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
12701200000015

第15章

德育教育的推行,能使天下百姓受到感化,端正品行,从而形成良好的风气。而好的风气感染了人民,在你的周围就会涌现许许多多的正义之士,当你出现偏颇时,及时地为你纠正,而你受到这种好的风气的熏陶,也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正气越来越旺。自然遇到大环境的衰败,大家都能安守正道,积极应付。

相反,在一个不推行德育教育的国度生活的人们,连何谓正道都不知道,又哪里谈得上坚守正道呢?不能坚守正道的人们,又哪里谈得上众志成城呢?又哪里能抵御外在的变故呢?

为什么九二爻要以与之差不多的“咸临,吉,无不利”作爻辞呢?从它所处的爻位来看,它是阳爻阴位,位于下卦中位,这就表明在下的老百姓还不能顺应天命,按规律办事,还不懂得正道的具体含义,所以对人民施行德育教育没有什么不吉利的。这其实是从老百姓所处的文明水平说明要进一步推行德育教育。

知临,大君之宜,吉

“知临,大君之宜,吉”的大意是:用智慧和人相处,这是贤明的君主最适宜的态度,这是吉利的。

首先,在和人相处时,运用智慧有几种作用:一是它使你的眼睛更明亮,能识别君子和小人,能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能发现别人的优缺点,从而做到知人善任,办事果断;二是能找到镜子,照出自己的美与丑,不断完善自身,使自己不断走向完美;三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其次,君主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成就自己的大业,必须要有贤明的人帮助他,必须要赢得人民的信任,否则,纵使他有通天的本领,也只能留下千古遗恨。

用智慧和人相处,这是贤明的君主最适宜的态度。

【事例】

“知临,大君之宜,吉”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别人相处。萧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能看清形势,不受错误的意见的干扰,并当机立断采取行动,建立了梁朝。

萧衍当机立断兴兵讨昏君

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是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南朝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萧衍被任为宁朔将军,镇守寿春(今安徽寿县)。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因抗击北魏军有功,又被任命为右军晋安王司马、淮陵太守,后又为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北魏军南伐雍州,萧衍受命领兵赴援,进至襄阳(今湖北襄樊)。同年7月,被授予持节,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及郢州竟陵司随郡诸军事,又兼任辅国将军、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这时,齐明帝萧鸾病死,其子萧宝卷即位。萧宝卷昏庸无能,终日享乐,朝中大事均由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等人处理。萧遥光等六人号称“六贵”,此六人不以国事为重,整日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朝中政治极度黑暗腐败。萧衍在襄阳得知朝中的情况,对亲戚张弘策说:“政出多门,是国家大乱的开始。《诗经》中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如今国家有六贵,这怎么了得!我料到他们六贵矛盾一定会激化到大动干戈的地步,而襄阳远离国都,正是避祸的好地方。可是我的弟弟们都在都城,我恐怕他们会遭到祸患。我要和我哥哥商议一下。”

不久,他的哥哥萧懿由益州刺史调到了郢州任职。萧衍便派张弘策到达郢州,给萧懿送去一封信。信中说:如今六贵争权,君臣之间猜忌到一定程度,必将大诛大杀,一旦混乱开始,朝野将土崩瓦解。我们有幸远离京师,领兵外镇,可以保全自身,图谋大计。所以我们应乘朝廷还没有猜疑时,将诸弟召集在一起。否则,一旦朝中对我们猜疑,诸弟们将在京师投足无路。如今,兄在郢州,控制荆湘,弟在雍州,兵马数万。在此政昏朝乱之际,正好以此为据,以图大事,如果错失良机,悔之晚矣。

萧懿见信,脸色大变。他不同意萧衍这样做,因为万一不成会招来灭门大祸。萧衍见哥哥不从,便独自将弟弟萧伟、萧儋迎至襄阳,秘密制造武器,招兵买马,并在襄阳大伐竹木,将舟系于檀溪之中,以备将来之用。

