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12714500000043

第43章 技巧43 溺爱是害不是爱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简单地说,父母都会说我爱我的孩子,但是有的父母却忘记了爱孩子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爱是没有错的,但父母也要把握好爱孩子的尺度与方法。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在给予孩子充分的爱的同时,也要讲究一个“度”,因为爱得过度了往往就变成了溺爱。而这样的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害的。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一切满足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条件。包办孩子的一切,一味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自己做。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于优越,甚至超出了家庭的经济条件。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经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

作为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上述那些溺爱孩子的行为,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在很多人生必备的重要的素质方面却未必完美,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些肯定会影响到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的宽度与深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仅会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会产生行为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作决定,让他们学习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处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人如果长期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种心理疾病的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二是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以致神经过敏。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

由此可见孩子在生活中的不快乐、不顺利和对待他人的自私自利都根源于父母的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自私的爱与可怕的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情,使父母让孩子过“幸福平安的生活”的想法变成空中楼阁。

4岁的天天是一个任性、放纵、骄横的独生子,奶奶、父母的娇惯,使得他在家里像个“小王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一天,他用一根尼龙绳子拴住家里的猫玩,谁知拴得不牢,猫逃走了。他玩兴未尽,要把绳子套在奶奶的脖子上玩,70多岁的奶奶让他拴脚,可天天不同意,非得套在脖子上。老太太对孙子一向溺爱,迁就放任,百依百顺,这时见小孙子哭闹起来,心疼了,便依他把绳子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谁知打的是个死结,小孙子一拉,便紧紧勒住了奶奶的脖子。老太太一时感到气闷难忍,便挣扎起来,从床上滚到地上。小孙子见奶奶挣扎,越发觉得好玩,更是使劲儿拽住绳子不放,直到老太太不动弹了,他才松手扔下绳子去屋外玩了。天天的妈妈回来,一摸老母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这个例子酿成的恶果源于父母及亲人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父母一味地慷慨给予,溺爱孩子,而不教会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他人的爱。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爱孩子,可以智爱。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亲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

定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的爱造成了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别人的爱却不知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纵等不良个性。小猫和奶奶的生命在他眼里变得无足轻重。

其实,爱孩子,可以智爱。放弃用过分控制或纵容的方法对待孩子,用慈爱而坚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关怀,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这样既能激起孩子对父母由衷的爱戴与尊敬,也能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和期望的殷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