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女人密码:从九型人格看爱情婚姻
12874600000018

第18章 不要过度取悦于人

给予型人格的女人相信自己是独立的,是有智慧的,能让别人依赖。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她们也在依赖着别人——寻求他人的赞许和认同感。她们每做一件事,每前进一步,都在想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事情成功了,就感到自豪。一位给予型女人说:

我只有在别人的注目下,才感觉到一点自我。当我获得注意力时,才能开始界定我自己是谁。我对自己的感觉得靠我所得到的反应而定。

这种性格,导致给予型女人有一种容易谄媚别人的习惯。这种类型的人不管在公开的场合或私底下,都很容易去赞美和迎合别人,并尽可能满足对方的需要。她们这种谄媚可能不是对别人有意的恭维,而是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不错,有很高的潜力,从而得到支持。

芳芳就是一位有谄媚习惯的给予型女性:

我从小就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总是被动地顺从他人的意愿。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我结婚以后。比如全家人出去吃饭,只要丈夫和儿子说想吃什么就可以了。即使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我也会说:“看你们想吃什么吧!”全家人一起上街的时候,我总是忙着给儿子、丈夫买他们需要的衣服、物品,自己想买的东西只能抽空再一个人去买。有时候,我很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一想到自己那样做了,可能会让别人不方便、不舒服,就会无奈地放弃自己的想法。

周末,通常我们都去婆婆家。妯娌姑嫂一大群,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只有婆婆和我在厨房忙活。吃完饭,每次都是我洗一大堆的碗碟。其实那些事并不是非我干不可,有时我也会觉得委屈,但如果我像其他人一样,我会觉得在别人眼里我很差劲,心理感觉会很不好,所以我宁愿自己累一点、委屈一点,也不愿让别人对自己有看法。

当着我的面,人们都夸我是一个贤妻良母、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但我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有时我甚至怀疑,他们真是那么想的吗?他们会不会对我有别的看法?

有时候,我挺恨自己这毛病的,从心里瞧不起自己,也知道没必要让所有人都开心,都喜欢自己。可事情一到眼前,还是不由自主地去顾及别人的看法,违背自己的想法去让别人满意。

我很羡慕那些自信、洒脱,活得轻松自在的人。人家是真正的开心,我却常常不是真正开心。这样活着,我觉得很累。我特别想弄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该怎样克服这种取悦他人的心理呢?

再看另一个给予型女性阿莲:

我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我知道这个年纪的女人找到一份好工作有多难。所以当老公托朋友把我安排到一家公司工作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份工作,不给老公和他朋友丢面子。到这里工作后,我总是笑脸迎人,和声细语,凡事都不跟同事有任何计较,即使奖金分配不公也闭口不提。可这样一来,我渐渐发现,虽然我表面上人缘过得去,但实际上很多人常私下里把我当靶子,把不讨好却费力的工作分给我。我的和气大度竟让人觉得我好欺负,难道我做得不对吗?

给予型女人尽可能表现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欢的一面,“取悦他人”,目的是得到别人的称赞。

当然,追求赞赏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获得赞赏而提高地位,并感到自己被认可被接纳,这种倾向只要适度,就是正常的。

但是,取悦于人贵在真实,做自己,表现真实的自己,用自己的真心让别人快乐,这不是坏事。养成微笑面对别人的好习惯,善良面对别人的好心态,会使我们有个好人缘,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心境,还使我们左右逢源。

相反,如果过分在意别人的赞赏,为没有得到认可过于难过、自责,这就是心理问题了。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如果有“过度”迎合别人的倾向,就容易形成“多重人格”的冲突,这对自己是不利的:首先,这会使行为着重于满足别人而不是自己,将别人的肯定或否定当作对整个自我的评价;其次,由于试图成为别人希望的模式,会抑制和模糊自己内心的需要,会掩饰自己的愤怒,因为怕失去认可而过分包容、顺从,结果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上面案例中的芳芳和阿莲,在努力获得“认可”的过程中,内心就积蓄着对自我的憎恨、蔑视,这说明过分取悦于人对自己是有危害的。给予型的女性,请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度取悦于人的倾向呢?你是否有类似下面的行为:

在饭店吃饭时,吃着不合你口味的牛排,却不敢退回,因为你要退回,侍者就会不高心。

没有得到你亲近的人的赞同,就不敢做一件大事。

当得到对你具有影响力的人允许时,你才购买你喜欢的东西。

对能言善道的推销者表示怯懦,所以不得不购买你并不喜欢的东西,或者害怕他对你不满,而不敢把自己不满意的东西退回。

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说一些关于抢劫、凶杀、离婚之类的事,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更加注意你。

为了引人注目而行动怪异,为了外界的称赞而毕恭毕敬,在公众场合大声说笑。这些都是希望引人注意,寻求赞许的行为。

在所有的场合都迟到,也许你自己还没有觉察出来,但这也是用来引起人注意而寻求赞许的一种方式。

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竟然捏造出某事物来告诉别人。

当取悦于人成为一种需要时,便令人讨厌了。很显然,这等于是放弃了自己,把自己的感觉、责任和言行准则交给了别人,交给了那些可能会称赞你的人。同自暴自弃一样,取悦于人的寻求赞许包含了许多自我挫败的行为。在别人的称赞之中,你已经不是你自己了。

“取悦于人”就像是一个巧妙的操纵者,使你把自身的价值寄托在别人身上。要是对方拒绝施舍赞许,你便毫无价值,显得一无是处。你需要越多的恭维,就越是受别人操纵。因此,你要记住,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要过分取悦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