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理论实用教程
12653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人类的文学活动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发展的?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对人类社会究竟有何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首诗、一篇小说,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创作过程有何奥妙?是如何构成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相比,文学作品有何特点?应该如何评价其价值的高低?对于这样一些关于文学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们,经由长期的观察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一系列的概念范畴与相关见解,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在我国,文学理论又被习惯性地称之为“文艺学”,严格地说,应为“文学学”。

一、文学理论的发展

从历史源头来看,关于文学的理论思考,是人类古老的思想形态之一,几乎是随着文学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我国,《尚书·尧典》中,即已出现了“诗言志,歌永言”的重要命题;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样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在此后的历史上,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对文学的研究,一直是最为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不仅名家辈出,著述众多,且不断形成颇具声势、以某一文学主张为主导的文学思潮,如中国魏晋时代出现的玄学文学思潮、明代七子派的文学复古思潮,西方的文艺复兴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象征主义思潮等。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要求相关,文学思潮更为活跃,如中国的“五四”新文学思潮、新时期以来的“反思文学”思潮,西方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等。这些文学思潮,都是以文学创作为基础的,都伴随着文学理论的突破与创新,都在不断拓展着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

正是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开拓与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文学研究的对象、视角、目的与方法,亦愈来愈细化;理论形态,亦愈来愈繁多,现已形成了若干更为具体的分支学科。如基于社会学视角,运用“反映论”之类的思想方法,侧重探讨文学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关系而形成的理论,被称为文学社会学;基于人类学视角,运用考据、神话原型分析等相关方法,侧重研究文学与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之间关系而形成的理论,被称为文学人类学;基于心理学视角,运用心理分析方法,侧重研究作家创作心理,读者接受心理而形成的理论,被称为文学心理学。近些年来,又日渐形成了立足于生态学视角的生态批评学,立足于传播学视角的文学传播学等。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

从性质来看,文学理论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既是科学,文学理论当然应与其他科学门类相同,即具有符合客观实际,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科学性。毋庸置疑,文学理论所探讨的许多问题,是具有这种性质的。如本教材重点讲述的不同文学形态之间的差异,文学语言与一般工具性语言之间的区别,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感悟、想象之类的才能以及相关修养,文学作品的价值构成,文学境界与文学作品的价值层次之间的关系,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某些基本方法等。这些问题是可以从科学角度予以审视考辨、分析探讨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诗人、作家自觉地遵循有关规则,提高创作水平;有助于人们更为正确地判定文学作品的价值,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时,我们又要意识到,文学理论自有其特殊性。由于文学研究面对的是一种根源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断在发展变化的生产生活,是基于诗人、作家个人的生命意识、文化视野、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创作动机的复杂的精神活动现象,因而相应的文学理论,也就很难像自然科学乃至同属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学、逻辑学、考古学那样,具有完备的科学性。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往往歧见纷纭,难成定论。比如关于何谓“文学”,代表性的看法即有“文学是人学”、“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等。这些看法,虽都有一定道理,但又均难概括文学作品的全部特征。正是面对如此状况,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曾经慨叹:“没有比文学更模糊的词了,这词用在各种场合,其语义内容极丰富又极不一致。要给出一个单一的、简短的文学的定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文学现象时,既不能胶柱鼓瑟,执于一端,又不能玄想臆测,随意而为;既要追求客观真理性,又要以发展变化的历史眼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尊重基于某一视角的见解,又要以综合性的多元视角,从整体上予以把握。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理论成果,不外两种作用:一是指导具体实践,如物理学、化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等;二是重在培育人的品性,开拓人的精神空间,启迪人的智慧,如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等。从整体上来看,文学理论是兼具上述两种功能的。

