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12873500000008

第8章 上善若水,善莫大焉

“引语”

这一章老子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还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①,故几②于道。

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⑥,正善治⑦,事善能⑧,动善时⑨。

夫唯不争,故无尤⑩。

“注解”

①恶,厌恶。

②几:接近。

③善地,按老子“正言若反”的理论,则此处的善地就是人们眼中的弃地,是人们厌恶之处。

④渊,深沉冷漠。

⑤仁,即人。善人,即接近自然的人。

⑥信,信义。

⑦正善治,正,平正、正当;治,治理。

⑧能,能力。

⑨时,时机。

⑩尤,过失。

“译文”

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

水具有滋润万物的不变本性,而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水之善接近于“道”了。

居处适应于任何之地,心灵沉静有如深渊,施恩于物以仁而行,出言必然守信,以正谋求清平,做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永远也不会有什么过失。

“深度剖析”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赞美水,他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相关资料上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最上等的德行莫过于水的德行。老子在本章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垢浊之地。水的德行是接近于“道”的了。

最好的东西是水。水滋养万物,无私奉献而不争,别人都不喜的地方它也去,所以水已经接近于道了。五谷杂粮缺少水就不能生长,人同时不能缺少水与五谷杂粮。水对人有双重之恩,水就是我们的本能。简单的说,老子在此列举水的美德:一是滋养万物而无私心;二是别人不喜欢去的地方它也去。

水是稀的、软的、无色透明的,一句话,水性温柔。光线直来直往,水比光更体贴。一个人站在阳光下还会形成阴影,一个人泡在水里则全身都充满温柔的呵护。水对人的日常生活是必需的,对人的精神生活更是必需。老子主张“阴柔”,就是取象于水。水是阴柔的,这种阴柔会聚集巨大能量。洪水也是阴柔的,但它同时也非常阳刚。我们做事要懂得“以阴柔为阳刚”,就可以强壮如水,坚硬如水。

水是坚硬的,因为它足以摧毁一切,因此老子指出人必须“上善若水”,意思是要学得像水一样,这样就能以水克水。老子说:“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就是说水是一切生命之源,给万物以利益。水之所以善利万物,是因为它本身是流动的、运动的、功成不居的,所以能成全万物。

老子赞扬水有“处众人之所恶”的美德,意思是不择高低凸凹,一路流过,相当公平无私。大地表面凹凸不平,凸处多风比较干净,凹处空气流通不畅,渐渐会聚集为草木腐朽的场所,时间一久就会弥漫令人窒息的气味。水从高处往下流,流经凸处,冲洗之;流经凹处,还是冲洗之。这样泥沙俱下一路过来冲走了所有的脏东西。因为水是流动的,所以它本身永远清洁。万物受其恩赐,也变得清洁。

老子说“几于道”,意思是水像大道一样无所不成,无所不摧。在《圣经·旧约》里,上帝常用“火”的手段焚毁不义之城,而在中国上古时,天帝常用“水”的手段冲毁不义之国或不义之君的都城,如盘庚当初就是因为失德而被迫迁都,大禹治水也是个治德的过程。

水滋润万物而但不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其中“心善渊”,意思就是心灵像渊水一样深邃,善于自守。之所以能自守,是因为已经经历了该经历的一切。老子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也。”说的就更明白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朝诗人元稹这两句著名的诗是说:因为曾经最美的,所以从此不再作别的寻求。在此处,“水”是全诗的诗眼,指一种如水的柔情,如水的深情,如水的真情,乃是“天下之牝”也。

总的来说,老子在这一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上善若水”,意思是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像水一样。主要是像水的流动,像水的涓流成河、百川归海,像水的目标清晰,往既定的方向流去。我们做事当如水,曲折而坚定地奔向前方。

“案例”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著名禅师。有一天,一位自大得出名的大学教授特意来向他“请教”禅学问题,名为请教,实为借机自吹。南隐禅师当然知道教授的来意,不过还是要以茶相待。他把茶水注入这位教授的茶杯中,茶杯中的水很快就满了,他却没有停手,还是继续往里倒。那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从杯中溢出来,觉得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不要再倒了!水已经满出来了!”南隐禅师听了,不再注水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他对教授说,“里面已经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杯子里的

水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的确,心中已经装满“自我”两个字,哪里还学得了水的德行!

老子爱水,孔圣人爱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柔静,处下,不争,善利万物,默默无闻地奉献,的确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也难怪老子会提出那振聋发聩的不朽名言:“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