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12871000000077

第77章 爱这世间一切生命

无论从佛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而言,生命都是平等的,国王或乞丐,乃至蝼蚁,他们的生命同样珍贵。

——索达吉堪布

佛界悲悯一切生命,珍爱一切生命,这是佛界所讲的大善。所以,佛教是绝对禁止杀生的。可是,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却似乎并不愿承认佛教的这一戒律。而且总是以自己所占的优势去践踏和摧残那些无辜的生命。

一座山上住着一位很有智慧的禅师,山下的村里有什么疑难问题,村民们都上山来向他请教。

村民们说没有任何事情能难住老人家。

有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故意为难那位禅师,他捉住了一只小鸟,握在手中,跑去问禅师:“大和尚,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但我却不相信。假如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

禅师注视着小孩子狡黠的眼睛,心中有数。假如自己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掐死;假如回答小鸟是死的,小孩定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

禅师于是拍拍小孩的肩膀说:“这只小鸟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

看看这个孩子吧。一个小孩就可以决定一只小鸟的生死。人类是否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天性和良知?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遵循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是无可厚非的,否则,我们就只能自取灭亡。但我们绝不能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就可以像那个小孩一样任意将其他的生命握在手中,用我们的意志去决定它们的生死。因为那是一种罪,一种恶,而且是大恶。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人认为人才是生命的主宰,从而忽视对其他生命的珍惜。“现时社会上很多人肆无忌惮地屠杀生灵,其方式多种多样骇人听闻:有人如儿童般拿动物作玩具,杀生取乐;有人以打猎为生,猎杀动物以牟利;有专门从事屠宰的,屠杀无数的生命而不知有罪过;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口腹而杀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制造的枪支弹药、捕鱼工具、宰杀机器等无情地残杀着众多的生命。野生动物原有的栖息地,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类很多。许多人只重视人的生命,无视其他众生的生命。只有懂得佛学和科学的人才知道平等地珍惜一切生命。”索达吉堪布这样说。

佛说:“众生皆怕刑害,自己亦怕刑害;众生皆怕死,自己亦怕死。人若能以此心,念自己之怕而想及其他众生之怕,则自己必不杀生,亦不教令人杀生。”

1960年,饥饿不堪的人们围了两个山头,要把这个范围的猴子赶尽杀绝,不为别的,就为了肚子,零星的野猪、麂子已经解决不了问题,饥肠辘辘的山民把目光转向了群体的猴子。

这天,有两个老猎人为了追击一只母猴来到被砍伐后的秃山坡上。母猴怀里紧紧抱着自己的崽儿,匆忙地沿着荒瘠的山岭逃窜。两个老猎人拿着猎枪穷追不舍,他们是有经验的猎人,知道抱着两个崽儿的母猴跑不了多远。于是他们分头包抄,和母猴绕圈子,消耗它的体力。母猴慌不择路,最终爬上了空地上一棵孤零零的小树。上了树的母猴再无路可逃,它绝望地望着追赶到跟前的猎人,更坚定地搂住了它的崽。

绝佳的角度,绝佳的时机,两个猎人同时举起了枪。正要扣扳机,他们看到母猴突然做了一个手势,两人一愣,分散了注意力,就在犹疑间,只见母猴将背上的、怀中的小崽儿,一同搂在胸前,喂它们吃奶。两个小东西大约是不饿,吃了几口便不吃了。这时,母猴将它们搁在更高的树杈上,自己上上下下摘了许多树叶,将奶水一滴滴挤在叶子上,搁在小猴能够够到的地方。做完了这些事,母猴缓缓地转过身,面对着猎人,用前爪捂住了眼睛——

母猴的意思很明确:现在可以开枪了……

母猴的背后映衬着落日的余晖,一片凄艳的晚霞和群山的剪影在暮色中摇曳,两只小猴天真无邪地在树梢上嬉戏,全不知危险近在眼前。

猎人的枪放下了,永远地放下了……

人权往前推演一步,就是动物权,就是承认众生平等,承认动物也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于是,人本主义被质疑,人权受到挑战。凭什么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意志和利益来规定这个世界的秩序?凭什么以人的无节制的欲望来剥夺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在世俗社会中,关于杀生的伦理原则,应该是把需求量降到最低,把猎杀量降到最低。堪布因此说:“不是绝对禁止杀生,而是尽可能减少杀生。尽可能减少杀生,不仅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使我们明天还有生可杀,而且是基于‘众生平等’的伦理,认识到杀生就是作恶。”的确,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我们不得不杀生。那是我们不得不作的必要的恶。或者说,必要的作恶不算作恶。或者说,理性的作恶,恶中有善。

是的,理性的作恶,恶中有善!因为并不是每一粒生命的种子都有发育的权利,并不是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有继续生长和繁衍的权利。如果每一粒鱼卵都不受伤害地发育成鱼,不出几代,整个地球水域就会变得拥挤不堪,最终成为一切水生生物的坟场。如果每一枚鸡蛋都不受伤害地孵化成鸡,如此蛋生鸡、鸡生蛋,不出十年,地球上的所有空间就只剩下了鸡,进而成为鸡的墓地……所以,杀生是恶行,也未尝不是善举。

对于人类,对于世俗社会,其伦理原则当为:可以杀生,但不要超出你自己的生存需求,不要危及被食用者的物种生存,不要赶尽杀绝,不要暴殄天物,不要无端地残害生命。

§§第十二课 净空法师谈人生得失—看清人生的因果循环

在佛家眼里,

事事遵循因果循环。

会因为失而得,

也会因得而失。

所以,

得到不必欢喜,

失去无须悲伤。

·大师简介·

净空法师(1927年—),俗名徐业鸿,法名觉净,字净空。出生于安徽庐江县。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举家迁居南京。1947年,父亲病逝,法师参加军旅,从事文职工作。1949年随军到台湾,服务于实践学社,担任资料管理工作。

1958年,法师为进一步研究佛教理论,辞去工作,到台中入佛教大德李炳南老居士门下学佛。李居士为法师单独开课,讲授唯识学,净土经论,特别于《大乘无量寿经》更是悉心传授。法师当时住于台中慈光图书馆的一间小阁楼上,为学佛法,不计物质生活之简陋,如是又是苦学十年。

1959年北上台北,法师于台北圆山临济寺,依白圣老法师剃度出家。1962年于海会寺受具足戒,与圣严法师为戒兄弟。出家后仍回台中学《华严经》《净土三经》及法相唯识宗的经论,同时在南普陀寺佛学院任教授课。1969年,应星云法师之聘,任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教师兼教务主任。后来返回台北,任松山寺大专佛学讲座讲师。1982年,法师应美国信众之请,到美国弘化。1989年成立净宗学会。

净空法师多年在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地专弘净土法门,是继印光法师之后,弘扬念佛法门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