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凌晨四点半
12667500000014

第14章 一人独行走得快,与人同行走得远(2)

初中毕业,宋少鹏和宋少栋兄弟来到了兵团二中。从此,两兄弟开始了艰辛的高中学习生涯。在这里,少鹏和少栋有了一个私下的约定,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为了能够考入理想大学,他们要更努力地学习。在此过程中,无论谁遇到困难,另一个人都会倾听对方的苦恼,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方法。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比较学习法,就是通过相互比较给自己增加压力,从而彼此激励的学习方法。

如果没有彼此分享,兄弟俩的成绩是不可能提高得这么快的。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强项帮助对方,比如哥哥的物理成绩好,就在这门课程上给弟弟多些指导;而弟弟在化学方面成绩比哥哥好,就在这门课程上给哥哥提供帮助。在一起探讨,同时又有比较的学习氛围下,他们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局面。就这样,他们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

如果有人愿意倾听你的诉求,倾听你的苦闷,那将是一件幸运的事。如果他同时还能无私地与你分享,那么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拥有了这样的伙伴,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加顺利。

北大成功秘诀——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

如今的人自我表达意识很强,都喜欢滔滔不绝地表达个人看法,常常忽视了他人的感受。聪明的北大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清楚,人们更喜欢那些能耐心听自己发表意见的人,而不喜欢滔滔不绝讲个不停的人。因此,即便他们学富五车,也非常谦虚;即便对方说的尽是废话,他们也会表现出倾听的姿态,耐心听对方讲完。这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高超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下面,就一起来领教一下北大人的高超方法吧。

1.保持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如果能在沟通的过程中与人保持眼神接触,就能让对方感觉自己被重视,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正在思考他的话,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2.适当运用表情

最能调动说话者积极性的,莫过于让他感到别人对他的话题感兴趣,而要让他有这种感觉,倾听者就要对他的谈话内容回应以适当的表情。比如欣赏地点点头,适当地微笑,都可以当作正在用心倾听的表现。

3.避免干扰性的动作姿势

如果与人交谈过程中表现出心不在焉,那肯定会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倾听者要竭力避免看手表、翻文件等动作,这些动作会让对方感到你并没有全神贯注地听。

4.不要打断说话者

善于倾听的人从不打断对方的话,他们会在想说话前,先让对方说完想法,然后再发表意见。

5.不要说得太多

适当地参与说话者的话题,能够使发言者更加兴奋。但若是过多参与,则会使说话者不快。一个好的倾听者不能说得太多,切记这一点。

6.在倾听者与发言者之间自如转换角色

在沟通时,大多数情况是既要听又要说。善于倾听的人能在这两者之间自如转换,让沟通达到最佳效果。

一次,一位老教授问一位男学生:你觉得机遇和环境对你的人生有什么作用?

这位学生想了想,觉得机遇和环境对人生都特别重要,于是说:“我觉得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是机遇能给人从量变到质变的机会,就像中彩票,你一旦中了,人生就会为之蜕变。而环境嘛,这个因人而异,好的环境能引导一个人向更好的层次发展,不好的环境将成为拖后腿的因素,但同时也是这个人上进的动力。”

学生的回答很全面,不过还是没有切中要害。

教授对学生说:“其实,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环境;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也不是机遇。环境纵然可以影响人,塑造人,但是人力可以胜天;机遇确实能让人的生活和发展获得飞跃式进化,但缺乏机遇,却通过自身努力而得到进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机遇和环境对一个人而言,可以很重要,同时也可以一点都不重要。只要你足够坚定,足够努力,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不同的人生。

播洒阳光的人,也会照亮自己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北大人箴言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当我们在帮助别人,给别人的内心带去温暖的时候,也能因为这些付出而让自己感受到正能量。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与自私的人交往。试想,如果在你的班里,有一个顶尖学生,成绩无人能及,所有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他都知道,可是他就是不告诉任何人,这样的人会有同学愿意与他交往吗?这种人虽然绝顶聪明,但却没有一颗乐于播洒阳光的心,所以也就无法照亮自己。

