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
12693000000013

第13章 符言术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有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译文】

假如一个人能安详、从容、正直、沉静的话,那么他的人格自然能达到应有的节度,为人处世就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要善于与人交际而不沉静无为,态度谦虚、心平气和,以预防倾覆和损害。以上所说的就是君王要安于本位的道理。

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灵贵在有智慧。身为人君,若能以天下人的角度去看,就没有看不到的东西;若能以天下人的角度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声音;若能以天下人的角度去思考,就没有无法知晓的事情。假如真的能做到以上几点,天下万民就可以像车轮的辐条都集向车毂一样归心于君主,君王的视听也会如日月照临,不会被阻塞和蒙蔽。以上所说的是君王明察秋毫、了解民生疾苦的道理。

智慧典例

汉昭帝善辨忠奸

汉武帝去世的时候,他所立的太子即后来的汉昭帝,年龄才8岁。汉武帝并不放心,就把他托付给霍光、金日碑、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让四人辅佐昭帝。四人之中,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掌握着朝廷军政大权,地位最高。

霍光为人正直,又忠心耿耿辅佐汉昭帝,把国家大事处理得有条有理,因此,威望日益增高。但是霍光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等人。

当时燕王刘旦(汉昭帝的哥哥)因为自己没有做成皇帝,一心想废掉昭帝,但又畏惧霍光,于是他便和上官桀勾结起来,想设计除掉霍光。

于是,在汉昭帝14岁那年,上官桀趁朝廷让霍光休假的机会,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亲笔书信,又派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这封信送给了汉昭帝。

汉昭帝打开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时,擅自使用皇上专用的仪仗。而且他经常不守法度,不经皇上批准,擅自向大将军府增调武官,这都有据可查。他简直是独断专行,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心他有阴谋,对皇上不利,因此我愿意辞去王位,到宫里保护皇上,以提防奸臣作乱。”

信送出后,上官桀等人做好一切准备,只等汉昭帝发布命令,就把霍光捉拿起来,谁知汉昭帝看完信后毫无动静。

第二天,霍光前去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在偏殿中等候发落。

汉昭帝在朝堂上没有看见霍光,便问道:“大将军在哪里?”

上官桀回答道:“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所以不敢进来。”

于是,汉昭帝派人请霍光上殿。霍光来到殿前,摘掉帽子,磕头请罪。

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没有罪。”

霍光既高兴又迷惑不解,问:“皇上是怎么知道的啊?”

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御林军只是最近几天的事情,增调武官校尉到现在也不过10天,燕王远在北方,他怎么知道得如此之快啊?如果将军要作乱,也不必依靠校尉。”

上官桀等人和文武百官听了都大吃一惊。

汉昭帝又说:“这件事只需问问送信人就可以弄明白!不过,我想他肯定早已逃跑了。”

左右下属连忙命人去找送信人,送信人果然逃跑了。

一计不成,上官桀等人又生一计,他们经常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最后,汉昭帝大怒,对他们说:

“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以后谁再敢诬蔑大将军,我就治谁的罪!”

上官桀等人看到这个方法不行,就密谋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然后借机杀掉他,废掉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但他们的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全部被杀。

【评析】

“主明术”说的就是君主只有耳聪、目明、心智,才能做到明察秋毫,而不至于被事物的外在假象蒙蔽了眼睛。霍光如果碰上一个昏庸的皇上,恐怕早已被斩首了。而昭帝从信中的时间准确地推算出燕王不可能知道近期发生的事,而且又令人去追查送信之人,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给诬陷霍光的人一个威吓,上官桀果然吓得半死。更为可悲的是,上官桀等人仍不死心,意图谋反,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雍正帝杀一儆百

康熙和乾隆掌政时期,国家呈现出太平盛世的局面。康熙时期的繁荣得益于康熙治理天下有方,然而康熙晚期,国家却一直走下坡路。一方面是他晚年多病,不能勤政;另一方面是确立皇储的问题搅得朝中一片混乱。因此,在他统治晚年,朝中官员渐渐疏于政治,因循敷衍、懒散拖沓、贪污行贿把官场弄得乌烟瘴气,一直蔓延到雍正初年。

雍正登基后,决心全面整顿,改变朝廷大臣玩忽职守的态度和消极懒散的作风。他清楚这种作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彻底废掉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如果对他们仅仅宣传一些大道理,恐怕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雍正想来想去,觉得不如来个杀鸡给猴看,说不定能产生大的影响,震住其他大臣。但是,到哪儿去找这只“鸡”呢?不久,雍正就找到了突破口。

一天,雍正让手下趁别人不注意时,把刑部大门上的匾额拿回来,藏在屏风后面。然后雍正耐心地等待,看看刑部有什么反应。

一天过去了,刑部没有什么异常。

两天过去了,刑部依然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第七天,雍正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命令召见刑部主管官员。一见面,他突然问:

“你们主管衙门外的大匾额还在吗?”

