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犹太人的经商课
12874500000079

第79章 通讯之王——路透

英国的路透通讯社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新闻通讯社之一。它的成功,与其创始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这个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称为“无所不知的人”,原名伊斯拉埃尔·贝亚·约瑟法特,于1816年7月21日出生在德国小城卡塞尔一个犹太学者家庭,并在此地完成小学教育。1829年,老约瑟法特不幸逝世。年仅13岁的路透,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不得不中止学业,来到哥廷根市他叔父开办的一家银行做小职员。哥廷根当时也是德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大学城,以哥廷根大学为中心,汇集了许多德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此工作。因而路透得以结识在当地担任天文台台长的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833年,高斯领导铺设了从天文台到哥廷根大学研究所之间长达4公里的电报线,并在实验时成功地拍发了世界上第一封完整的电报。路透观看并细致地考察了这次实验的进展情况。这无疑对他日后热衷于利用新的通讯技术传播信息产生了深刻影响。

19世纪40年代初,路透离开居住了十多年的哥廷根,来到首都柏林寻求发展。不久与银行家马格努斯的女儿伊达·伊丽莎白·克雷斯蒂娜·马格努斯相爱,并为此于1844年改名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1845年,路透与心爱的伊达·伊丽莎白·克雷斯蒂娜·马格努斯结为伉俪。随后在岳父的资助下,路透在柏林开设了一家兼营出版业务的书店。当时欧洲政局动荡,工人运动方兴未艾,人们对议论政治的读物很感兴趣,精明的路透也开始印刷和发行一些有关政治内容的刊物和书籍,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日子里,反动的普鲁士当局对新闻出版工作不断加强防范措施,对政治言论防范尤严,路透断定继续在柏林经营出版业务不会有好结局,弄不好连自己也会被投入监狱,于是,他毅然决定到舆论控制稍显宽松的法国巴黎去另谋出路。

1848年末,路透举家来到巴黎。凭着他经营过出版业务,能熟练使用英、法、德3种文字的优势,路透很快便在一家由查理·哈瓦斯经办的通讯机构找到了工作。这家通讯社在当时也颇有名气,每天都能从欧洲各地收集到各种主要报纸,路透负责从中挑选一部分有价值的内容译成法文,作为哈瓦斯通讯社的新闻稿,提供给法国及国外订户。但是,路透是个独立性极强的人,他不甘心于仅为他人做嫁衣,想要自己干一番事业。几个月后,当他了解哈瓦斯通讯社的整个工作程序,熟悉了收集信息、寻找客户以及其他经营情况后,便离开了哈瓦斯通讯社,并于1849年春天在巴黎开始独立经营新闻业务。路透的服务对象是德国的地方报纸,它们都希望刊登法国的消息,路透每天把一大堆法文报刊粗略浏览一遍,从中选出适合德国人口味的新闻材料编译成稿,特别注意收集那些政治、金融等方面的内容,偶尔也译一些法律纠纷方面的报道。由于经济拮据,他们无法雇佣职员、租赁办公室,便由妻子做助手兼打字员,起居室作办公室。尽管夫妇终日疲于奔命,收益仍不理想,加之法国当局也加强了对新闻的控制,他们不得不于当年夏天结束了在巴黎经营新闻的活动。

尽管在巴黎经营新闻事业的尝试失败了,但路透创建自己的通讯社的希望和信心并没有因此失掉,他在积极寻找机会。

1849年10月1日,普鲁士国家电报局开始在柏林和亚琛之间开辟电报业务。德国人沃尔夫很快在柏林开办了一家通讯社。路透觉得这是机遇,很快便在亚琛开办了另一家通讯社。由于他精于搜集金融方面的信息,深受当地商人和银行家们的好评。

1850年春,法国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开辟了一条由政府经营的电报线路。在亚琛初获成功的路透马上想到了布鲁塞尔和亚琛之间仍有1130多英里没有电报联系,加之火车速度极慢,无法解决快速传递消息的问题,专职邮差、骑马信使、电报线接力都因代价太高而不可行。面对这种情形。路透想出了用信鸽传递新闻稿件的绝好办法。

因为火车跑完布鲁塞尔到亚琛之间的距离需要9小时,而训练过的信鸽则只需2小时,路透便向亚琛一个兼营信鸽业务的老板盖勒租了40只信鸽,开办了他的信鸽传递消息的业务。他的这一创举,曾在几个月里获得巨大成功,以至柏林的同行沃尔夫和巴黎的哈瓦斯都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明。同年年底,布鲁塞尔和亚琛之间的电报联系开通,巴黎和柏林间也架设了直通电报线,路透信鸽传递信息的优势顿失,业务急转直下。当时他曾想重返巴黎开辟天地,但考虑到哈瓦斯已在巴黎形成很大势力,又受到法国政府的种种限制,只得另作打算,一时陷入了一个决策困境。

