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黑白之外
12672300000026

第26章 结语(1)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受到各种意识形态力量的介入、阻碍与促进,直到今日,依然如此。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电影艺术本身的宿命,中外皆然。只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中,表现形式与强度上有所差异而已。由于中国电影所诞生的时代正是中国经历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过程,它是艰难的,但也是必然的,电影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有些是被强加的,有些则是电影艺术自身的需求。围绕着叙事场域,电影得以通过不断调整与“他者”的关系以及自身日益丰富的叙事手段与技巧,最终融入以戏剧叙事和文字叙事为中心的民族化叙事之中,并对原有的美学秩序形成挑战,参与到叙事体系的重构之中,也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呼应。在这样一种动态的历史语境之下,早期电影的发展,必然是一次精彩的历险。

总体而言,中国电影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反抗色彩。在融入民族化叙事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对文字与戏剧叙事威权的解构。在具体的叙事图景中,它又对传统时间的线性特质造成了激烈的冲击,甚至经由自己的影像思维预示了现代时间的到来。对传统线性时间的破坏,在更深层面上是对民族化意识形态解构的延续。同时,在叙事空间上,早期电影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强烈批判,呼唤乡土文明的重新归来,这又是对当时异化了的都市文明的反抗,乃至直接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质疑。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艺术载体,早期电影的叙事常常被意识形态所左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么说,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共谋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各种意识的压制,反而逼迫创作者在叙事层面学会了戴着镣铐跳舞,这也间接促进了电影叙事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所以能呈现出相对辉煌热闹的局面,客观而言,正是各种意识形态在电影的叙事场域互相争夺角力的结果。

因此,在笔者看来,无论处在怎样的年代以及怎样的政治与文化语境中,电影本身的艺术特质决定了意识形态对电影的介入将是无法避免的。今时今日的中国电影场域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在电影发展的早期找到历史的原型与镜像。所以,对早期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考察,最终是为了镜照于当下,为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可能。意识形态对电影叙事的过度参与,将严重束缚电影作者的创造力,损害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相比于国家性的管制手段,“一种思想”与单向度的制作取向要更加可怕,电影的贫乏也可以想见,这一点可以在“十年动乱”十年惨白的电影实绩中得到佐证。意识形态要对电影本身的叙事规律有足够的尊重,而不是简单而粗暴地干涉。意识形态利益的实现不是通过符号的叠加与涂抹,而是在艺术的视野里去生发。

参考文献

论著部分(以著者姓氏英文顺序排列)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德]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熙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电影学研究创新团队整理:《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法]布尔迪厄:《艺术品味与文化资产》,林明泽译,台湾立绪出版社1997年版。

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陈鲤庭:《电影轨范》,中国电影制片厂1941年版。

陈立夫:《中国电影事业的新路线》,南京中国教育协会1933年版。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美]大卫.鲍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李显立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7版。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董健:《戏剧与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杜书瀛:《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年版。

方珊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有守:《二十三年份国产电影发达概况》,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5年版。

[德]哈贝马斯:《启发性批判还是拯救性批判》,邓晓芒译,刘小枫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洪深:《电影艺术词典》,天马书店1935年版。

胡菊彬、郦苏元:《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胡克、张卫、胡智锋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胡星亮:《西方电影理论史纲》,中华书局2005年版。

[英]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吴忠超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简政珍:《电影阅读美学》,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江上鸥:《银国春秋》,联友出版社1944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英]乔治.莱尔因:《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与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还原》,邵牧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三联书店2006年版。

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少白:《影史榷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李幼蒸:《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三联书店1987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