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只管精彩,老天自有安排
12659100000018

第18章 发展必须保持合理的成长速度(1)

发展不能只求速度,还要寻求健康、稳步的发展,要在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否则盲目的发展就等于拔苗助长,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路可走。

没有合理的成长速度就会死亡

没有合理的成长速度就没有足够的利润来支撑企业的发展。我们的企业生存在信息社会里,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人们的智力得到更大的开发和更大的解放,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来服务于这个世界。由于信息网络的加速庞大,使得所有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能紧紧抓住机会窗短短开启的时间,获得规模效益,那么企业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困难。没有全球范围的巨大服务网络,没有推动和支撑这种网络的规模化的管理体系,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撑它的存在和快速发展。因此失去机会窗的原因对华为来说,主要是服务和管理,这是华为的战略转折点。

没有合理的成长速度,就没有足够的能力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吸引更多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人才的发展是马太效应,当我们企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时,我们就能更多地支撑人才加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华为;由于我们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我们就会使人才尽快地成长起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以更多的财富支撑更多的人才来加入,使我们的企业管理更加优化,我们的企业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IT产业的冬天是如何形成的?实际上是美国的新经济炒得太热而造成的。大家想想当时的情况,那时好像钢铁、汽车,都落后了,只有搞信息才能赚钱,触网即“发”,无“网”不胜。所有的上市公司,不管是卖鸡蛋的、还是卖鸭蛋的,只要有一个“.com”,几百亿、几千亿就圈进来了。我当时就认为这是极不正常的,道理很简单,也很朴素:人们不能吃信息,穿信息,住信息。粮食不要了,房子不要了,汽车不要了,然后人们就富裕起来了,怎么可能?因此,在新经济理论虚拟财富的推动下,人们非理智的追捧制造了整个世界对网络企业的大泡沫。

信息产业为什么会造成困难?因为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是有限的,而且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天只有短短的24个小时,而信息资源却是无限的。需求的有限性和供给的无限性,是信息产业致命的阻碍,只要这个矛盾存在,信息产业的冬天就迟早会到来,冬天是必然的。

大量的无形资产在组合中才能发挥作用,对我们的企业来说,只要我们的结构不散,组织不垮,前面烧掉的钱就会变成所有后来的无形财富,这些都是我们的增值财富。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好的时机,我们要享受以前的投资增值,要团结起来使这个队伍不要散掉。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很多公司现在热血沸腾,准备做第二个思科。我认为没有那个时代了,一个时代一个模式,过去的时代未必会重演。热血沸腾能做什么事?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才会有收获。

——摘自任正非2004年6月《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在任正非看来,公司的扩张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供应链系统,包括售后服务、制造体系等。供应链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所以,在任正非看来,在各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条件下,盲目扩张无异于自杀。有计划、不盲目的扩张才能够成就一代企业霸主;无节制、一味追求速度的扩张很可能是浩劫的开始。过快的发展速度,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就会处在不稳定的局面。

因为发展太快就一定会有漏洞,有后遗症,而这个问题并不是靠经营者的能力可以完全解决的。那些迅速崛起又迅速倒闭的企业往往都是因为这个致命的错误造成的。

因盲目扩张而倒闭破产的企业不胜枚举,如德隆集团。德隆是一个拥有270亿资产,超过200家企业的大集团,它参与了十几个产业的经营,横跨一、二、三产业,从农产品加工到金融、证券、飞机厂,走上了一条风险极高的扩张之路。再看亚细亚,它的破产同样是因为无度扩张。还有美国著名的安然公司,也是由于盲目扩张而破产。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调的就是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可以归结为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等同的三个词,即“做大”、“做强”和“做久”。但绝大多数的经营者只有做大做强的雄心,却没有做久的胸怀和格局。

从这个角度上看,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有长久发展的策略。对国内外的所有百年企业的发展分析表明,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超越固有的企业寿命周期,是因为它们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能够保证企业在上百年的时间中持续生存和发展。

物壮则老,大器晚成。想长久发展的企业经营者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拓展透析

2005年年初,五谷道场在品牌价值上出奇制胜。“拒绝油炸、留住健康”、“非油炸、更健康”等理念让五谷道场迅速占领了市场。

上市前3个月,五谷道场就在各城市选择高档社区、写字楼、学校、车站码头、交通要道进行大规模免费派送。五谷道场开始红遍中国,上市当月即获得600万元的销售额。半年后,五谷道场市场全国铺开,每月回款达3000万元左右,公司上下无不陶醉在这迅速的胜利之中。五谷道场不断扩大销售队伍,增加产能,加大广告投入,同时在全国30多个城市设立办事机构,半年内员工数量一度扩展到2000多人。原本仅有几十个人的北京本部,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近千人的销售团队。