恰在这时,路透结识了德国著名机械制造公司的创始人、电讯工程师西门子,两人都是富有事业心的人,所以一见如故。在西门子的建议下,路透于1851年夏天移居英国伦敦,并于同年的10月14日,在伦敦皇家股票交易所附近租下两个房间,正式建立路透通讯社。这成为路透新闻事业的转折点。11月13日,横贯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正式投入使用。路透立即借助这股东风,把欧洲大陆发来的金融、商业信息编成“路透社快讯”,供给英国的交易所、银行、股票商和投资、贸易公司,同时向巴黎、柏林、维也纳、阿姆斯特丹等地发布商情消息。短短几个月后,“路透社快讯”的名字便在欧洲大陆传开了,甚至东欧的商人们也纷纷要求路透做他们在伦敦的代理商,并向他们发送商情信息。

然而最初几年,路透社在伦敦新闻界并没有打开局面。报界并不重视路透社的新闻,也拒绝订购他们的“快讯”。1855年,英国废除了“印花税”法,刺激了一大批“廉价报纸”的出现,它们都需要新闻来源。这无疑给路透通讯社拓展业务领域带来了新的前景,通讯社也适时地采集发布政治、经济、军事、民事等多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通讯社也对各大报纸开展了宣传攻势。第一个目标就是销量居伦敦报业第二位的《广告晨报》。

路透亲自来到该报所在地,向该报发行人詹姆斯·格兰特进行游说。格兰特起初并不热心,路透诚恳地提出:“我们愿意免费为您提供路透消息两周,以作试验。”格兰特很受感动,也觉得条件优厚,就同意了。结果反映不错,《广告晨报》便成了路透社的订户。很快地,《每日电讯报》、《标准报》和《先驱晨报》等6家报纸,也被路透以类似的方式争取过来。

与此同时,路透也深知,新闻稿件的质量是争取客户的最基本的条件,他通告派驻欧洲大陆各地的记者,务必尽心尽力,和各报社派驻当地的记者抢时间、争速度,用先进的通讯手段击败他们。路透社记者果然不负所望,发往伦敦的新闻不仅速度快,而且时常有一些是独家新闻,受到各大报纸的欢迎。

1859年1月4日,法皇在巴黎杜伊勒斯宫举行的新年庆祝会上,公开对奥地利驻法大使说:“真遗憾!贵国政府和我的关系不如从前那样友好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嗅觉灵敏的路透社记者,马上意识到法国将有重大举动,并把这一信息电告了路透,路透立即指示该记者密切关注这一势态,尽可能早地得到有关消息。当该记者了解到法皇将发表重要讲话时,他重金买通了一位法国宫廷官员,让他秘密抄写演讲文稿。两人协议,只能在法皇发表演讲时才可公开。为了和各报社记者竞争,路透预先包租了法皇发表演说当天从巴黎到伦敦的电报线路,剥夺了各报记者当天使用电报线的机会。

2月17日,法皇的演讲按原定计划开始,巴黎的路透社记者立即把预先抄好的演讲内容发往伦敦。路透的翻译人员一小时内就译出了英文译本。这次讲话是法皇向奥地利宣战,因而内容十分重要。路透马上派人将演讲全文和消息送往各报社。这时,各报社的记者们还在巴黎等着向伦敦发送电稿呢。

4月16日,法奥战争爆发。路透同时向交战双方派记者,进行随军“双重采访”,因此收集到许多真实的第一手材料。鉴于当时的一般报纸记者喜欢使用华丽的词藻,并且喜欢发表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议论,路透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其记者务必贯彻新闻报道的“迅速、准确、客观、公开”的准则,在报道战况时不夹杂情景描写,不无端发表议论,而是用最经济的笔墨直陈其事。结果,即使是对这场战争的高潮——索尔菲利诺大会战,路透社的报道也极精练,总共用数百字的篇幅,就把这次战斗最关键的场景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路透社第一次正式报道战争,但它所创立的简洁客观的新闻风格,立即受到欧洲各国新闻界的欢迎。

两年后的1861年,因林肯总统发布《解放黑奴宣言》而导致美国南部叛乱,从而爆发内战。路透社和英国各大报纸都向北美派遣了记者进行跟踪报道。当时,因为1858年铺设的大西洋海底电报线路中断,这些驻美记者只能依靠大西洋邮轮将新闻稿送到英国南部的安普敦港,然后由乘快艇的迎接人员接收后再电告伦敦。在这样的情况下,路透社总是能领先一步。

随着路透通讯社声誉的提高,它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张。1865年,路透社成了总资本为25万英镑的股份有限公司。1870年,它与巴黎哈瓦斯通讯社、柏林沃尔夫通讯社,缔结了划分采访和发布新闻范围的协定。随后美联社也参加了这一协定。路透社获得在美国、埃及、土耳其及远东广大地区的采访垄断权。

1866年4月,路透社在当时东印度公司控制下的孟买建立了分社,并在加尔各答等印度城市和斯里兰卡雇用了兼职记者。1871年,路透社上海分社和新加坡分社建立,准许兼职记者代发新闻。不久,横滨、东京、长崎、澳大利亚、新西兰分社也相继建立,成为国际著名的新闻通讯社。

路透于1878年退休,1899年2月25日去世,享年83岁。他的继任者、长子赫伯特秉承路透的作风,使路透社的势力不断扩大,保持着国际著名通讯社的领先地位。

犹太哲言

路透的成功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能和雇员之间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良好的关系使路透社员工能同心同德,为路透社的事业发展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