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另一座城》讲了个故事:自小缺乏亲情的女主人公,在美国读书时遇上同为华人的男主人公。她被他的帅气、深沉吸引,也对其深深依恋。若干年后,女人如愿以偿,与男子结婚,来到男子家乡新加坡生活,先后有了两个孩子。男子看起来很需要个传统意义上的家,也需要一般意义上的温情和幸福感,他也很是孝顺他的母亲,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但潜伏的问题远不是这么简单,在美国时男子有段隐情,他曾十六岁辍学追随一个人到东海岸,但无果而终。这个秘密一直没有被揭破。深以为可以安然满足地度过一生的女人在男子的要求下有了第二个孩子后,发现事情已经远离轨道了。在上海的男人有了新的恋情,据说这恋情使他难以释怀,神魂全倾,这份无以为我的感情却是同性恋。这情爱的力量是可以摆脱亲身骨肉和母亲以及相随十几年的妻子的?他真的做到了。
深爱的丈夫再也不回来了,女人苦苦挣扎,貌似放手却从不甘愿放弃依恋和寄托,一直心怀希望,硬是要追寻,要讨个说法。她在上海寻夫,偶然的机会下撞到了男人与他的爱侣——另一个美男子在一起的亲密之态。她亲眼看到男人跟他的GAY朋友在一起,一切塌陷,人整个疯狂了。于是自杀,住院,离婚,搬家,颠沛……除了情感的深切认同外,这部小说的意义为何?
一个人能否有自信的能力,能否在绝地复生,是女人能否在这时候活下去的根本。是的,倾斜的情爱,这个癌瘤一旦附着身体,便成埋下绝症的炸弹了。在发现病毒后,治愈自己的唯有自己。
事实上,在爱情依附中,一个人其实一直没有成长,是依托于爱情的魂魄。那么,只有退却那层依附的外壳才能剥出自己的真形来啊。所以,小说让我们看到光明,女人所幸自杀未遂后,得到新认识的上海平民妇女与少女时闺密的倾力相助,关键是她彻底断了对男人情感的依赖,独立出来。于是,她重新活过来,也似乎真的长大了,下定了离婚的决心。
新的生活,要自己打拼,要在新移民之地——上海活下去,用自己的辛劳得以生存倒也干净。但她又如何解释这一切不跟她一生的爱有关?那个男人就在上海啊。女人,刻骨铭心到死,也要将那爱火燃烧下去,直到死亡。这么说来,有一种爱情是不死的,哪怕生生相望却如阴阳相隔。在她的心里,那个男人一直在她最隐秘最疼痛的地方活着,这种存在关系是一种活下去的动力,也是疼痛着的快乐和绝望里的幸福。
如此是否可以这么解释:他们的爱在前生,今生是以必然的孤独、互相的伤害为陪伴的。可以说,他们的爱是为了一份缘,却空下了另一份。这份空着的总得要了的。若了了,便欠下前一份。如此反复,最终没有了恨,但还有情。情也是未了缘,无限地空着。那孤独是为填补失去了爱的心,要等到寂寞老了,无须再找时,便也停下脚步,安然守着自己的心吧。那时候,才能体会什么是放下,什么是安心。
能把水和糖分开吗?
在印度的《优婆尼沙经》里面,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寓言。
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史维特凯图,父亲乌达拉卡是一个伟大的圣人,他问父亲说:“爸爸,我是谁?存在我里面的是什么?我尝试又尝试,我静心又静心,但总是无法找到它。”
史维持凯图是一个小孩子,提出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如果换一个人来问这个问题,乌达拉卡很可能会简单地回答。
但是,要如何帮助一个小孩来了解呢?他是在问那个事实上存在的最伟大的问题。
乌达拉卡必须创造出一个设计,他说:“你到那边的树上摘下一个果实。”
小孩跑过去,从树上摘下一个小小的果实。
父亲说:“现在将它切开,你在里面看到什么?”
小孩子说:“有很多小小的种子。”
父亲说:“你挑一个种子,然后将它切开来,看看它里面有什么?”
小孩子说:“什么都没有。”
父亲说:“这棵大树是从那个什么都没有而来的,在种子的中央存在着空无,你将它切开,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从那个空无产生出这棵大树的存在,你的情况也一样,史维特凯图。”任何一个人曾经说出的最伟大的名言之一诞生了,“那个就是你,你就是那个,史维特凯图”。
你也是那个存在于种子核心的空无,除非你在里面找到这个不存在,否则将无法达到可靠的真理,可以在理论上探讨,可以将它哲学化,但是你将无法真正了解。
那个小孩子去冥想他的空无,然后变得非常宁静。他沉思,享受这个空无,非常深刻地去感觉它,但是之后有一个问题再度升起,几天之后,他再度来到父亲那里说:“我可以感觉,但是事情仍然没有非常清楚,它们还是很模糊,就好像雾包围着每一样东西。我可以看到每一样东西都是由空无产生出来的,但是空无怎么跟东西混合在一起?存在怎么跟空无混合在一起?存在怎么跟不存在混合在一起?它们的确似非而是。”
父亲再度陷入困难,小孩子提出的问题都很难回答,成人给予小孩的答案几乎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的,只是为了要挽回面子,通常都是在骗他们。但是,乌达拉卡不想骗这个小孩子,况且他的好奇心并不只是平常的好奇心,那是一个很深的问题,他真的是关心那个问题。
他的身体或许还是一个小孩子,但灵魂是很古老的,一定在前世有努力过,一定是很努力想去穿透那个奥秘。
父亲说:“你端一杯水来。”
小孩子去拿了一杯水。
然后,父亲说:“现在去拿一些糖来。”
他将糖拿来,父亲说:“将它们混合在一起。”
糖溶入水里,父亲说:“现在你能够将糖和水分开吗?”