官员不知雍正有何用意,毕恭毕敬地回答说:“在!”

可是当他们抬头看皇上时,只见雍正脸色阴沉,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慌忙补充说:“应该在吧!”说罢,不敢言语。

雍正向近旁的侍从招招手,两个内侍便把刑部大门外的匾额从屏风后抬出来。刑部主管官员一看,吓得直哆嗦,一时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雍正指着放在大殿中央的匾,厉声说道:

“这块匾额已经放在这里七天了,可你们却没有任何人发现!这么大的缺陷你们居然都没有注意到,不知你们平日会疏忽多少事务!堂堂一部之首尚且玩忽职守到如此地步,又怎么能以身作则、教导下面的人勤于公务呢?”

雍正大发脾气,刑部主管吓得双腿发软,连连叩头,俯首请罪。他在皇上面前立下誓言,决心痛改前非,整顿吏治,提高效率。

雍正对其他部门什么都没说,但自从这件事传开后,朝廷六部的办事作风很快就有了起色。

【评析】

面对因循敷衍、懒散拖沓、贪污行贿等劣行,雍正帝心知肚明,一时难以解决,于是便想到了杀鸡给猴看的招数。这也是历来古代官吏乐此不疲的行事策略。为什么呢?因为与各个击破相比,罚一儆百的影响更大,而且要省时省力得多。可见,雍正帝的高明之处贵在其心智。

乾隆帝收买人心

乾隆皇帝当政时,以宽仁为本,对南部新疆问题,他一直抱和平解决的愿望,但最后他不得不使用军事力量。

在平定准噶尔后,回部何去何从?

起初,清朝希望和平解决,采取措施,减轻贡赋,给予较大自治权力和优惠政策。但后来的发展事与愿违,由于和卓兄弟发动叛乱,阴谋分裂,清廷不得不诉诸武力。

乾隆二十三年,朝廷以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官兵一万余人,向库车进发。征讨之前,乾隆下谕宣示大小和卓的罪状,其文至情至理,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谕旨中这样对维吾尔族百姓说:

“布拉尼敦、霍集占兄弟在噶尔丹策动时被拘禁,我们第一次平定伊犁时,放出二人,并命令他们做了你们的首领。朝廷正要对和卓二兄弟加恩赐爵、授予良田时,没料到二人乘厄鲁特变乱之机,率领伊犁人逃往叶尔羌、喀什噶尔,拥兵自重。朕原以为他二人或许是惧怕厄鲁特的骚扰,暂时避开,休养生息,因此没有发兵责难。后来见他二人仍然没有回归之意,就派遣使节前去招抚,没想到二人竟戕杀使臣,僭称巴图尔汗,情节尤其可恶。”

乾隆帝在谕旨中还说:

“朕以为,倘若朝廷听之任之,不擒拿主犯,那么回族百姓终不得安生。因此,特发大兵,声罪致讨。这次兴师,只为霍集占一人。因朕听说霍集占起义倡乱,布拉尼敦是被迫从行的,所以朕已命分别处理。像大小和卓兄弟至亲,朕尚且视其情节轻重,加以处理,更何况你们全无涉及,岂有被株连之理?朕是不会将尔等无罪之人与叛逆之徒一并诛戮的。”

谕旨最后说:

“你等若将霍集占缚获献上,自会安居乐业,永享殊恩。若执迷不悟,听从逆贼指使,大兵所至,即不再分善恶,全被剿除,悔之晚矣!希望你们熟思利害,不要贻误终生。”

从这道谕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乾隆顺应民意的基本策略。在谕旨中,乾隆帝依据情理,对准极少数,保护大多数。一方面指责和卓兄弟忘恩负义,尤其是霍集占,申明这次征伐的正当理由;一方面解除各方面的忧虑,说明平回的矛头只对准霍集占一人,绝不株连扰害维族百姓。一般人民,连大和卓布拉尼敦也会宽大处理。

