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12873500000040

第40章 无生于有,有生于无

“引语”

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

“原文”

反①者道之动,弱②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

①反:往返,反复。

②弱:柔弱,柔韧。

“译文”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深度剖析”

在这一章里,老了重申了大道与大德的关系。

一、“反者道之动”。在这里“反”字是歧义的:它可以作相反讲,又可以作返回讲(“反”与“返”通)。但在老子哲学中,这两种意义都被蕴涵了,它蕴涵了两个观念:相反对立与循环往复。这两个观念在老子哲学中都很重视的。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任何事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也因它的对立面而显现。他还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老子还认为道体是恒动的,事物总是再始更新地运动发展着的。

二、“弱者道之用”:道创生万物辅助万物时,万物自身并没有外力降临的感觉,“柔弱”即是形容道在运作时并不带有压力感的意思。

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无”即意指道,和第一章同义。“无”、“有”乃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这里是说明天下万物生成的根源。

“道”无形象,无言语,无作为,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的一种德性而已,所以“德”就是“道”的属性。

“道”有自己的运动方式,它循环往复地运动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自然中看出来,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万物草木春生而夏长,秋收而冬藏,如此循环不已。

“道”生长万物却不占有,滋养万物却不自恃。“道”无形象,不占有不自恃,所以说它是天下最柔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战胜它。

由此可知,大道的德性就是循环往复、柔弱顺应,而人只有顺从自然之道,把握循环往复、柔弱顺应的德性,才能无灾无害,一切顺利。

由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就是说,从一开始,它就走向它的反面。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象征着有,死代表着无,而这个有是从无开始的。比如老子,世上本无老子,他出生后就有了老子,老子是从无到有的,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而我们经常说无中生有,就是这个意思。

前面已经说到大道是有自己的运动方式的,它体现在万物的生生死死之上,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自然界的万物,包括一草一木是这样,人也是这样,都显现着道的循环。由此我们看到了大道的德性,像一只没有开端也没有完结的圆环,转动不止,永不停息,并且无欲无求,柔软自然,不受任何事物的左右,也不左右任何事物。所以我们人类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延续生死循环的过程中,应效法大道的延续,顺应大道的自然柔顺,才会平安顺利,无灾无难。

“案例”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俗士右肩背香袋,左肩背葫芦,看样子是一个虔诚的香客。

他一见智藏禅师便急切地问:“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回答:“有。”

“有佛法僧三宝吗?”

“有。”

这俗士一连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

俗士不由得摸摸脑袋:“和尚,你这样回答问题恐怕错了吧!”

智藏装作很认真的样子,把俗士打量一番:“你大概拜见过哪一位高僧了?”

“是的,我曾拜见过径山和尚。”俗士欠了欠身。

“那么,径山是怎么跟你说的?”

“径山和尚说一切都无。”

“你看看这些吧,”智藏指着满山景色,“世俗的人说有,谈佛的人说无,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俗士答不上话来。

智藏又问他:“你有妻子吗?”

“有。”俗士回应着,揭开葫芦盖喝水,口中“咕咚”一声,心中也“咕咚”一声:这老和尚关心这有何用意?

智藏再问:“径山和尚有妻子吗?”

“无!”

俗士的目光直勾勾地盯着智藏,你这话问得可有些出格了!

智藏顺手摘下一片树叶,接着用嘴吹去:“这样说来,径山和尚说无就对了。”

俗士终于明白过来,朝智藏拜谢而去。

“有”与“无”就是这么对立统一的,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