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
12708100000019

第19章

【译】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但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但不能安静坦然。”

【解】

君子处于世间,不以显达骄人、不以富贵傲物,也不因困穷沮丧。谨守中正,所行恭敬,安然而处,心底泰然。小人矜己傲物、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患得患失,因此难得安详宁静。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具备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人。”

【解】

这一章孔子指出了通达“仁”之境界的四种要素,即刚、毅、木、讷。孔子认为,一个人具备刚毅、果敢、质朴、谨慎的品质,就近于仁人了。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

①偲偲(sī):勉励、诚恳的样子。②怡怡(yí):和气、顺从的样子。

【译】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做才可以称为知识分子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这样就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解】

朋友因气味相投而交,所以容易相互偏袒;兄弟因为血缘亲密,所以更容易言行直率,因小事吵闹。孔子由实际生活出发,针对朋友和兄弟两种关系给出的建议切实、可行。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

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七年,也就可以让他们参军作战了。”

孔子说:“如果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去征战,这就是抛弃他们啊。”

【解】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教民”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其仁者之心。孔子认为,百姓只有先接受教导,才可以应付战争,否则就是白白去送死。

宪问第十四

子思

【原文】

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

①宪:姓原,名思,字子宪,又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②谷:俸禄。③伐:自夸。

【译】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可以领取俸禄;国家政治动乱的时候,仍然领取国家的俸禄,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的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仁人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是是否可以说是仁人,那我就不知道了。”

【解】

上一章体现了孔子的为政荣辱观,后一章反映了“仁”的难能可贵。

【原文】

子曰:“士而怀①居②,不足以为士矣。”

【注】

①怀:思念,留恋。②居:家居。

【译】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称为士了。”

【解】

贪图安逸,怀居苟安的人是很难以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的。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

①危:直,正直。②孙:通“逊”。

【译】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语言正直行为正派;国家政治紊乱,行为端正,说话谦虚谨慎。”

【解】

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语言要正直,行为要正派;当国家政治紊乱的时候,行为更要端正,说话要谦虚谨慎。这是明哲保身的基本原则,可以避免祸端。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好言语,有好言语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仁德的人一定很勇敢,而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解】

分析了内(仁、德)与外(勇、言)的关系,有内在品格,必然外于外在表露出来,但外在有这样的表现,却不一定说明内在也有如此的品格。

【原文】

南宫适①问于孔子曰:“羿善射②,奡③荡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⑤稷⑥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猎较从鲁

【注】

①南宫适:即南容。②善射:善于射箭。③奡(ào):相传是夏代的大力士寒浞的儿子,擅长水战,可以一手抓起江海里的航船在陆地上拖着走。④荡舟:用舟船冲锋陷阵。⑤禹:即夏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⑥稷: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善于农耕种植,被誉为农耕文明的始祖。

【译】

南宫适问孔子,说:“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但最后他们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夏禹和后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能够得到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尊尚道德啊。”

【解】

旨在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得天下,用道德去教化百姓,而不是武力和权术,主张统治者应以人为本,尊民、爱民、惜民、富民、强民,只有取信于民,民心所向,才会得到天下。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

孔子说:“君子也可能做出不够仁义的事情来,但小人中从来都没有有仁德的人啊。”

【解】

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君子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但也可能会有不仁义的行为,因此而犯错;小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们是做不出仁德之事的。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

孔子说:“爱他,怎么能不教他勤劳呢?忠于他,怎么能不给予他忠告呢?”

【解】

为政者对百姓、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莫不如是。

【原文】

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之,行人④子羽⑤修饰之,东里⑥子产润色之。”

【注】

①命:指外交文书。②裨(pí)谌(chén):郑国的大夫。③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④行人:掌管外交事务的官员。⑤子羽:公孙挥的字,郑国的大夫,经常出使各国,以便了解他国的情况。⑥东里: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位于今郑州。

【译】

孔子说:“郑国制定的外交公文,先是由裨谌起草,后交由世叔组织讨论提出建议,再由负责外交事务的子羽加以修改,最后由子产加以润色加工。”

【解】

分工合作,人尽其才,精密详审,严谨慎重。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①。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②伯氏③骈邑④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

