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
12837900000013

第13章

立荣名,也许是为了受到更多人的景仰。不管它是否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但至少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毕竟一个好名声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然而,虚浮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如果只有一个华丽的外表而没有高尚的品德做支撑,再宏伟的雕像都终会有倒塌的一天。

尚奇节,可能会让凡夫俗子另眼相看,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如同鹤立鸡群,群鸡开始可能会以好奇的目光、仰视的姿态来注视你。但时间久了、新鲜感消失了,你也不再神秘,这时就会被当作异类而时时受到排挤了。谨守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该做的,品行高尚同样可以获得人们的尊敬!

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

【原文】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译文】

既然要舍己为人地作出自我牺牲,就不要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就会使那份自我牺牲的精神大打折扣;既然给了别人施舍与恩惠,就不能奢求获得回报,奢求回报就会使这份乐善好施的善心也变质了。

【人生智慧】

舍己为人和乐善好施都是人间的美德,只是如果这美德中添加了私心的成分就会完全变质了。如果舍己为人时犹豫不决,那么这也就变成是在表白你是多么的自私。施予别人恩惠可以表明你的乐善好施,但若求人回报,这种施舍正好证明了你的世故和斤斤计较。真正的奉献精神,是要人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回报的,斤斤计较的善举是做作的、矫揉的、打了折扣的。

要真正做到舍己为人和乐善好施并不容易,这些都需要平日的修省做基础,排除私心杂念,忘掉虚名荣誉。持一颗博爱之心默默地去奉献,不需要赞美不希求回报,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隐逸忘荣辱道义无炎凉

【原文】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

隐逸山林之中,没有红尘俗世的是非荣辱;讲究仁义道德,就没有世俗的贫贱富贵之分。

【人生智慧】

隐者无名,正因为他们不争名,才能抛开世间荣辱,落得一身轻松;义士无利,正因为他们不争利,才能忘却世态炎凉,换来两袖清风。道家提倡出世,隐者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所谓的荣辱于他们而言不过镜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义士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既然手持公道、心怀正义,就不能顾及人情冷暖。

根据中国人儒道合一的传统,不难看出它是教人们用一颗隐逸之心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冷暖无常,既无荣辱,何来炎凉。存道义之心、无荣辱之感,才成为一个情操高尚的人。

庸德庸行平安和顺

【原文】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只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

【译文】

阴谋诡计怪癖恶习,特立独行奇能怪技,这些都是为人处世的祸根;只要谨守一般的道德准则和言行规范,持平常心做平凡人,就可以保持淳朴自然的心神,从而获得长久的平安和顺。

【人生智慧】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维持它和平的方式是保持圆容平衡。人类是一种群居而排外的动物,行为怪异、个性偏激的人不仅不会得到大家的青睐,甚至还会为自己带来灾难。为人处世贵在平淡,那种无谓的奇谈怪论、阴谋怪习是不足取的、惹人讨厌的;博而不精的人反而最适于生活,因为“博”能使他们视野开阔,“不精”能使他们更加合群,虽然什么都不精却也什么都不缺。

即使你确有异于常人的非凡才能,也要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与平凡的处事态度,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生活以及别人的生活不受到威胁,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与他人的和平共处。

谗毁如寸云媚阿似隙风

【原文】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译文】

造谣生事诋毁诽谤他人,就像一片薄云遮住了太阳,不久之后太阳就会重现光芒;逢迎谄媚阿谀奉承他人,就像从缝隙吹来的邪风侵袭肌骨,使人们不知不觉受到它的伤害。

【人生智慧】

不必去在意小人对你的诋毁,清者自清,乌云蔽日只是暂时的,而云开雾散后的阳光反而会更加灿烂;一定要小心小人的甜言蜜语,糖吃多了会有蛀牙,最后痛的是自己,而小人的谄媚之辞又岂止是蛀牙的蜜糖?那是妖艳的罂粟花,会让你着迷、沉沦、丧命!一意恭维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推进骄傲自满的陷阱,被偏见、粗鲁和傲慢所侵蚀、淹没。人贵有自知之明,要自知,就必须赶走献媚者,这样正直的朋友才会来到你身边;也只有自知,才能不为诋毁而苦恼,不为谄媚所蛊惑!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原文】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译文】

应该和别人一起承担过失,而不应和别人共同分享功劳,如果共享功劳就会使彼此产生猜忌;可以和别人共同走过艰难岁月,而不应和别人一起享受安逸生活,如果共享安逸就会使彼此互相仇视。

【人生智慧】

明智的人,与人分担过错,却不与人争功。因为他们明白“同功则相忌”“安乐则相仇”的道理。有难同当,有福礼让,推功及人、明哲保身的做法是高明的,既能流芳千古,又得逍遥自在。相反,就会祸及其身、大难临头了。汉朝开国功臣张良和韩信就是两种典型的代表。张良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劳可谓卓著。可是他却并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称病在家,很少过问朝政,免了刘邦的后顾之忧。而韩信却不那么明智了,自己已经功高震主,却又不肯收敛示弱,成为君王的心腹大患,一代英雄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可悲可叹!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与人共担责任就能获得别人的好感与信任,而不共享成果则会与人相安无事、免去不必要的烦恼。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原文】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译文】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时,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通行;在享用美味可口的食物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求取安乐的最佳方法。

【人生智慧】

做事不留余地的人,看起来暂时占尽了便宜,事实上却是最大的输家。例如在团体之中,如果一味凸显个人表现,不顾团队绩效,结果必然会招致众怒而遭到孤立。享用美味可口的食物时也一样,绝对不能自私地独享美食,如果这么做,日后别人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你。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必然是短视的。