但这时的五谷道场已经埋下了隐患。其财务控制过于粗放,严重透支了企业资源。“我们是中型企业在做大型企业的事情。”掌舵人王中旺也曾对媒体承认,“我们已经投资了4.7亿元,仅广告费就支出了1.7亿元。”真正形成现金流的只有3亿元,这使得五谷道场的现金流开始吃紧。2007年中期,五谷道场在全国各地超市相继出现了断货现象,最终五谷道场这个品牌逐步退出市场,中旺集团只好吞下失败的苦果。

发展企业,生存和发展同样重要,扩张和稳定需要平衡。经营者的责任就是要巧妙地把握住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保持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扩张。

在企业界长期存在着一种企业经营的悖论,认为企业的成功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规模做大做强。因此许多经营者进入了一种思想误区,觉得企业如果不能一直向前进,那就不算成功。最近几年国际国内企业的并购和投资热潮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有许多企业一并就死,一投就伤。

有人曾经将竞争比作老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停下来,就会被老虎吃掉,但是若马不停蹄地赶路,则可能会因为精疲力竭而倒下。因此,企业领导人必须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控制好企业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既要防止太慢被“老虎”吃掉,又要防止因奔跑太快而摔倒。因此经营者必须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经常审视企业前进的速度,把握好稳定与发展的度。

扭扭捏捏,只会一败涂地

自我批判不是今天才有,几千年前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都是自我批判的典范。

华为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司,尽管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也充塞着幼稚和自傲,我们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使我们尽快成熟起来。我们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也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自己的行为和工作方法,总的目标是要导向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处在IT业变化极快的时代,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稍有迟疑,就可能会失之千里。故步自封,拒绝批评,忸忸怩怩,就不只千里了。我们是为面子而走向失败、走向死亡,还是丢掉面子、丢掉错误,迎头赶上呢?要活下去,就只有超越,要超越,首先必须超越自我,而超越的必要条件,就是及时去除一切错误。去除一切错误,首先就要敢于自我批判。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人中,其中有一人是竞争对手,还有一人是敢于批评我们设备问题的客户,另一人就是敢于直言的下属、真诚批评的同事、严格要求的领导。只要真正地做到礼贤下士,没有什么改正不了的错误。

中国人一向散漫、自由、富于幻想、不安分、喜欢浅尝辄止的创新。不愿从事枯燥无味、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不愿接受流程和规章的约束,难以真正职业化地对待流程与质量。没有自我批判,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气,我们怎么能把产品做到与国际水平一样高,甚至超过同行?

同时,我们也要告诫员工,过度地自我批判,以致破坏成熟、稳定的运作秩序,也是不可取的。自我批判的不断性与阶段性要与周边的运作环境相适应。我们坚决反对形而上学、机械教条的唯心主义。在管理进步中,一定要实事求是,而不要形左实右。

——摘自任正非2000年在中研部将呆死料作为奖金、奖品发

给研发骨干大会上的讲话《为什么要自我批判》

任正非曾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对华为人最大的期望和要求是什么?”他说:“华为人要有自我批判精神。”他希望华为人“每日三省吾身”,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加以改进,不断地优化。而作为华为的中高级管理干部,更应该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他说,员工没有达到工作要求,管理者也有责任;员工犯了错误,管理者也应该受到批评。他还强调,自我批判不光是个人进行自我批判,组织也要进行自我批判。通过自我批判,各级骨干要努力塑造自己,逐步走向职业化,走向国际化。

任正非认为,自我批判要从高级干部开始。高级干部之间的自我批判和所谓的“高层内部斗争”并不是一个概念,大家的批评仅限于工作,争论、批评完,大家又握着手工作去了。任正非要求,华为中高级干部要在自我批判方面做出表率。

拓展透析

TCL总裁李东生是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TCL曾在推行国际化进程中遭遇挫折,对此,李东生在公司内部论坛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文章通过《鹰之重生》这一故事不仅分析了TCL遭受挫折的原因及存在的情况,而且还深入探讨了在当前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涅槃重生”。

更为可贵的是,在系列文章中,李东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比如:为什么以变革创新见长的TCL却开始裹足不前?为什么我们引以为豪的企业家精神和变革勇气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