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12672400000020

第20章 百忍成钢:一事当前忍为高,进退有据自从容(1)

立身处世,最忌好勇逞强、意气用事、不知进退。倘若对方跟你以强对强,必然出现“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的局面,要是碰上善于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高手,恐怕更要败个稀里糊涂。

古人云:“一忍可以支百静”,忍让并不意味着怯懦,也不意味着无能,忍让是智者的大度,是强者的涵养。忍让战胜困境的方略,是行走社会的护身符。小不忍则乱大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能进时则进,须退时则退,能屈能伸,才能够在人际圈中懂得明哲保身、趋利避害、通权达变,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进退自如,全身而归、全身而终。

一忍敌百勇,小不忍则乱大谋

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过来是英豪。”“百忍成金”、“一忍敌百勇”等,都是强调忍的价值所在。做人要忍,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识,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难于上青天,许多人一到关键时刻,就拉不住情绪的缰绳,任凭怒气一泻千里,痛快倒是痛快了,但最终吃亏的往往还是自己。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处世如果能够忍辱负重,那就是一种韬晦、涵养,是胸襟宽广和目光远大的表现。在中国古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以复国,韩信忍受胯下之耻而最终成就大业。不断追求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名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

“小不忍则乱大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对小事不能正确看待,不加以容忍,就会给自己谋求的大事带来不利影响。历史上有许多面对一时的羞辱不怒不怨,没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横祸的故事。例如:张耳和陈余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掉魏国后,张耳和陈余隐姓埋名来到了陈县,靠在街上给人看门为生。有一天,当地一小吏责打陈余,陈余想起身反抗,张耳暗暗踩了他一脚向他暗示,使他接受了责打。等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拉到桑树下对他说:“以前我是怎么对你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难道想要死在这个小吏手上吗?”陈余马上理解了张耳的良苦用心。没过多久,张耳和陈余就都做了公卿丞相。当初他们如果与小吏发生争执,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了。

一个人要想培养自己高尚的节操,就要在小事上有所忍让。

韩琦是北宋的三朝宰相,他性情深厚纯朴,心胸宽广,待人宽宏大量。他曾经说过:“欲成大节,不免小忍。”韩琦率军驻扎在定州时,有一次他晚上写信,叫一个士兵拿着蜡烛站在他的旁边照明。士兵只顾看别的地方去了,没想到蜡烛倾斜烧到了韩琦的鬓发,韩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灭继续写信。等会儿回头一看,发现旁边拿蜡烛的人已经换了。他怕主管的官吏惩罚那个士兵,急忙把主管叫来,说:“不要换掉他,他现在已经懂得怎样持蜡烛了。”此后军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韩琦的度量。韩琦驻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非常宝贵的玉杯,说是绝世之宝。韩琦用白金酬谢了献杯的人。他对玉杯十分喜爱,每逢宴会招待客人,都特别命人摆一张桌子,上铺锦缎,把玉杯放在上面。有一天,韩琦招待管理漕运的官吏,他准备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客人。突然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客人们都很吃惊,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任何物质的存亡都是有规律的。”并对那位侍吏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非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们都对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克制,乃为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高峰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然而,一个人如果不经历浮沉磨砺,不潜心修炼,就很难做到大度宽容、刚柔相济、百折不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修身养性,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养成高尚气节。

忍让不是怯懦,是大智大勇的风格

人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和别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磕磕碰碰,出现点摩擦,在所难免。此时,如果仇恨满天,得理不饶人,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鱼死网破,而如果采取忍让之道,则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哪个更划算,不言自明。

中国历史上,凡是显世扬名、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无不能忍。人生在世,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大之天下国家,都离不开忍。现代社会中,许多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因而,忍是修养胸怀的要务,是安身立命的法宝,是众生和谐的祥瑞,是成就大业的利器。

忍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忍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气概。忍讲究的是策略,体现的是智慧。能忍者追求的是大智大勇,绝不做头脑发热的莽夫。

忍让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忍让之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

《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故事。杨翥的邻居丢失了一只鸡,指骂说是被杨家偷去了。家人气愤不过,把此事告诉了杨翥,想请他去找邻居理论。可杨翥却说:“此处又不是我们一家姓杨,怎知骂的是我们,随他骂去吧!”还有一邻居,每当下雨时,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积水放到杨翥家去,使杨翥家如同发大水一般,遭受水灾之苦。家人告诉杨翥,他却劝家人道:“总是下雨的时候少,晴天的时候多。”