北京大学的张鸿年教授也说过:“我已把语言的种子播撒到大地上。”张教授是一位语言方面的专家,他将语言通过教学与著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受到快乐。

1956年,年轻的张鸿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之后他继续参加东方语言文学系波斯语专业的学习,由此走向了对波斯语领域学习与研究的前沿阵地,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学有所成之后,他也不忘将所学内容进行传播。

为了播撒语言的种子,在毕业很久以后,张鸿年于1986年去了伊朗进修。直到1996年退休,张鸿年教授一直都在从事着波斯语的研究及教学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加大了对波斯语的普及与宣传工作,对该语种的一些经典著作进行了翻译,通过出版物的形式让优秀的波斯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其中,他所翻译的《波斯故事》一书就深受大家的喜爱,也让波斯语被更多的中国人所了解。《波斯故事》讲述了十几个神奇又迷人的故事,同时还收入了一些未被编入《一千零一夜》中的早期波斯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很好地展示了波斯文学的繁荣景象。除了《波斯故事》,中国的图书市场上已经出版的《波斯语汉语词典》《波斯文学史》《波斯文学故事集》等,均有着张教授的汗水。

有付出就会有所回报,播散的种子可以在丰收的季节迎来收获。张鸿年教授所播撒的这些语言的种子,同样让他收获颇丰。因为翻译著作的出版,张教授所获得的各类奖项自然不少。同时,张鸿年教授因为在波斯语方面的教研,也获得了不少嘉奖。其中,作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授,他与曾延生和叶奕良同时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这是一个由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系组织所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就是对张教授为波斯语所做出的贡献的最好肯定。

在播洒的同时,张鸿年教授同样也用播洒出去的阳光照亮了自己。这是他给予自己的最宝贵的回馈。

北大成功秘诀——付出与回报

播洒阳光照亮他人是一种付出行为,这样的付出有时候会得到回报,而有时候却不能。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不能调整心态,就会对自己的付出产生怀疑。在北大人看来,付出是不该求回报的。他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在播洒阳光照亮他人的同时,也让太阳的温暖照耀了自己。

曾经有一位名叫哈姆的西班牙糕点小贩,伴随着狂热的移民浪潮也来到美国淘金。然而,到了美国后,他发现,生意并非像他想象中的那样好做。

1904年夏天,哈姆得知美国即将举行世界博览会,他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糕点工具搬到了会展地——路易斯安那州。值得庆幸的是,他被政府允许在会场的外面出售薄饼。但游人对他的薄饼似乎没多大兴趣,而与之相邻的一位卖冰激凌的商贩倒是生意红火,不一会儿就售出了许多冰激凌。他很快就用完了自带的冰激凌碟子。

虽然心情不是很好,但哈姆天生热心肠,他看到邻居生意这么好,又用完了碟子,就把自己的薄饼卷成锥形,让他盛放冰激凌。

为了表示感谢,卖冰激凌的商贩便买下了哈姆的薄饼。这样,大量的锥形冰激凌便源源不断地送入了顾客口中。令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锥形冰激凌深受顾客的好评,还被评为了那次世界博览会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从此,这种锥形冰激凌开始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广为流行,并逐步演变成为今天的蛋卷冰激凌。

它的发明者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一次善举成为了“神来之笔”!

付出与回报永远是相辅相成的,这期间,你要做的就是调整好心态。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北大人对于付出与回报的看法吧:

·付出与回报互为因果关系,付出本身就是为了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

·舍就是付出,有舍才有得,付出也就是舍得中的舍,要先舍再求后得。

·付出分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舍,是为了成事业,为求利;另一种是无目的的舍,为求名,求得尊重、支持。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真心付出,全力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同样的回报。

·付出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伴随实际行动。只有将你的好意变为行动,才有可能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