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2868900000067

第67章 仰韶文化的发现之谜

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揭开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第一页,为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考古学便由此而开端。

仰韶文化从发现至今,已经经历了8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期内,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半坡、姜寨、庙底沟、淅川下王岗等一批重要遗址的破土而出,再现氏族社会的组织与生活场景和聚落形态,为我们展示了以往未知的,也是全新的中国史前史的壮丽画面。考古研究已证明,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处于黄河流域的一种十分强大的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过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我们可以想象到中华民族在少年时代的概况,史书记载的“传说时代”的炎帝、黄帝、颛项、帝喾等大的部族,他们的经济生活和科学文化,都可以从仰韶文化中找到踪影。仰韶文化的发现,对重建中国上古史,恢复“传说时代”的社会面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

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7.5千米处。1920年冬,原中国地质调查所瑞典人安特生,派其助手刘长山到渑池、新安一带采集化石标本,刘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遗址,并采集了一些石器标本带回地质调查所。安特生看到了这些东西,立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认定那里一定有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21年春,安特生亲自到渑池调查,并于同年秋天进行了发掘。在17个发掘地点中,出土了许多彩陶片和磨制的石器等。因为这类文化最初在仰韶村发现,按考古学上的惯例,就定名为“仰韶文化”。安特生也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提出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前身,是中华远古文化。并在1923年以《中华远古之文化》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中国考古学专著。

1951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等对仰韶村遗址做了第二次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的红、黑彩或红彩的陶碗、陶小口尖底瓶和灰褐色陶鼎,并发掘了一个袋形窖穴,出土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的陶片,说明了仰韶村遗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遗迹,而是从早到晚连续发展的。

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又发现了4座房基,41个窖穴,出土陶、石、骨、蚌器600多件。

通过先后几次的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理出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从文化面貌上分析,第一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即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的中期遗存;第二期文化属于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的晚期遗存;第三期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第四期为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存。其中,仰韶文化的特点是: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占一定的比例;陶器以红陶为主,为手制,灰陶较小;纹饰有线纹、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划纹以及彩陶等;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大特色,以黑彩为主,也有少量红彩或白衣兼施黑红两色彩绘的。图案以几何纹居多。龙山文化的陶器则采用轮制,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仰韶村遗址的时代距今3000~5000年,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第一个发掘地点,对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仰韶文化发掘之前,有些外国的学者、传教士等曾经宣扬所谓的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后来的中国文化乃至人种都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石器时代的遗存,而且还是相当发达的。

半坡遗址的发掘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6千米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是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一处重要遗址。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可以明显地看出,这里是一处原始的聚落遗址。有居住区、窑址和公共墓地等。居住区在整个遗址的中心,约占3万平方米。在居住区内发现房屋遗迹共46座,储藏物品的窖穴200多个,北面还发现有两个饲养家畜的围栏。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300米长、5~6米深的壕沟,是用来作防卫用的。壕沟之外,遗址的北部主要是公共墓地。在发掘的250座墓葬中,成人多埋在公共墓地,只有两座屈肢葬墓埋在窖穴里。

半坡居民的房间,有圆形、方形两种。居住面和墙壁都是用草泥土抹成。房子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小的仅10平方米,最大的一座竟达160平方米。从这些房子的建筑结构来看,半坡人已掌握了立柱架梁的技术,还懂得把木板用到建筑上来;不仅会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屋,而且已经会建造地面建筑。最大的一座长方形房子,坐落在聚落的中心,已有了“前堂后室”的格局,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先河。

从公共墓地来看,成人墓排列整齐,头向一致,绝大部分头向西,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量的俯身葬、二次葬和屈肢葬等。另外还发现有一种奇怪的“割体葬仪”习俗。公共墓地的出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规范的葬俗。另外,在房屋遗迹中还发现了建房奠基和祭祀活动的遗迹或遗物,反映半坡人的原始宗教观念。遗址中发现的6座烧陶窑址,形制不一,产品丰富,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熟练的制陶技术。