一是实践功能,即能够指导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实践,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对于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实际功能,有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如美国作家福克纳就曾明确宣称:“年轻作家要是依据一套理论去搞创作,那他就是傻瓜。”福克纳的这类看法自然亦不无道理,但尚需进一步探讨的是:福克纳指的是怎样一套理论?从中外文学发展史来看,某些脱离实际的玄思妄断,某些枯燥僵死的条条框框,某些偏执一端的理论主张,不仅有害于创作,甚至还会扼杀诗人、作家的创作活力。如西方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所主张的模仿“理式”、“歌颂神明”,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中的“理性至上”、“三一律”,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推重的“三突出”以及长期盛行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等。而那些真正切近文学实际,能够抓住创作根本特征的理论见解,当是有助于诗人、作家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创作水平的。比如在我国当代文坛上,不乏这样的作家:由于某些非文学因素,其虽已获得了颇高的声誉,但由于缺乏起码的文学语言的自觉意识,其作品的文学品性实际上是比较低下的,是不可能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这类作家,如果能够借助文学理论,清醒地意识到文学语言应有的情感性、内指性、陌生化等与科学语言、公文语言、通讯报道语言的区别,并用之于创作,其作品的文学品性必会大有提高。另有不少作家,虽创作了许多作品,却没什么影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未能从理论上认识到,一位真正优秀的作家,不是仅以作品数量为标志的,而更是以达到的文学境界为标志。

二是文化功能,即文学理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创造,是一个民族文明和智慧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中外文论史来看,许多优秀的文学理论成果正是如此,不仅有助于创作、阅读、批评等方面的文学实践活动,还可以展现思维者卓然不群的个性生命,以及所属民族的崇高智慧与人类精神的伟大,能够开拓人类的心灵空间,培育人类的文化品性。如我国古代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在提供创作指导的同时,亦具有陶冶人心、提升人性的力量。另如西方20世纪出现的“精神分析”文论、“原型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等,在启示人们认识文学作品创作规律的同时,亦开创了一个个闪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精神空间。这些精神空间,对于人类把握世界、认识人生,亦具有不可估量的启示意义。

四、文学理论的教材体系

由于逻辑起点、研究视角等方面的不同,人类的文学理论早已形成了许多不同体系,如中国古代文论体系,西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人的文论体系,现代象征主义理论体系,形式主义理论体系等。作为这一理论学科的教材,当然也应具有相应的体系性,但因已有文学理论体系的众多、现象的复杂以及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要将所有思想成果纳入一“概论”性的教材体系,是不切实际的,难免会有褊狭、牵强、削足适履之弊。更为严重的是,从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看,一本教材,如果过分追求基于某一思想方法之类的体系性,使许多见解定于一尊,会使学生囿于一端,束缚其思想活力,扼杀其创造精神。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的这本教材,尽力避却大而无当的空泛之论,亦不求面面俱到,以及内在的所谓体系,而是力图以更为开放的视野,从更具实际意义的具体的文学形态、重要理论范畴及学术研究的方法入手,依次回答四个相关方面的问题:文学作品有何特征?文学作品是怎样生成的?文学是怎样存在及缘何而存在的?关于文学的学术活动是怎样进行的?据此而分为四编:一是文学形态,二是文学生成,三是文学存在,四是文学学术。第一编主要研究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基本文学形态的特征与创作规则;第二编主要研究与文学生成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文学语言、文学才能、文学境界与文学思潮;第三编主要研究与文学存在相关的四个关键问题:文学生态、文学价值、文学接受与文学界定;第四编主要研究文学学术活动的两个类别:一是文学评论文章的具体写作原则与方法,二是如何从事其他方面的文学研究。这样的内容设计与安排,也许不怎么体系,但对于教学来说,或许更为实用,或许能更为有效地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使之有更多亦更为切实的收益。

五、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怎样学好文学理论?概而言之,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联系实际,重在理解。文学理论,是伴随着人类的实际文学活动产生并发展的,因此,在学习文学理论过程中,不要死记硬背某些空泛的教条,以及相关的术语定义,而是要紧密联系作家的创作实践、作品个案、文学思潮等具体文学现象,以及自己的写作尝试与切身的阅读经验,予以细心体悟与理解。

第二,独立思考,力避盲从。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不论作家的创作意旨、艺术技巧,还是作品的内容构成、文体形式,都在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人类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一直是在不断提高的,即使同一问题,亦可以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在文学理论中,有许多问题很难得出一成不变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迷信权威、盲从定论,更不能以书本为准,而是要时刻以怀疑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有史以来,人类关于文学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只有广泛阅读已有成果,才能对相关问题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人类的文学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哲学、美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历史、经济等密切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外文论史上,许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论思想,是出之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这样的哲学家或心理学家的。因此,要学好文学理论,绝不能局限于文学理论本身,还要旁涉它迁,博览群书。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理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