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犹太人的经商课
12874500000074

第74章 理财教育要趁早

当今社会,大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

犹太民族出现了那么多富商巨贾,犹如天上的星星一样璀璨,这与他们从小就注重理财教育是分不开的。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智慧不仅不排斥金钱,而且他们还深信,如何赚钱是可以后天教出来的。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从小就给孩子灌输金钱很重要的观念。一句犹太谚语就这样说道:一定要教给孩子谋生的手段,只要世界上多一个成功的商人,就会少一个窃贼。

如今的犹太人会主动教育孩子如何赚钱发财,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小孩;小孩3岁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他们想要的一些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7岁时,教孩子看懂商品标签的价格,并加深“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8岁时,让他们通过打工赚钱,并把钱存在银行里;11~12岁时,要他们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这样,犹太人家的孩子很小就知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稍大一些,他们就对金融业的运作模式了解得更加深入。这也是为什么犹太人在金融业占有优势的原因,这和他们从小就对钱很敏感的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难怪有人赞叹犹太人是天生的银行家。

很多犹太大亨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怎么赚钱了。比如洛克菲勒,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父亲经常用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教导他。

洛克菲勒的父亲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妈妈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给他一些零用钱。他父亲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打扫10坪(1坪=3.3平方米)的室内可以得到半美元;打扫10坪的室外可以得到1美元;为父母做早餐得到12美元。当他再大一点的时候,父亲就不会再给他零用钱了,只告诉他,如果想花钱,就自己挣去。

这时候,父亲会让他到自己的农场帮忙打工,挤奶、送货、算账甚至干些杂活,他把自己为父亲做了多少事,都记录在记账本上,到了月底,就和父亲结算,每到这个时候,父子就核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作项目,有时候还会讨价还价,也会经常为一点小钱发生争执。

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洛克菲勒6岁的时候,就做了一笔买卖。有一次,他在郊外捉到了一只火鸡,于是他沿街叫卖,最后卖给了附近的一位邻居。父亲认为他有做商人的特质,而对他大加赞赏。

有了这次的经历与父亲的鼓励,洛克菲勒的胆子大了起来,思路也开阔了。不久之后,他就做起了“银行家”,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贷给了附近的一个农民,到了归还的日期,洛克菲勒准时去讨债,连本带利收回了53.75美元。这件事令附近的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都佩服这样一个小孩居然能有这么好的生意头脑。

洛克菲勒成名之后,同样也用这套方法来教育他的子女。在他的公司,洛克菲勒拒绝他的儿女们进入,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极少让她进入公司,除非有什么急事。有一次,他15岁的二女儿玛莉亚因为有事情找他,于是去了他的办公室,恰巧他出去办事不在,后来洛克菲勒知道了玛莉亚进过他的公司,回家时居然大发雷霆。因为洛克菲勒要让孩子们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去得到成功,而绝不要因为父亲是富翁,而让他们产生任何的依赖感。

在家里,洛克菲勒还搞了一套虚拟市场经济,洛克菲勒让妻子当总经理,而让自己的孩子们做家务,由自己的妻子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用钱,整个家庭似乎就是一个公司。

洛克菲勒不但教育子女们要学会赚钱,同时还告诉他们要学会理财和节俭,也就是要掌握开源和节流两套本领。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里面装的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糖。如果哪个孩子多吃了杯子里的方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糖的时候,他就只有喝苦咖啡,或者等到下周父母再次发放。

洛克菲勒让孩子们学着记账,要求孩子们在每天睡觉前,必须记下今天的每一笔开销,无论是买了玩具还是买了食品,都要一一记录。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仔细查看孩子们做的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让孩子们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孩子们的记录清楚、真实,而且开销很合理,让他觉得很满意,就会奖赏孩子们5美分。反之,就会警告他们,下次再犯类似错误的话,就会扣去5美分的零用钱。这种教育方法使得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都争着把自己的账本送给父亲检查,并让父亲进一步指导他们需要改善的地方。

犹太人这些早期的有关财富的教育,让孩子们很早就知道怎么投资,怎样获得财富,怎样理财。这些教育,都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犹太哲言

一定要教给孩子谋生的手段,只要世界上多一个成功的商人,就会少一个窃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