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
12672500000018

第18章 理想照进现实——培养孩子的期望弹性(1)

§§§第一节 只要努力,走出家庭仍然能成为焦点

独生子女是如今许多家庭的重心。家中只有一个孩子,造成了孩子在家里成为了三代人的中心,全家关注的视线也就自然地集中在一个点上。孩子是家庭的“小太阳”,掌控着全家人的心情。

成为焦点,成为家庭中心,并不是说孩子是主子,是上帝,家长是仆人,是孙子,什么都得听他的,他要什么我们就得买什么,他往哪里走我们就得往哪里走,不能有任何的反对,无论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我都得满足他,而是要让孩子成为家中的骄傲,成为生活圈子中的骄傲。这样,孩子必须有骄傲的资本,有出众的才艺,或者有出众的为人处世能力。

刚入幼儿园小班的建佑,从熟悉的家庭来到了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中,显得很是紧张,尤其是妈妈送他来的时候,他更是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来了好几天了,建佑还是有特别强烈的依恋感,显得很不适应。吃饭时需要老师喂着吃,睡觉时要老师抱着才能睡,大小便后不会自己拉裤子,玩完了玩具到处扔,如此等等。

没几天,老师就在班上创设了生活训练区,那里有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装饰、美化,引起了班上好多小朋友积极参与的兴趣,建佑自然也是如此,回家后四处找瓶子罐子。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建佑用雪碧瓶子做了可爱的瓶娃娃,然后老师教他用调羹给瓶娃娃喂饭吃,给娃娃穿衣服、拉拉链、扣纽扣、穿鞋子等。建佑的娃娃还因为最漂亮,被老师指定为“娃娃家”的“老大”。而通过反复练习,特别是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建佑通过给娃娃喂饭,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通过在“娃娃家”买卖东西,建佑逐渐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建佑渐渐和小朋友们熟识,大家发现建佑懂得特别多,有什么事情都来问建佑,建佑成了幼儿园里的“万事通”。

老师一看便知道建佑是家里的“小皇帝”,睡觉、穿衣服、吃饭这些生活的小事自己都做不好,而要想改变建佑意识中的家中的小焦点,就要让他融进幼儿园的新环境。与其“硬来”,不如找一个对大家来说都是崭新的环境,于是“娃娃家”便成立了。建佑在“娃娃家”里很快就凭借优势成为大家的焦点,而他也学会了很多技能和好习惯。

大人们帮孩子时要懂得,“焦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朋友多、生活圈子多的孩子一般都是很会玩的孩子,因为这种孩子能玩出各种花样,往往能吸引小朋友跟自己学;因此孩子便有了自信心,也为他们结识新朋友提供了机会,并容易成为“孩子王”。不过,别以为宝宝在玩的方面能无师自通,他们其实很需要大人的指点。平时可以搜集一些多数孩子喜欢玩的东西,比如水、沙子、落叶、橡皮泥、积木等,在家里跟孩子练习这些玩法。这样,孩子就有了更多方式跟别的孩子交往。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还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中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肯把心灵奉献出一点儿给别人。”

父母溺爱孩子,孩子就会有一种在家是生活圈子中心的感觉,而在其他生活圈中也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使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关心别人,融入别的生活圈子。当然,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安排和规定好孩子的生活、学习的这种做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可取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就不能拘泥于这种方法了。因为如果还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的独立自主,更不容易融入其他人的圈子。

其实,家长可以让孩子定期请几个小伙伴到自己家里来,主动拿出自己的图书、玩具,和同伴们一起游戏。如果做惯了小霸主的孩子们想不到要玩什么,妈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最好是让他们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这样既有益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孩子之间交往能力的发展。

给父母支招

1.懂礼貌,才会讨人喜欢。孩子在见到认识的小朋友时,应主动打招呼,想加入小朋友的游戏或谈话时要先说“对不起,打断一下……”以示对人家的尊重。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知道商量,不能什么事情都自己说了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动,玩别人的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许后才能玩。和小伙伴说话应多用商量、委婉的语气,避免出口伤人。另外要懂得尊重、体谅伙伴,这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好朋友之间发生争吵时,如果是自己错了,要主动向小朋友道歉。而这些礼貌都需要大人在家教好,并通过故事等有趣的积极方式让孩子接受。

2.遵守游戏规则。凡是游戏都会有输有赢,还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耍赖。尽管孩子在家里是“老大”,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在外面则不同,孩子要学会平和地对待输赢。赢了不骄傲,把自己的本领教给小朋友;输了找到原因,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不可嫉妒别人。孩子一开始可能很难接受,不过大人要积极引导,告诉孩子即使是在家里也需要这样的规则,让孩子遵守。

§§§第二节 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和求全责备

从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那天开始,家长之间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该学点什么,怎么学习才能进步到什么程度,似乎那才是家长的责任。不可否认,父母们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

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十分普遍。父母也需要听听来自孩子的心声,因为孩子也会为某次考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难受。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小小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从小,家人就给他提供了多方面的优越条件,希望他能在各方面都取得成绩,成为出色有用的人。

为此,小小的父母为他在各个方面都设立了严格的标准,在学校里小小要成绩好,课余时间小小还要发展多方面的技能。小小也很争气,他很用心地学习各种技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父母为此感到非常欣慰。

于是我们看到的小小经常是白天上学,晚上拉小提琴,周末练体操,无时无刻不在忙碌着。可小小非常敏感,也很少笑,感觉他就是一直在压抑自己。他既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能够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也会为了小事难过。比如某一次考试,他没有得到第一名,便会情绪低落。老师想来安慰他,可小小则会一本正经地说:“我的目标就是每次得第一名,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可以看出,小小的生活看起来是非常“残酷”的,他要上很多课程,而且都要努力达到 “第一名”,一旦达不到目标,小小就会忧愁埋怨。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实际上破坏了小小的正常发展,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生活中,父母为孩子设立过高目标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对子女的期望让孩子像“过河卒子”一样拼命向前冲,只要有一点达不到要求的,孩子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心里就会焦躁与不安。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都能时时刻刻表现出来,而是厚积薄发的,即使是一时的目标达不到,也并不影响孩子成为成功的人。

山田本一是著名的马拉松冠军。相比其他冠军所强调的比赛中要保持相当的体力和耐力,他有着独特的决胜秘诀。

山田本一在自传中向广大粉丝透露出了实情:“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棵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过去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倒了。”

其实人生的成功目标是需要分解的,一个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最终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更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内成绩提高多少。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马拉松比赛中是这样,成长也是如此的,实现了一个目标后,我们就及时地得到了一次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不要盲目地为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否则当孩子虽然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就会因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心。聪明的父母会将期望转化为一点点的小目标,让孩子体验着进步的快乐,逐渐接近最成功的人生。

给父母支招

1.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通常期望太多,也会造成批评太多,追求尽善尽美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挑毛病,以为孩子会随之变得完美。其实不然,这对孩子的进步与发展没有好处。如果父母能够时刻注意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孩子就会主动做一些事情。

2.激发孩子的动力。如今的孩子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关爱,却养成了一种被动依赖的习性。他们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很少主动去做一些事情,相比较下来,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父母应该将期望化为孩子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努力。

3.积极恰当的期待。父母不宜为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定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这样,容易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