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12709400000124

第124章 最低级的奴隶也能享有自由

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然而,即使是最低级的奴隶,如果他肯付出代价,也能享有自由。

—莫尔

莫尔与伊拉斯谟私交很好,两个人都有渊博的学问,都瞧不起经院哲学,都主张教会的变革应从内部开始—可是当变革真正发生时,又都悲痛不已。

莫尔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他的父亲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莫尔13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的家中做少年侍卫,在那里莫尔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响。这位主教对聪明好学的莫尔极为赏识,常对朋友夸奖说:“我的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名人。”

在牛津大学读书时,莫尔对希腊语很感兴趣,这被认为是对意大利的“不信者”表示好感。因为这个原因,他被学校开除了。之后,莫尔迷上了卡尔图斯教团,并打算加入这个教团。就在此时,他认识了伊拉斯谟,在伊拉斯谟的影响下,他放弃了这个打算。

莫尔是一个虚心而真诚的人文主义者。由于父亲是法律家,他还决定从事法律这个行业。1504年,身为国会下院议员的莫尔带头反对亨利七世增税的决定,虽然他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愤怒的亨利七世却把他的父亲关进伦敦塔,囚禁了一段时间。

亨利八世即位后,莫尔不仅得以重操旧业,还被委以重任,五年后被封为爵士。尽管亨利八世对莫尔宠信有加,但他却并不对这位国王抱有幻想,他认为,亨利八世很可能会因为一座城池的好处而牺牲他。果然,不久莫尔便因反对亨利八世为迎娶安·布琳而与凯萨林离婚而失宠。失宠之后的莫尔于1532年辞去公职,可惜他与亨利八世的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最终,莫尔被亨利八世判处死刑。

人们记得莫尔还有一个原因—他写了著名的《乌托邦》。

《乌托邦》跟柏拉图的《理想国》描写的相似—所有东西都归公有,主张没有共产制度就没有平等。但他本人又反对说,共产制度会让人变得懒散,还会破坏民众对长官的尊敬。

在乌托邦的国度里,所有居民衣着统一且一成不变,但有男人、女人、已婚者和未婚者之别。人们每天只在午饭前和午饭后各工作三个小时,晚饭后娱乐一个小时,晚上8点准时上床睡觉。如果长官发现生产出的物品还有剩余,就可以暂时缩短工作时间。

乌托邦的福利设施非常完善,有医院、吃饭的会堂—当然,人们也可以在家里做饭,只是规矩比较烦琐。在婚姻方面的规矩也不比吃饭简单。按照规定,不论男女,如果结婚时不是纯洁之身,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果夫妻任何一方犯有通奸或其他不能容忍的罪行,另一方可以提出离婚,有罪的一方不能再次结婚;如果夫妻双方愿意,也可以无条件离婚;破坏他人婚姻的人会被贬为奴隶。

这里生活的居民认为快乐即是福,他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不禁欲,能包容一切宗教,几乎人人都信仰神和永生,无信仰者无权参加政治生活。

《乌托邦》一书的很多观点带有惊人的进步性,这主要体现在它关于战争、宗教自由、反对杀害动物和赞成宽大刑罚方面。不过,乌托邦里的生活好像也很单调和枯燥。这恐怕是一切计划性制度的共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