这道谕旨的发布,有利于瓦解叛军的意志,分化其内部的凝聚力,为最后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析】

乾隆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以审时度势的眼光分析其利弊关系。为了趋利避害,不但以宽容之心对待叛逆者,还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了最佳的效果,真可谓事半功倍。其成功之处与乾隆帝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和英明的决断力是分不开的。

乾隆下达的谕旨既解除了百姓的顾虑和担忧,又大大鼓舞了受压迫百姓反抗的决心,达到了分化敌军营垒,争取维吾尔族群众,减轻进军阻力的目的。可以说,这道谕旨的作用绝不亚于单纯的军事进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听之术,勿坚而拒之

【原文】

听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听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听。

【译文】

采纳别人进言的方法是:不要固执己见而排拒对方。采纳进言,民众就会拥护和捍卫君王;拒绝进言,君王就会闭目塞听。山峰虽高耸在上,抬头仰望就可以看到其顶点;深渊虽深不可测,但经过测量仍然可以知其深度。神明的君王,其听言之术正直沉静,高深玄妙,是深不可测的。以上所说的就是君王采纳进言、端正视听的道理。

智慧典例

虚心听劝成霸主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回国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他当上国君后,开始征发百姓,组织军队,训练作战。两年后,晋文公便准备用训练的百姓称霸诸侯。

大臣子犯劝阻说:“百姓虽然经过训练,身体强健,但还不懂得义,还没能各居其位,不能用。”

晋文公觉得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

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和他的哥哥襄王之后狄隗密谋叛乱,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这件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重兵进攻周朝,周襄王被迫逃到郑国。

周朝在当时名义上是各诸侯国的宗主,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并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

他派出左右两军,右军攻打昭叔,左军去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事成之后,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以天子的礼仪迎接文公。

晋文公却推辞说:“这是臣下分内之事。”

他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便利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可以使用百姓了。

子犯又出来阻拦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什么,还不能用。”

晋文公听了,觉得有道理。

他率领军队攻打原国,命令士兵携带三天的口粮。军队围困原国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人还坚守城池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退兵,正当晋军刚退兵时,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准备投降了。”

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晋文公坚决地说:“当初带三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三天的;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即使得到原国,也会失去信用,得失相比哪个多呢?”

由于晋文公利用攻打原国教育百姓知道信,所以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他们做生意不求暴利,不贪不骗。

做完这些后,晋文公问子犯:“这回行了吧?”

子犯回答:“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礼,还没有养成恭谦礼让。”

于是,晋文公又在让百姓知礼方面下苦功。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礼仪;他又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职官行什么礼仪。百姓们不但如此,还知道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这时,子犯笑着说:“可以用民了。”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攻卫,取得齐国之地,大败楚军于城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评析】

“主听术”中说的就是君主如何在明察秋毫的基础之上去听取、采纳臣子的劝谏。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虽时刻想着称霸,但他并不冒进,而是虚心三次听从子犯的建议,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完成。其结果不但教化百姓明白了信义,还使百姓懂得了礼仪,晋国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诚意求谏修德政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听说吴起廉洁公正,善于用兵,颇得将士推崇,便拜吴起为西河(魏郡名,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郡守,以抵御秦国和韩国的进犯。

魏文侯死后,吴起便继续辅佐他的儿子魏武侯。

公元前395年,武侯来到西河,乘船顺河而下,察看地形。途中,武侯见高山大河,险要奇伟,感慨不已,回首对吴起道:

“山河环抱,形势险要,恰似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线,阻挡着敌人的入侵,这真是魏国的荣幸啊!”

吴起听后,摇了摇头,劝谏武侯说:

“国家的兴盛衰败,在德不在山河之险。”

武侯看到吴起不同意他的观点,便问道:

“这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吴起援引历史上许多国家山川地势险要,却不注意治理国家,不施恩德于民,终遭失败的例子。

他又劝谏武侯说:

“国家的兴盛衰败,在于是否施德于民,不能只依赖山川的险峻。从前,三苗氏(相传古部落名)所居之地,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阳湖,地势险要。可是由于没有德言,不讲信义,被夏禹(相传古部落联盟首领)灭亡了。夏朝末代的君主桀的驻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北有太行山,南有龙门山,地势更险要,可由于不施仁政,被商汤打败了。商朝末代纣王的国都,左倚孟门山,右靠太行山,北有恒山,南临黄河,同样因政治腐败,不施德政,被周所灭。从这些事实来看,治国在于有好的政策法令,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您不施德政,恐怕船上的人都有可能是你的敌人。”