①西:即公子申,楚国的大夫。②夺:没收。③伯氏:名偃,齐国的大夫。④骈邑:齐国地名,伯氏的采邑。

子西沮封

【译】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又问子西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没收了齐大夫伯氏领地骈邑的三百户,使其吃着粗疏的饭食度日,但他到老都没有怨言。”

【解】

孔子认为,子产、子西和管仲都称得上是君子。子产具有仁爱之心,他为人宽厚仁慈,政绩斐然,而且为人民带来了许多实惠。子西和管仲都是功业德行卓著的贤人。因此,孔子对他们赞许有加。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解】

平常心处世,荣辱不惊难。

【原文】

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③,不可以为滕④、薛⑤大夫。”

【注】

①孟公绰:鲁国大夫,属孟孙氏家族。②老:古代大夫的家臣。③优:有余。④滕:诸侯国家,位于今山东滕县西南。⑤薛:诸侯国家,位于今山东滕县东南。

【译】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不能胜任像滕、薛这样一些小国的大夫的职责。”

【解】

孟公绰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他为人清心寡欲,廉洁正直,虽然有仁德却才干不足。赵、魏家臣多而事少,而且作为家臣需要具备高尚的德行,就这一点来讲,孟公绰是足以胜任的;但滕、薛国小而事多,才干不足的人是很难办成大事的。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

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美之人。②臧武仲:名纥,鲁国的大夫,学识广博,足智多谋,有“圣人”之称。③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勇猛果断,中国历史上有“卞庄刺虎”的故事。④要:穷困。

【译】

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制约,就可以称得上是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能够做到以义为重,遇到危险能挺身而出,长久处于穷困的生活中而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说是一位完美的人了。”

【解】

高标准是“文质彬彬”,进退有据;退而求其次,则是正直(见利思义)、勇敢(见危受命)、诚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谥号“文”。②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③夫子:指公叔文子。④以:这个。

【译】

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的为人时,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索取,真的是这样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的那个人说话夸张了。先生他总是到该说的时候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话;先生只有在发乎内心的高兴时才会笑逐颜开,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容;先生只在合于道义要求的情况下才索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索取。”孔子说:“这样啊,难道真是这样吗?”

【解】

三人成虎,街头里巷之语多夸张修饰也。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①君,吾不信也。”

【注】

①要:要挟。

【译】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这块封地为交换条件,请求鲁君封他的后代为自己的继承者。虽然他嘴上说不是要挟君主,但我不相信。”

【解】

公元前550年,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而逃离鲁国,后来他回到了鲁国的防邑,并向鲁君提出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只有鲁君答应这一要求,他才肯离开防邑。在孔子看来,臧武仲的做法就是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的行为。

【原文】

子曰:“晋文公①谲②而不正,齐桓公③正而不谲。”

礼堕三都

【注】

①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之子,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②谲(jué):言行伪诈。③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译】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解】

晋文公称霸后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以臣召君,是越礼的行为。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所以,孔子评价齐桓公时说他“正而不谲”。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⑤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⑥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⑦也,自经⑧于沟渎⑨而莫之知也。”

【注】

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其争位,并将其杀掉。②召忽: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③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④不以兵车:不用武力。⑤微:无,没有。⑥衽:衣襟。⑦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⑧自经:上吊自杀。⑨渎:小沟渠。

【译】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殉难而自刎,但管仲却没有追随赴死。”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却不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德啊!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安定下来,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早就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为落后民族了。他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小信,在小山沟里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呢?”

【解】

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不但没有追随赴死,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因此,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则不能算是仁人。对此,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造福百姓,施恩惠于天下,这就是仁德,是值得称赞的。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①,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

①僎(xún):卫国大夫,原为公叔文子的家臣。

【译】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文子推举他升任为卫国的大夫,共同为国家的大臣。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说道:“公叔文子是可以称为‘文’的啊。”

【解】

公叔文子能够做到知人识才、忘己无私、事君尽忠、唯贤是举,不嫉妒贤能,推举家中臣仆僎与他一同成为国家的大臣,这在孔子看来是一种难得的仁德之为,因此对他赞扬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