萧懿拒绝了萧衍的邀请,不久便入朝做了太子右卫率、尚书吏部郎、卫尉卿。永元二年(公元500年),裴叔业、崖慧景集聚众人发动兵变,萧懿带兵平定了叛乱,为朝廷立了大功。可是他不但没有受到奖赏,反而受到猜忌,于当年冬天被杀。

萧懿被杀,既证明了萧衍预见的准确,也为萧衍起兵提供了机会。萧衍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与亲信密谋后,召集部众,誓师起兵。

誓师之后,萧衍令人把竹木从檀溪中打捞出来,做成战舰千艘。又召集士兵万余人,起兵讨伐萧宝卷。在杀掉萧宝卷后,萧衍立了傀儡皇帝萧宝融。一年之后,他废掉傀儡皇帝,自己亲登帝位,建立梁朝。

观卦第二十

观卦

巽上

坤下【原文】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

“盥而不荐,有孚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文】

《观卦》:祭祀前先把手洗净,在洗完手还未把祭品奉上时,人们怀着诚信之心仰望着他。

《彖传》说:伟大的《观卦》在上面,它的卦象为坤在下、巽在上,这表明阴柔而顺从。安守正道才能体察民情,因此把它叫作《观卦》。“祭祀前先把手洗净,在洗完手还未把祭品奉上时,人们怀着诚信之心仰望着他”,这说明人们通过观看祭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感化。观察天的神奇的变化规律,就会悟出四季交替的规律。圣人就是遵循天的运行规律,推行教育来感化人民的。人民大众都愿意服从。

《象传》说:《观卦》的卦象是坤在下、巽在上,坤为地、巽为风,有风吹动大地万物,所以把它叫作《观卦》。先王看到此卦象,巡游天下,体察民情,推行教化。

【启示】

作为领导,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德行,而且还要注意体察民情。【原文】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文】

初六:用幼稚的眼光观察,对一般的百姓来说,没有什么灾难,但对君子来说,就会犯错误。

《象传》说:《观卦》的初六爻辞讲,用幼稚的眼光观察,这是一般的老百姓所信仰的道义。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如果要成大业,则必须高瞻远瞩。【原文】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译文】

六二:从门缝里看人,有利于女人去占卜。

《象传》说:从门缝里看女人,即使没越轨,也是可耻的。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观察不可褊狭。【原文】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译文】

六三: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而决定是进还是退。

《象传》说: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而决定是进还是退,这样做才不违背正道。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在谋大事前,要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才决定做还是不做。【原文】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译文】

六四:对于观看国家的风俗民情的人,用对待贵宾的礼节来招待他是有利的。

《象传》说:对于观看国家的风俗民情的人,用对待贵宾的礼节来招待他,这是因为人民尊敬对治国有帮助的人。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为了更好地体察民情,应礼贤下士。【原文】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译文】

九五:善于观察自己的行为,君子就不会犯大的错误。

《象传》说:善于观察自己的行为,就是体察民情。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要体察民情,以之看自己的行为的得与失。【原文】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译文】

上九:观察别人的行为,君子就不会遭遇灾祸。

《象传》说:观察别人的行为,是因为没有辨清形势,没有办法作出正确的决定。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要观察别人的行为。

【疑难解析】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的大意是:用幼稚的眼光观察,对一般的百姓来说,没有什么灾难,但对君子来说,就会犯错误。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的幼稚的眼光指的是目光短浅,容易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不能高瞻远瞩,不能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去看本质,找出事物的固有的变化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而君子是人民的领路人,他如果用幼稚的眼光看问题,势必会把人民往错误的道路上引。再说,他是人民所尊敬的人,他的周围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的智慧不如他,不敢轻易指出他的错误。

相反,一般的老百姓处于最低层,一方面,有君子在为他带路;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地位低下,任何人都敢于为他指出错误,他也不会因此感到耻辱。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大意是:对于观看国家的风俗民情的人,用对待贵宾的礼节来招待他是有利的。