武侯听罢,敬佩地说:

“你说得很对。”

由于魏武侯及时纳谏,内修德政,外练强兵,并支持吴起变法,改革兵制,从而建立起一支精锐骁勇的“魏武卒”,称雄一方。

【评析】

贤明的君主不但善于纳谏,还不耻下问,以求自身不断得到进步。魏武侯虚心求教于吴起,以探求左右事物变化发展的各种因素,足见其真诚的求贤之心。管子曾说:“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其意是说天下人才有的是,但能用才者却不多。所以只有使手下人才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发挥,才算得上用才。魏武侯及时纳谏,内修德政,就表明了他是善于纳谏的一代明君。

不听进谏入膏肓

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在仔细端详了桓侯的气色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

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他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人,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10天,扁鹊再去探望蔡桓侯。他焦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需要抓紧治疗!”桓侯把头一歪,说:“我根本没病!”扁鹊走后,他很不高兴。

又过了10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更加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桓侯仍然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有什么病?”扁鹊走后,他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10天,扁鹊再去看蔡桓侯,见面后只看了一眼,就掉头走了。桓侯心里很纳闷,就派人去问他。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及时治疗就会治好;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用热敷方法就能治好;病在肌肉,用针灸方法可以治好;病在肠胃,用汤药方法可以治好。但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病得这样重,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不久,蔡桓侯的病果然发作了。他派人去请扁鹊,但扁鹊已经走了。没过几天,他就死了。

【评析】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味固执己见,听不进有经验的人的劝告,只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肯定会失败。蔡桓侯不听扁鹊良言相劝,结果导致病危身亡。当然,除了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外,还要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是难得的收获。

苻坚拒谏败淝水

西晋末年,南北分裂。南方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称王称帝,占据关中一带的氐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公元357年,苻坚即位,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前秦实现了兵强国富的局面。

在这基础上,苻坚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初步统一了北方地区。接着攻打江南,企图统一南北。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八月,苻坚亲率百万大军,水陆并进,南下攻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决意奋起抵抗。他们一方面缓解内部矛盾;另一方面积极部署兵力,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抗击前秦军队的进犯。

十月十八日,苻融率领前秦军前锋攻占寿阳,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接着攻打硖石。胡彬困守硖石,粮草乏绝,难以支撑,便写信请求谢石驰援。可是此信却被前秦军所截获,苻坚决定迅速开进,以防晋军逃遁,便把大部队留在坎城,亲率骑兵8000驰抵寿阳,并派遣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中劝降。朱序到了晋军营阵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等人密告了前秦军的情况,并建议谢石乘前秦军各路人马尚未集中的机会,主动出击。

谢石及时改变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派刘牢之率精兵5000迅速奔赴洛涧,与前秦梁成列阵迎击。刘牢之大败梁成,取得洛涧遭遇战的胜利,这挫抑了前秦军的兵锋,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乘机命诸军水陆并进,直逼前秦军。苻坚站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部阵严整,又望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的草和树木,以为也是晋兵,心中顿生惧意,对苻融说:“这明明是强敌,你怎么说他们不堪一击呢?”

前秦军洛涧之战失利后,沿淝水西岸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谢玄知己方兵力较弱,利于速决而不利于持久,于是便派遣使者激将苻融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不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

前秦军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劝苻坚不可上当。但苻坚却说:“只引兵略微后退,待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兵冲杀,便可以取得胜利。”于是苻融便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前秦军本来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混乱,指挥不灵,这一撤更造成阵脚大乱。朱序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遂纷纷狂跑,争相逃命。

东晋军队在谢玄的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被杀,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青冈。前秦军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堵塞大河。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兵追来,更没命地向北逃窜。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灭的十有八九,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仓皇逃至淮北。

【评析】

苻坚在位时励精图治,不但开创了前秦的盛世,还统一了北方,是少数民族政权中较为有实力的。然而使人遗憾的是过于好大喜功、崇尚武力,由于刚愎自用,不能虚心听取群臣的建议,而最终导致了兵败淝水,遗恨千古。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原文】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长久。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恭。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译文】