老子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凡事都应该留有余地,还要懂得与人分享,这是获致安乐的无上法门。

侠义交友真心做人

【原文】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译文】

与朋友相交必须带有拔刀相助的侠义之气,而做人应该保有一颗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人生智慧】

“讲义气”是与朋友相交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它的具体表现就是患难相助。人在一生当中认识的人很多,有的只是点头之交,有的则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友谊之所以能够长存,绝不是建立在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上,而是因为在患难相助中积累了深厚的情谊。“朋友”是除了家人之外,影响自己最深的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择友也是人生大事,不能盲目,更不能滥交。

但现代人讲求速度,就连交朋友也不例外,这点从网络交友大行其道可见一斑,然而如未以诚相待,这种虚拟的情谊又能维持多久呢?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原文】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让一步是为日后进一步预留余地;而待人接物态度宽容者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与人方便是为自己日后留下方便的基础。

【人生智慧】

俗话说“言不说尽,人不做绝”,说的就是留一分余地的道理。人活在世上,除非你选择离群索居,远隔红尘三千里,否则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相处共事。为此,如何维系良好人际关系一直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课题。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结下难解的仇怨,很多的情况都是自绝后路造成的,也就是与人产生摩擦时把话说绝、把事做绝了,如此不留余地,双方关系当然会陷入无法收拾的地步。

其实人际关系实则是利益关系,为人处世只要懂得谦让容忍、宽大为怀,凡事多为他人设想,不要只着眼于私利,能做到这样就算及格了。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原文】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译文】

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要太过严厉苛刻,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而教诲别人行善,也不要期望过高,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做得到。

【人生智慧】

常言道“得饶人处且饶人”,人人都有尊严,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践踏别人的尊严。如果仗着自己有理,就严厉地去苛责别人的过错,完全不顾及对方是否可以接受,只会让人觉得你不近人情、得理不饶人,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至于教人行善,如果期望过高只会让人倍感压力、手足无措,这样一来将使导人向善的美意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无论是责人之过或教人之善,都必须站在对方立场上设想,推己及人,要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去指正过失、教人行善,否则过犹不及,只会白费苦心。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原文】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译文】

对待品行不端的小人,要做到严厉并不难,难在不憎恨;对待品格高洁的君子,要做到尊敬他们并不难,难在适当地遵守礼节,没有过与不及。

【人生智慧】

恶小人而重君子,乃是人之常情。当有不法事情发生时,一般人多半会将矛头指向犯有前科或品行不端的人,然而在没有真凭实据之前,这样的假设对人伤害极深。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对事不对人”,所以会因憎恨某人的品行不端,而将过失归罪于他。其实人性向善,谁都不愿犯下过失,故不能因为对方曾经犯错,就认定所有恶事均是他所为。

而如果别人确有过失,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地训诫,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此外,对于有修养的君子,任何人都会予以尊敬,这固然是应有的礼貌,但如果表现得过于谦卑,就不合乎节度而显得阿谀谄媚了。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原文】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译文】

我对别人有过恩惠时,不会经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头,但如果是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就得时时放在心上反思;别人对我有过帮助时要记在心里不能忘怀,而别人对我有过失则应该立刻忘掉。

【人生智慧】

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为人一生,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别人帮助。受人点滴,当涌泉相报,不可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惠。然而一般人总是不善于怀恩,往往事过境迁就将一切抛在脑后。但是,当别人做了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时,人们却又容易记仇,一辈子挂记心中,时时拿来提醒自己。

所以如果两人争吵,最常听到互相数落对方曾经如何对不起自己,而自己又曾给予对方多少好处等对话。其实,做人如果能“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除了能培养谦和的胸襟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减少与人的冲突。

施之不求求者无功

【原文】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译文】

施加恩惠于人,不可以时常记在心里,更不可以对人张扬,如此即使付出极少,也可以收到极丰的回报;用物品帮助别人,如果计较着自己的付出,还要求别人的回报,这样即使付出很多,也难以收获一点功德。

【人生智慧】

真正发自内心的施舍,绝对不会存有希望对方回报的念头。如果施恩还望回报,便失去了行善的意义。很多所谓的慈善家,每年都捐出为数可观的救济金或物品,并通过媒体大肆宣扬其善行义举,拍了一张又一张与受赠者的合照。如此行善有意义吗?虽然他们的捐赠确实改善了贫困者的生活环境,但因为行善俨然成为其沽名钓誉的工具,所以毫无意义可言。

真正的行善必须出自一片至诚,是发自内心同情对方的处境,且能同情对方的不堪。行善而能不张扬,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对受助者的一种尊重。能够这样,即使是一饭之恩,也能让受助者感到无比温暖。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原文】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译文】

不要责备他人所犯下的轻微过错,也不要去揭露他人的隐私,更不要记恨别人以往的过失,能够做到这三点,不但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也能够避免遭受意外的灾祸。

【人生智慧】

俗话说:“仙人打鼓有时错,脚步踏错谁人无。”无论是谁都会犯错,当别人犯下轻微过失时,我们要以沟通取代责备,而在提出自己看法的时候,不要妄加任何批评对方做法不当的用语。

否则,如果对方是深交的朋友,对于你的责备或许不会放在心上,如果只是寻常朋友,就很难不引起对方的不满。另外,揭人隐私向来就是最要不得的行为,如果又是刻意为之,就更加不道德。试想,如果是自己的隐私被人揭发,你能不痛苦愤怒吗?

至于不念旧恶,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别人曾经犯下的过失既已成为过去,再不断提起又有何益,这么做只会伤及彼此的感情,徒增他人的反感罢了。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