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特·凯金说:“糊里糊涂地决策,只能糊里糊涂地完蛋!”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事实真相的准确把握。
先让问题的关键“水落石出”,接下来还应当了解这个问题的具体结构,这会帮助你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般来说,经营性决策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才能给企业创造利润——经营绩效;或者说,怎样做才能有效防止会给企业的营利目标造成伤害的事情发生。当所有条件都已具备,企业开始正常运作时,你就一定能够达成理想的绩效。也就是说,工作环境诸条件——包括员工队伍建设、管理体系、职能部门架构、市场准入条件、经营计划、资金、各种硬件设备等——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已万事俱备而且基本达到要求的话,经营绩效必定也能达到要求。可要是这些条件中的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那么绩效水平必定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有时候,生产条件的改善也会产生正向影响,事情随之也会变得比预期还好。绩效突然提高,比起绩效突然下降当然是皆大欢喜的事,也不需要我们做紧急反应。但是并不是说,只要能让我们赚更多钱,我们就可以糊里糊涂不闻不问。对于绩效的突然性增长,我们也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为什么突然之间情况变好了呢(是市场因素还是经营管理因素)——以便我们或能够巩固成果,或在情况一旦发生逆转时有个清醒的认识。无论情况好坏,反常现象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俗话说“反常为妖”,我们不能不问个“为什么”。
一般来说,业绩下降得越严重,找出原因并采取对策就越迫切,决策压力也就越大。
任何决策都是为取得绩效服务的,或者说是以取得绩效为目的的。当绩效出现偏差时,经营管理者就应当立即着手去分析问题所在,为尽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线索。只有把问题搞得越清楚,你的决策才越有价值。反之,管理者不把问题弄清楚就匆忙决策,自食苦果是必定无疑的。兵家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备无患”的说法,在决策方面也同样适用。要想做到在决策之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就应当从以下几条入手:
1.立即调查企业绩效从何时开始发生偏差。
2.排查各种因素,找出导致绩效下降的原因。
3.察看外部环境因素是否发生了改变,及其对某项计划实施的影响。
4.在此之前是否出台过什么政策措施;如果有,要逐一予以核实,进行执行情况反馈。
5.与主要人员讨论重大决策预案,消除上述不利因素。
6.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改善和落实此决策,随时考查企业绩效是否好转。
7.召开会议,讨论和评估该决策的实施效果。
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决策也是一样,在决策之前,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起来自然就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智慧点醒
在决策之前,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起来自然就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