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以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数量最多,各种生产工具,包括陶、石、骨、蚌、角、牙等质料的共5000多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700多件,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刀等;渔猎工具600多件,有石矛、角矛、石镞、骨鱼叉、骨鱼钩、石网坠等;手工业工具1100多件,有石纺轮、陶纺轮、骨针、石锥、角锥、陶锥、骨凿、石凿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能够复原的近千件。这些陶器包括饮食器、水器、炊器等,大多制作精美,部分器物还彩绘有各种纹饰,图案主要有几何纹和动植物花纹。图案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使人看了赞不绝口。这些纹饰中,有奔驰的野鹿,有鹄立飞翔的野鸟,有嘴中衔鱼的水鸟,有张口露齿的大鱼,有匍匐爬行的青蛙,都是那么生动逼真。此外,遗址中发现的一个人头像,头部滚圆,戴着尖顶形的饰物,眉毛粗浓,双眼眯成一线,鼻子是三角形的,还有一张呈对顶三角形的大嘴,耳部附近各有一条小鱼,别有风趣。还有人头鱼身的动物形象,尖头圆脸,瞪着一双大眼睛,张着大口,一双长得像鱼鳍的手向外伸出,鱼身弯曲而长,表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姜寨遗址的发掘

临潼姜寨遗址是继半坡遗址发掘之后,发现的又一个大型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一般厚近2米,最厚的有4米。出土的文化遗存可分为前后延续的5期。从最早的仰韶文化早期到龙山文化,在这同一个遗址中能够系统地连接起来,时间长达2000多年,是半坡居民定居时间的4倍,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堪称为史前聚落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姜寨村落遗址的5期文化中,以第一期文化所显现的规模最大。其中仅房屋遗迹就发现有120座之多,还不包括零星的灶坑和居住面。房屋有大、中、小3种,平面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圆形和方形较为普遍。营造方式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3种。这120座房子分为3批建成,其布局是东、南、西、北和西北5个建筑群。而且,每个建筑群中都有一座大型房子。推测这种大型房子当为氏族酋长的住室。居住址中央,为一个4000平方米的空旷广场,有两条道路,还发现有用料礓石或红烧土铺垫的路面。有意思的是,5个建筑群房屋的门向都朝向村落中心的这个广场。由此推测,这个中心广场,很可能是姜寨聚落的人们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

围绕着居民区,考古工作者同样发现了壕沟。主要围绕在居住址的北、东、南3面,西面临河,形成天然的屏障,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卫体系。

姜寨一期文化发现的297个窖穴,主要分布在居住址的附近,形成6个组群。这些窖穴,大部分是用来储蓄物品的。较深的窖穴,还有台阶以供上下。

姜寨一期文化的墓葬共380座,远远超过半坡遗址,这说明姜寨的居住人口大大地超过了半坡遗址。这380座墓葬中,有土坑葬174座,瓮棺葬206座。土坑葬大部分在东部、东北部、东南部3个基地,瓮棺葬在房屋的附近。墓葬的头向、葬式、随葬的器物以及“割体葬仪”的葬俗,与半坡基本一样。瓮棺基本上为埋葬小孩的葬具,死者多在10岁以下。瓮棺葬的数量如此之多,说明当时儿童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

姜寨遗址中同样发现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品以及其他遗物。生产工具达3800多件,有农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手工业工具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出土的陶器完整及能够复原的,有900多件。尤其是在彩陶中,同样发现了鱼纹、蛙纹以及各种几何图案。关于彩陶鱼纹、蛙纹等动物图案,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其中最多的是认为它反映了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图腾信仰,是半坡和姜寨居民以鱼和蛙类为图腾的具体反映。

在整个仰韶文化遗址中,半坡和姜寨遗址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是目前所发掘的仰韶村落保存比较完整、布局比较清楚的遗址,它们的发现,代表了仰韶早期原始村落的布局结构,对研究我国早期农业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这还不是全部,仰韶文化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仅就文化的类型来说,仰韶文化就包括了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王湾、大河村、后冈、大司空村等几个地方类型,其分布的范围,西至甘青地区交界,南达汉水流域,东及河南东部,北抵河北北部,中心区域在陕西关中、晋南、豫西、豫北和冀南。在这样大的一个文化范围内,重要的遗物、遗迹时有发现,不断地丰富着人们对这一文化的认识。诸如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等。

仰韶文化一系列重要遗迹和遗物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史前时期的绚丽画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惊人的。

如果将仰韶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与古史对应,就会发现,它和黄帝族团的活动时间和地域基本一致,这种一致恐怕并非是偶合,而是蕴藏着文化上的内在联系。有学者研究认为,黄帝文化就是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司马迁所著《史记》的第一篇便是《五帝本纪》,说明司马迁是承认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的存在的。中国素有5000年文明史之称。1999年揭项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得出的结果,只能说明夏代的开端,但距5000年文明史还有一段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对五帝时代文化进行研究,才能弄清历史的真实面貌。因此,有学者开始提议,在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进行“五帝工程”。到那时,仰韶文化的研究定会掀起更高的浪潮,人们将会更加认识到仰韶文化发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