这里的观看国家的风俗民情的人指的是关心国家大事的有能耐的人,他们以国家的兴衰为自己的荣辱。对于这样的人,君王当然要用贵宾的礼节来对待他。一是他们能对君王的政绩作出中肯的评价,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为君王更是为民作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二是他能对大家生存的大环境作出正确的估量;三是他们懂得节的真正含义,能在大难当头挺胸而出。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这些贤士就是让君王成为知己知彼的人,君王岂能不以礼待之?更何况他们还践行“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事例】

《观卦》告诉我们,要成大业,必须要有睿智的眼光。当常人沉浸在现状中沾沾自喜时,朱元璋看到了更远的前方——光辉的未来,并积极行动,终成大业。

高瞻远瞩:朱元璋处心积虑终成大业

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九月,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所据濠州被元军包围已七个月之久,形势危急。这段时间里,朱元璋曾奉命攻打灵璧、萧县和虹县,试图分散元军的注意力,但效果一直不好。正当元军即将对濠州发动总攻之时,元军主帅突然病死,士兵们失去主帅,无心恋战,纷纷逃散。濠州被围遂解。

郭子兴的军队趁机得到喘息,就在濠州城内饮酒高歌,庆祝胜利。朱元璋是个志向远大之人,他在军中待的时间长了,对各种事情看得越来越透彻明白,渐渐觉得这帮人治军无方,驭下无道,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他还深深地认识到,在这群雄割据、形势混乱的局面下,不发展自己的军队,不招揽英豪为己所用,很难有出头之日。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禀明郭子兴,欲回故乡钟离招募士兵,郭子兴同意了。

不到10天,朱元璋就募集了700人。他将队伍带到濠州,交给郭子兴,郭子兴非常高兴,提升他为镇抚,并把这700人交给他统领。不久,又升他为总管。

至正十三年年底,朱元璋把自己统率的700人交给别人,只带着徐达、汤和、吴良等24人离开了濠州,前往定远发展自己的势力。

这次出行不顺利,还没有开始,朱元璋就患了重病,只得返回濠州治病。过了半个月,才有所好转。这时,他听说张家堡驴牌寨屯居着一支3000人的民兵,主帅与郭子兴相识,现在正断了粮,处境艰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朱元璋觉得这是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他不顾大病初愈,找到郭子兴,请求派自己前去招降。

郭子兴问:“带多少人?”

朱元璋说:“人多易生疑,带10人就可以了。”

郭子兴也不勉强,便派给他10个人。

朱元璋带病走了六天,才到达张家堡。主帅与他一见面,朱元璋便对他说:“郭公与你是老相识,他听说你们缺粮,又得到消息说有别的军队要来攻打你们,特地派我来通报。如果你们愿意跟随郭公,就与我一起回去。不愿意,也要赶快移到别处,以避来犯之敌。”

主帅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好办法,他见朱元璋说得真诚,就与他交换了信物,答应收拾好行装,就到濠州归附。朱元璋见主帅如此,便将费聚留下等候,自己先回濠州,报告了郭子兴。郭子兴大为高兴,夸奖朱元璋办事得力。

不料过了三天,费聚来报,说事情有变,驴牌寨主帅想把队伍拉到别的地方去。朱元璋立即带着300名士兵赶去,费尽唇舌,劝主帅归附郭子兴。但主帅仍是犹豫不决,朱元璋便定下一计,让人请主帅议事,趁机将他挟持而去。离开营寨十余里后,又派人到寨中传话,说主帅已经选好了新的营地,让部众移营。

部众信以为真,便烧了营寨跟去。主帅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得投靠于他。

紧接着,朱元璋又带兵去豁鼻山,招降了以秦把头为首占山为王的草寇800余人。

朱元璋对收编来的队伍进行了集中训练,在较短时间内,使他们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久,他率领这支部队攻克了屯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武装,缪大亨投降。这样不到半年,朱元璋的部队就发展到了十几万人,势力逐步壮大,为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噬嗑卦第二十一

噬嗑

离上

震下【原文】

噬嗑:亨。利用狱。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译文】

《噬嗑卦》:尽力排除阻碍达到亨通,有利于去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