小孩子说:“不可能,我甚至看不到糖跑到哪里去了。”
父亲说:“你试试看。”
小孩子洞察了它,但是他看不到任何糖,糖已经溶解了,已经变成水。
父亲说:“你尝尝它。”小孩子尝了,它是甜的。
父亲说:“你看,就像这样,你或许无法决定什么是存在,什么是不存在,它们就像糖和水一样,互相溶入对方,你可以尝它,然后就知道水里含有糖,现在你或许无法分开它们,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分开他们,因为他们是分不开的。”
人生是一场修行
厨房被我的女人
擦得很亮
在早晨
那些锅和碗
还有瓶子
迎着太阳
我和我的女人
悄悄说话
我们说盐、醋和酒
绝望的鱼和几粒米
滚一边去的土豆
猪肉汤在火苗上
只有加入我们的呼吸
才会沸腾
我们看着自己
沉默的身体
变成滚烫的呼喊
——《我和我的女人在光芒万丈的厨房里》,蔡俊
从童年到老年,人生从来都是一场修行。
那些童年和少年时代流逝的梦,一个快乐同时也是被迫的后天知识驯化过程,是如此让人深思和感慨:失去和成长,教育的成就和残忍历程,岁月的流逝以及人的改变……
一个庞大的社会机构以经过选择的现有知识对一个又一个本来应该在游戏,具有完整天性的孩子们身上进行着灌输、评价和更改,而我们几乎没有怀疑过这种机制本身和它蓄满的各种内容。学校教育和社会直观的严重断裂造成了普遍存在的知识被不断“抛弃”的过程,同时那也是曾经被努力建立起来的理念的摧毁过程。这种理想和现实的断裂,对刚刚走出校门的人来说一定是体会深刻的。
就像在公共汽车里忽然碰见小学时代的同桌那样,我们变回一个遥远的自我。在时光不断的丢失中,未来的不断到访是个粉碎程序,就像教育一样。我们本来是一只离弦的想象之箭,但一定会不断地遭到现实存在和既成观念的反复批判。当我们发现,原来所有的正确答案都不是真正正确的答案时,当我们得知那些局部问题的解决累加并不能解决真正问题的时候,它就显现出一个又一个躲在教育和成长一幕幕喜剧背后的某个悲剧。我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从伊甸园被流放了。梦幻世界遭到粗鄙笨拙的存在团块的围剿和粉碎。这就是一个不断丢失的过程:六岁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大部分自由游戏的时间,十二岁我们彻底失去了童年,十八岁我们失去了少年,二十二岁我们离开了学校和它理想主义的庇护。而教育的程式化和冷漠评价正在努力地让我们成为社会机器“有用的”一个零件,一个看起来很“自主”的囚徒。但我们在大量的训练和背诵中获得的另一部分自我是否是一种“成功”呢?没有人能够回答,一切似乎都没有下文。
艺术可以对逝去时光进行寻找,表达对原来的自我和快乐完满的无尽缅怀:那些天真,向往,梦幻和条件简单的快乐游戏。优秀的作品很可能会呈献给我们一个时间漩涡,从漩涡里涌出了寻找、批判和反思。它既是理性暴力的一面镜子,也是直觉的怀疑和对岁月缅怀的寄寓品——成长中的猜测、迟疑、对权威判断的疑惑以及暴力般僵硬的逻辑的长久凝视。
孩子们被告知:只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会没有问题。经过知识的累加和不断地“进步”,一切梦想都将在前面等着实现。然而,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我们最后面对的是一个“显得”非常合理,“显得”有条不紊的疑似结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当我们打开表层意识“识神”的阻拦进入内在自我的“天坛”,以人意领受天意,然后可得大智。大智,光明了了,普照万物,待其作用具体,则名为大慧。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在智的幽微与无极中,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直觉和灵感由那无法究竟的看不见的能力把握着。如何下手得到大智之光?其必依于性命同修,也就是修心,修身,乃至返本归元。本者,元也,一也,根也。立于洪荒,贯通万物,于山峙川流鸟啼花笑中现生生不息。
所以《大学》说,修身是元,是根,是本,然后从原始之处演绎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家国天下,也是一身一心的同构和分形。由智发慧,由根分蘖,无不贯通。智,知光。慧,由内外发之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