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12672400000044

第44章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脚踏实地才能步步为营(2)

长城不是在一天之内修建好的!突出的成就都是历尽努力、拼搏、心血才能获得。成功从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无论是在职业的选择中,还是在工作和劳动中,很多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条件,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希求外在机会的垂青,所以,他们走的路最实在,他们所得到的机遇也就会最多。青年人在职业选择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自觉而顽强地为自己创造机会。

体育运动员的汗水、鲜血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以足球为例,在一个赛季开始之前,他们要长年累月地进行训练,耐力、爆发力、断球、停球、射门等训练,不停地重复,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提高一步。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能够在追逐过程中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踢出几个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进球,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每个成功都只能如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就是耐心和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你没有吃亏,因为你的每一步都是朝着你的目标迈进的。

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报业工会举办的“1983年最佳记者”比赛中,香港《快报》记者曹慧燕夺得了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曹慧燕为什么能在这个对她来说还很陌生的环境中取得成就呢?除了刻苦顽强的努力外,主要是她善于从小块文章写起。她在香港白天上工,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第一篇小文章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后,她受到很大鼓舞。于是更专注于这种“小成果”的努力。后来她进入《中报》搞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工资也很少的校对工作。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他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正是每天80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将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的顶楼,那么一级一级的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层层阶梯。这个比喻看来太浅显了,但不少人却忽视了这一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高尔基在同青年作家的谈话中说:“开头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我曾劝一位有才能的年轻人暂时不要写长篇,先学写短篇再说,他却回答说:‘不,短篇小说这个形式太困难。’这等于说:制造大炮比制造手枪更简便些。”

高尔基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建造一幢大楼,要从一砖一瓦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阶段性目标虽然慢,却始终在向上攀登,而每个小目标的胜利总给人鼓舞,使人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在你的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步伐吧。像阶梯一样攀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将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

唯有埋头才能出头,付出才能有回报

古人说:“唯有埋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止于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大树。

许多有抱负的人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自己开始晚的,比自己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因此,单是对自己那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从头开始。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要低着头,认真耐心地去攀登,当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了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所可以达到的,在未付出辛劳艰苦和屈就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唯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行进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有时候,也不是我们对自己食言,而是我们缺乏成功所要求我们付出的相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其实很多时候,成年人和小孩子是一样的。成年人也会喜欢玩乐,喜欢游戏,喜欢拖延,或许比小孩子更缺乏自制力。当我们需要面对我们为成功而设计的计划时,当我们需要开始作出具体的行动时,痛苦就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你准备出国读MBA,这是你的近期目标,你的远期目标是当你拿到学位时,你要在国际大都市的跨国公司里谋得一个职位,然后从那个起点上进行新的人生奋斗,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高级国际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无疑是美好的,但你得为实现这个目标开始付出努力。

时下的社会,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不行,还得会搞关系。许多人认为现在学会做人比干好工作更重要;会“做人”的人吃香,而一门心思干工作,不过是“傻干”,得不到一点好处。有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了“光靠实干要吃亏”的结论。为什么有人会欣赏“既要干工作更要拉关系”的观点呢?问题恰恰出在没把“做什么人”、“做老实人是否吃亏”等问题搞清楚。

有些人受社会上流传的“干得好不如关系硬”、“辛苦干一年,不如领导家里转一转”等歪理的影响,片面相信关系是万能的,导致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标准发生偏移,曲解了做人的真谛,把做人之道庸俗化了。如何做人,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我们不否认身边确有极少数人靠拉关系得到“回报”和“好处”,但绝大多数是靠实干获得进步的,这也是事实。靠实干赢得进步,才有做人的尊严,才能受到他人的敬佩。

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勤天下无难事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都不要忘了勤奋,勤奋是你最大的资本。

事实上,在一个公司里,并非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才容易得到提升,那些勤奋刻苦,并有良好技能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奋刻苦是一所高贵的学校,所有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进入其中,在那里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独立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习惯也会得到培养。其实,勤劳本身就是财富,如果你是一个勤劳、肯干、刻苦的员工,就能像蜜蜂一样,采的花越多,酿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

曾有人问李嘉诚成功的秘诀,李嘉诚讲了一则故事:

在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推销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讲台,说:“请你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醒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取,都始之于勤并且成之于勤。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既是基础,也是秘诀。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唯一的捷径就是踏踏实实,摆脱浮躁的情绪,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命运掌握在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上,所谓的成功正是这些人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果。即使你的智力比别人稍微差一些,你的实干也会在日积月累中弥补这个弱势。

在工作中,许多人都会有很好的想法,但只有那些在艰苦探索的过程中付出辛勤工作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样,公司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一位员工付出努力,勤奋刻苦在这个时候显得尤其重要,而你的勤奋的态度会为你的发展铺平道路。

绝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不管在哪个领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蘑菇”期。在那段时间里,年轻人就像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时常会感到一种不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工作初期都有可能被派去做一些繁琐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勤奋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台湾传奇人物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被迫辍学,在台湾南部一家米店当小工。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卑微而敷衍了事,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除完成送米工作外,他悄悄观察老板怎样经营,学习做生意的本领,因为他总想:假如我也能有一家米店……

第二年,王永庆请父亲帮他借了200元新台币,以此做本钱,在自己家乡开了家小米店。王永庆踏实认真的做事风格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小店刚开始经营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一家登门送货,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就要关门。于是,他特别在“勤”字上下工夫,甚至趴在地上把米里的杂物一粒粒拣干净。

为了多争取一个用户,他还会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很快赢得了众多用户的信赖,他的业务逐渐开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