君王对臣民施行奖赏,最重要的是坚守信用;施行刑罚,最重要的是要公正无私。奖赏和赐予贵在坚守信用,就必须以耳目所闻见的实际情况加以验证,即使没有经过耳闻目睹的情况,也会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中被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奖赏守信,刑罚公正,从而使君王的德行畅行于天下,再加上有神明护佑,那么奸邪之人加害君王的企图,怎么会得逞呢?以上所说的就是君王赏必守信的道理。

一是上知天时,二是下知地利,三是通晓人和。如此一来,四方、上下、左右、前后,各种因素都通晓明白,那么象征吉凶祸福的荧惑之星又能存于何处呢?以上所说的就是君王不耻下问,掌握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

心是九窍运行的主宰者,君王则是五官的领导者。做善事的臣民,君王就会予以奖赏;作恶行的臣民,君王就会予以惩罚。君王根据百官行政的具体情况,仔细斟酌给予赏赐或处罚,既不会大费心力,更免劳民伤财之怨。圣人运用这种方法,所以能够掌握他们。这样因势利导、遵循事理,国运才能昌盛持久。以上所说的就是君王因循事理、统御臣民的道理。

身为君王,必须要考虑得缜密周详,涉猎世间一切的道理,若做不到缜密周详,通晓天下人情世事,那么群臣就会发生动乱。若国家发生动乱不断,群臣执掌无常,那么君臣上下之间就无法沟通,怎么知道天下万事的开启闭藏、兴衰演变呢?若不善于运用开启闭藏之术,就无法洞察事物的本原。以上所说的就是君王必须通晓天下事、思考缜密周详的道理。

身为君王,首先要做到长目,即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万事;其次要飞耳,即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声音;再次要树明,即用天下人的心灵去思索、洞察万象。若在千里之外的地方,隐藏于渺茫的细微之中,就叫作“洞”。世间的奸邪之徒,没有不暗中弃恶从善、更改前非的。这里所说的就是君王应耳聪、目明、心灵的道理。

君王若遵循名分去行事,按照事实来采取行动,一切就会安然无恙。当名实相互助长之后,反过来就会合乎情理而存在。所以说,名分恰当就是诞生于实践之中,而实践又是诞生于事理之上,而事理又诞生于名副其实的道德之中,道德是诞生于平和之中,平和诞生于万事相宜之中。以上所说的是君主必须恰如其分、循名求实的道理。

智慧典例

罚人救火保都城

战国时期,一到冬天,鲁国都城南门附近的人们就会到芦苇荡里打猎。由于那里湿度适宜,生长着肥美的野草,数不清的鱼虾在嬉戏。许多飞禽猛兽也栖息在这块风水宝地,过着惬意的生活。

人们都说这里动物的肉不仅好吃,而且皮毛还能卖钱,所以来这里打猎的人络绎不绝。一天,不知谁为了一时之利,竟然放了一把火来捕杀猎物。火借风势,很快蔓延开来,马上要烧到都城了,但却没有一个人救火,大家仍然兴高采烈地追逐着四处逃窜的动物。

鲁哀公在宫中听到火灾的消息,大吃一惊,赶忙派人去救火。但是被派去的人也跟着众人追逐火海中逃出来的猎物。看到这乱糟糟的情形,鲁哀公不知所措,担心再延误下去都城就要化为灰烬了。

这时,宫中一位大臣说:“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设置任何奖赏和惩罚,他们当然不愿意冒险去灭火。更何况趁机捕杀猎物不仅有利可图,也有趣味,他们自然就趋之若鹜。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鲁哀公心中焦急,听到这句话,茅塞顿开,传令下去,凡是救火的人就是为挽救都城立下功劳的人,一定会得到重重赏赐的!

那位大臣赶忙说:“这样也不太好。现在一团糟,不清楚谁在救火,谁在追逐猎物。至于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也没有办法评定。况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人这么多,用这么多的财富赏赐实在是不划算啊!”

鲁哀公想想觉得也对,又开始发愁,说:“那该怎么办呢?”

大臣回答道:“既然奖赏不行,那为什么不惩罚呢?我们可以规定,捕杀猎物者视同玩忽职守,不救火的人等同于战场上的逃兵。如果被发现,不管是谁,都要以军纪处罚,不留半点情面!这样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达到目的。您觉得怎么样?”

