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12672400000017

第17章 随圆行方随方就圆,刚柔相济方圆无碍(1)

圆融为人、圆通处世的学问,在于我们要深通方圆之道:做人要圆,做事要方。“方”指的是原则,是准则,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是处世之道,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

做人的道理,要能方能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只刚就容易方,只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最好是方圆并用,刚柔并济,这才是全面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

做人不宜过刚,过刚则易折

“弓过盈则弯,刀过刚则断”,做人不要太刚,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太刚容易让亲近自己的人受伤。光芒夺目的太阳周围是没有星星在闪烁的。

马超是为人过刚的典型例子。作为三国中的骁将,他联合韩遂一起对曹操发动进攻,而且节节胜利。而曹操则利用马超过刚的弱点,用反间计来离间马超对韩遂的信任,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却听信了谗言,逼迫韩遂投降了曹操,使马超军队大败。后来马超又被杨阜算计,被屠了宗族。这都和马超为人过刚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到周围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让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十分愤怒,对方孝孺说:“难道你不怕我诛杀你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诛杀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师生算作第十族一并诛杀。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气,但是他的那些亲朋好友及学生却实在是死得太冤枉。

过刚的人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死较真,宁愿鱼死网破,也要一根筋拧到底。古语有云:“必死,可杀也;毕生,可俘也”,不怕死是好的,但只有珍爱生命并郑重对待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我们在坚守方正的同时,也要保持做人的弹性,把握好“火候”,适可而止,否则受苦的只能是自己。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卢杞是一个除了逢迎拍马之外一无所长的阴险小人,而杨炎却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

杨炎性格过于刚直,不屑与卢杞这种小人往来。为此,卢杞一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算计杨炎。

有一年,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坚决阻挠重用李希烈。

但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任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卢杞的这番话看似为朝廷考虑,而且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但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就这样,一味刚直的杨炎丢掉了相位。

违背道义、逢迎权势固然会毁坏名气、丧失气节,但一味刚正不阿,不懂得保护、掩藏自己,那么,最终受苦的就只有自己。所以,我们在想维护自己方正刚直的同时,也要学会一点圆滑,说话做事尽量机巧圆通些,让别人在你身上找不到话柄。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圆融处世,那么,才华横溢就可能变成清高自傲,个性十足就可能化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当我们坚守自己的刚直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因为不懂得圆滑而得罪了别人,而此刻,那些对你心怀忌恨的人,很可能就躲在某个角落,等着找你麻烦。

所以,与其过于坚持自己,去得罪别人,不如适当地圆滑一点,表面上跟谁都合得来,内心里却有自己的分寸。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至于要时刻提防别人的算计。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刚正的东西由于过于坚硬,更容易折断,而圆融如水,可以随意变形,就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外力的原因而受到任何的损伤。做人要有原则,同时也不能缺少弹性。圆融的人,能够看透对方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所以更能适应社会,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可。

传说,商容是商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想召他出山,商容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仙风道骨,虽然年岁已过百岁,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

据说有一次,商容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说:“是啊!”然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川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则就为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欣慰地笑了,说:“你已经得大道了。天下道理都已经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道家守柔主静的动静观,这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商容对老子讲的“舌头与牙齿”的故事,以及“水”的能量,均在证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

从大宇宙的时空观念来看事物,我们会品味出道家人生态度的独特理念。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本体,很难说有大、小、弱、强之分,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运行,没有绝对的胜者和败者。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人们把握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柔中带刚,示弱一时赢得一世

示人以弱也就是把自己比较强的一面暂时隐藏起来,而向别人展示自己比较弱的一面,给别人一个不太强大的感觉!这里的“弱”,并不是展示自身实力的“弱小”,而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一种谦和的、柔中带刚的处世原则;示弱是为了便于双方的沟通、争取对方的理解、避免矛盾的升级,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相关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刘邦就是一位很会示弱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成了汉朝的创立者;而项羽英雄盖世,处处逞强,却最后成了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值得后人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入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争异常激烈;而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的些许抵抗,所以得以先入关。

可是项羽哪里肯做这种吃亏上当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做了王者,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为刘邦经常自诩头上有天子气,范增又添油加醋地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

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40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10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40里地,兵力悬殊,力斗的话刘邦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了。”

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只能如此。

刘邦挑个日子,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入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是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的样子,满肚子气也消了不少。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大松了口气。后来刘邦巧妙地设计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刘邦的这一示弱为他日后的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楚汉之争这段恢宏的历史虽已成了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刘邦遇强则避,适时示弱,却最终开创了四百年的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汉朝盛世的开山之人。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从楚汉相争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弱者。项羽处处逞强,最终难以坐得天下;刘邦懂得适时示弱,因而在秦末乱世最终胜出,一统四海。我们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谓的“弱者”是在不该当“老子”时绝对不逞英雄气概,但一旦得势就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一举强攻以获得成功。这就是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当别人的“老子”当然好,可以指手画脚,可以高高在上,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当“老子”的,很多时候人难免会失意,这就要有点心计,先当“孙子”,以求日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被人公认的强者准则?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人认为强者即力量的强大者,权力处在巅峰,占据老大的位置即为强者;另一种人认为世上并无永恒的强者,强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掩盖了其在其他方面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强者不会永远强大,弱者也不会永远弱小,强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你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当“孙子”时就当“孙子”,千万不要强出头当“老子”。

磨砺凿岩穿壁的强大柔性力量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由此可见,柔的力量是惊人的。将柔性运用于为人处世之中,往往能够无往不利、出奇制胜。

东汉末年,夺取西川是刘备的既定方针和基本战略目标。但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欲取西川,必须先获取西川地图,以便详细了解西川的复杂地形。正当刘备筹备之时,益州别驾张松来了。张松本来是奉刘璋之命携带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前往许都的,任务是联结曹操,共同对付张鲁。行前,张松还有一个打算,随身暗藏画好的西川地图,到许都伺机而行。张松的行迹,诸葛亮早派人随时打听着。没想到他到许昌之后,曹操表现出一副骄横傲慢的样子,对他的游说反应十分冷淡,一气之下,他挟地图离开了许昌。可是他离开益州时在刘璋面前夸过海口,这次倘若无功而返、空手而归,又怕被人取笑。他突然想到:早就听说荆州的刘备仁高义厚,美名远播,我何不绕道走一趟荆州,看看刘备究竟是何等人物,然后再作定夺。于是改道来到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