而开拓创新思维正是培养超常发现力的关键。

②创造性想象。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这一从想象出发,最后建立了轰动世界的相对论。想象是人类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重要思维形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

③暂时的潜在性。创新思维的潜在性,往往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进入意识领域内的思维。这是与一般思维的不同之处,也是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一个特点。事实上,潜在的创新思维往往在解决许多复杂问题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观察表明,暂时潜在的创新思维,需要一定的松弛才容易贯通和发生,因而娱乐与消遣常常是它的触发器。

④敏锐的洞察力。创新思维需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和接触客观事实,并不断地将事实与已知知识联系起来予以思考,科学地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重复性及特异性加以比较,以尽量求得为以后的创造过程提供完全真实可靠的论据。因此,创新思维还特别留心意外的现象,通过对意外现象的观察来探索未知领域的新线索,以导致创造发明或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⑤活跃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突发心理现象,是在创新思维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协同活动中表露出的最佳心理状态。处于灵感状态之中的创新思维,反映了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的骤然活跃、思维的特别敏锐和情绪的异常激昂。灵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一步,往往也是创造成功的关键一环,因而有人甚至把灵感的产生视为狭义的创造,这充分说明了灵感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标志。

⑥积极的求异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尤其是在创造活动的初期,其特征更为明显。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客观事物间的不同性与特殊性,特别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不一致性。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怀疑的心理,即它常常表现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结论持怀疑的、批判的态度,而不是盲从和轻信,创新思维的求异性,主要是以发散性思维方式来表现的。所谓发散性思维其特点是从某一点开始,向四面八方做尽可能多地发散,即从所给的已知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

因此,发散性思维不拘泥于常规,它充分发挥想象的能力,从多方面探求问题的答案。比如,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时,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设想出所有的或是尽可能多的可能性来进行思考。

发散性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前所未有的和尽可能没有遗漏的设想、办法、方案、思路、解法和可能性等。另一方面,发散性思维可以从某个事物发散出去,得到与该事物有关联的所有东西,如“电”,到目前已有了电灯、电话、电视、电动机、电脑……所有这些,“电”是它们的发源地。由于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有人将发散性思维特指为创新思维。

另外,创新思维的求异性,还可以通过侧向思维、平行思维及逆向思维等体现出来。总之,创新思维要求我们摆脱习惯性思维,摆脱大家容易遵守的群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