鲁哀公一听赞不绝口,立即传令下去。在场的人都害怕了,纷纷救火。有的脱下自己的衣服扑灭火苗,有的拿工具切断向四周蔓延的火,有的铲土掩盖即将复燃的灰烬。不一会儿,大火就被扑灭了。

【评析】

“主赏术”说的就是君主如何运用赏罚的手段来激励他人为自己服务。鲁哀公采用宫中大臣的赏罚之法,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时机得当,通过对运用对象的分析,抓住了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以法治事,去灵活地制定赏罚策略,最终团结人心,扑灭了大火。可见,赏罚分明不仅可以作为制度来遵循,还可以变通的手段为自己所利用。

招贤纳士筑金台

燕国被齐国打败后,不久国君就死去了,太子继位,是为燕昭王。他在收拾残破燕国的时候,决定用厚礼聘请有才能的人,准备报败齐之仇。

他对谋士郭隗说:

“齐国趁着我国内乱而打败了我们,现在,我们燕国势单力薄,无力复仇。所以,得到贤明之人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的耻辱,那是我最大心愿。您觉得如何才能招到贤能的人呢?如何才能让燕国繁荣昌盛,打败齐国呢?”

郭隗说:

“成就帝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君主则以贤者为臣,而亡国的君主就以低贱的小人为臣。”

“您如果能恭敬地对待贤者,那么就能招来超过自己百倍的人才;您如果先于别人劳动,后于别人休息,先去请教别人,然后再深思默想,那么就能招来超过自己十倍的人才;您如果与别人一样辛勤劳动,并且能够平等地对待别人,那么就能招来和自己才能差不多的人才;您如果对人态度蛮横,随便发怒,任意呵斥,那就只能招来奴隶那样的人。这就是自古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啊!大王如果真想广泛选任贤者,就应该亲自去拜访,让天下人知道大王亲自拜访自己的贤臣,那么天下的贤士,一定都会到燕国来。”

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问道:“我应该首先去拜访谁呢?”

郭隗说:“我先给您讲个故事。古代有个国君,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宫中有个侍者对国君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这个人找到了千里马,但那匹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骨,回来向国君报告。国君大怒:‘我要买的是活马,哪能用500金买个死马呢?’侍者镇定地回答:‘买死马尚且用500金,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都以为大王真要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送来。’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郭隗接着对燕昭王说:“如今大王要想招揽人才,就请从我开始。我尚且被任用,更何况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

燕昭王听从了郭隗的话,筑起高台,拜郭隗为师,并筑黄金之台以待贤者。一时间,乐毅、邹衍、剧辛这些人才纷纷从自己的国家奔向燕国。

经过许多贤人智者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大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于是燕昭王派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联合谋划进攻齐国。经过几场大战,齐军大败,齐盡王逃到国外,燕昭王终于报了败齐之仇。

【评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燕昭王运用金钱招贤纳士,最终使燕强盛起来,报了败齐之仇。总结其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会用人,他首先想到的是以厚礼招请人才;二是善纳谏,听从了郭隗的建议并重用他;三是不惜财,以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使人才都能够各尽其用。

【智慧总结】

“符”原意是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时所用的信物,上面刻有与使用相关的文字。“符言”在此引申为君主所下达的格言,所以本篇着重讲述的是为君王设计的一套御国治民的策略。如何治理天下、统领百官,以及如何具备一国之君所应有的素质,都在文中得以体现。

本篇讲述了君王理应做到的九个方面:主位、主明、主听、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恭、主名。“主位术”说到君主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和成竹在胸的王者风范;“主明术”说到君主如何让自己的臣子为自己出谋划策,以使自己明察秋毫,为天下民众谋福利;“主听术”说到君主如何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主赏术”是说君主如何运用好赏罚的手段,其基本要求是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主问术”说到君主如何全面客观地了解各方面情况,要求君主应有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因术”说到君主如何管理好臣子,做到赏罚分明,其行事要因势利导、遵循事理;“主周术”说到君主如何做好君臣之间的沟通、行事周密,以使言路畅通,行事正常运转;“主恭术”是说君主如何洞察万象、辨别真伪,以使自己亲贤臣、远小人,其要求是要做到耳聪、目明、心灵;“主名术”是说君主如何采用恰当的方法使自己的“名”与“实”完美结合起来,两者的关系就是循名求实、因实定名。

本篇所讲到君主理应掌握的为政之道,不但没有涉及儒学所说的君臣平等之说,也没有法家所提到的君臣如虎狼的利害关系,而是注重如何使用计谋驾驭臣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本篇的奇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