久而久之,邻居们都被杨翥的宽容忍让所感动,纷纷到他家请罪。有一年,一伙贼人密谋欲抢杨翥家的财产,邻居得知此事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难。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本名重耳,未登基之前,由于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杀,只好到处流浪。

有一天,他和随从经过一片土地,因为粮食已用完,他们便向田中的农夫讨些粮食,可那农夫却捧了一捧土给他们。

面对农夫的戏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农夫。他的随从狐偃马上阻止了他,对他说:“主君,这泥土代表大地,这正表示您即将要称王了,是一个吉兆啊!”重耳一听,不但立即平息了怒气,还恭敬地将泥土收好。

狐偃身怀忍让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场难堪,这是胸怀远大的表现。如果重耳当时盛怒之下打了农夫,甚至于杀了人,反而暴露了他们的行踪,狐偃一句忠言,既宽容了农夫,又化解了屈辱,成就了大事。

忍让是智者的大度,强者的涵养。忍让并不意味着怯懦,也不意味着无能。忍让是医治痛苦的良方,是一生平安的护身符。

生活中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善于忍让,宽宏大量,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少了许多烦恼和急躁,能获得更加亮丽的人生。

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招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为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以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为什么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却特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而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您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燕王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独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的时候不慎重啊,希望您能让我改换使臣以表请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

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

这样,由于燕王忍怒而委曲求全,从而保全了国家,为他后来攻打齐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试想假如燕王逞一时之怒,匆忙去攻打齐国,恐怕早已成为齐国刀俎下的鱼肉了。迫不及待地感情用事,只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按下自己的性子,不为一时之气大动干戈,忍小事而获长久安定,大臣凡繇为燕王和燕国算了很划算的一笔账。

忍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生存智慧。生活中和事业上的智者都懂得忍之道,忍耐,不是一味妥协,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做人哲学!忍总是暂时的,而胜利却是长久的。以片刻之忍,避免被愤怒所伤,这个道理你懂吗?

在小林公司里,有位副总一心想当一把手,经常在背后搞点小动作,大家有目共睹。可是一把手还牢牢地在位置上,根本没他什么事,除非想办法把一把手整下去,他才可能有机会顺着梯子往上爬。可是光他一个人闹腾,翻不起什么风浪,他要暗地里物色合适人选与他联手才行。年终时,他听到小林在总结会上给一把手提了点意见,于是他就认为小林可以被他利用。

于是,有一天,他非常关切地把小林叫去聊天,聊着就把话题往一把手那里扯,然后就试探小林对第一把手的看法。小林虽然年轻气盛,但并不傻,他什么都没说。这位副总看到什么话也套不出来,干脆就别有用心地说这个一把手对小林是如何不公平,甚至还举了一些例子,他认为这样一来会激怒小林的情绪与他同仇敌忾。

看小林依然一声不吭,这位副总以为他挑拨成功了,便慷慨激昂地说作为一把手在单位搞歪风邪气必须得有人制止,必须得有人出面告他。那神情、那口气就好像他有一身正气似的,说完便鬼头鬼脑地小声唆使小林,让他给上级部门写匿名信告这个一把手,他负责提供材料,并且说写完了他在上面签名。那一刻,小林真是毛骨悚然。

如果你是小林,该怎么做?很多时候,别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了,只是还没有到一个临界点,你千万不要去做那个点燃炸药导火线的人,否则就很难做了,到那时,任凭你生气发火郁闷踢凳子,都没用了,你成了众矢之的,成了炮灰。所以,千万要抑制怒气,保持冷静,把握好自己,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个人的人生征途上,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暂时忍让是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方略。忍,就是这样一种貌似软弱、实则刚强的做人智慧。因为愤怒而被人利用的人是最愚蠢的,想要操纵别人,可以利用别人的怒气。同理,要想不被人操纵,你必须学会忍耐的智慧。

弯腰入世,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不同的人遇到别人高高在上不怀好意的打压,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人,经不起困难和挫折,往往将此看做是人生和事业的尽头,他们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怨天尤人听天由命;而有的人,大有进取之心,往往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唐朝开国之君李渊就是这样一个有进取之心的人。

隋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还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做人要有心计,就应该懂得变通的道理,如果暂时不得势而依附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得低下你的头,收敛自己的个性,以隐忍换取以后的腾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这就是人在屋檐下,低头收敛的真实写照。一个人暂时处于劣势,靠着别人生活,还要飞扬跋扈,岂不自讨苦吃?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这是明哲保身的心计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