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12621500000061

第61章 粮食安全的主销区对策及其他相关建议

粮食安全的关键点是主销区的粮食安全。主销区的粮食安全事关整个国家安全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福建省作为主销区之一,在这种地位上具有代表性。而且,福建省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战略上的敏感性使得该省的潜在粮食供给问题更为突出。

所有的主销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环境中,农民更多地转移到比较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甚至非农的就业领域。而且,在市场流通比较通畅的现在,更多的农民不会为自己的口粮担心,只需全身心地投入于能赚钱的行业就可以保证衣食无忧。所以农户自有粮食储备比重越来越小,市场依赖度越来越高。在主销区让农民更多地种粮食的考虑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必要的是保证在正常年景,能够通过外调粮食补充销区内粮食的需要;在非正常年景,能够保证粮食储备能够支撑一个产季的时间,同时保证现有的耕地、种子、农资储备能够及时地应对突发事态,迅速地以足够的规模投入高效的生产。

笔者认为,对像福建这样的主销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从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和运输能力三个方面着手。

(一)以保护耕地、建设农田水利、加强科研来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不是当前的粮食产出、供给能力,而是在应急情况下具备的一定规模的粮食生产能力。即便当前的粮食自给率水平很低,即便多数沿海地区已从粮食种植转向高收益的经济作物种植,只要能够保有足够数量的能够随时转化为粮田、并且具有较高产出能力的耕地,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高产高优粮食生产的技术储备,应急情况下的粮食生产问题就能够保证。所以,我们建议:

1.以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为思路坚决地保护耕地

福建的情况表明,耕地保护不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种田的收益低。粮食安全问题往往会误导我们把政策思路着眼于生产粮食上面。对于大面积的粮食生产区(如东北、华北地区),这样的导向也许是正确的(因为户均耕地面积大,种粮食反而更合算),但对于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些地区甚至只有0.3亩左右)的大多数沿海地区,从鼓励粮食种植的思路来保护耕地,必然收不到应有的政策效果,而且农户和地方政府都缺乏足够的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如种经济作物并辅之以相应的加工企业(或者产销协作),种田的收益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也会上去,而农民的收入提高、相应的加工企业增加了税源,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也必然提高,而不会盯着土地以地生财。

2.动员各级政府和民众的力量,坚决地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如果局限于农民自身的生产,受益者确实是农民本身。但是从农业的基础性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受益者是全社会。这是一个准公共性的投资。所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资是必需的,而由于农民自身受益性的特点,可以动员直接受益者用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具体的组织形式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但是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资与农民参与的结合是毋庸置疑的。而现在,各地农田水利设施的老化、农村本身无力维修的状况在很多地区相当普遍,这影响的不仅仅是耕地产出能力,还有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保护耕地的态度。

3.坚定不移地支持粮食生产相关的科研工作,培育技术推广队伍

粮食生产相关的科学研究主要是水稻、小麦相关的高产优质技术研究,即便不推广,以研究做储备,对粮食安全也是意义深远的。技术推广现在问题很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缺乏推广经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尤其是乡镇一级)当作一般的行政人员使用,专业职能多有荒废。在平时推广经费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从储备的角度看,不能浪费了这么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定期加以培训,尽管平时推广的工作不多,但是完全可以作为关键时刻技术推广的人才准备。

4.加强销区省的主产县生产能力建设

因为有交通上和行政管理上的便利,加强销区省主产县生产能力的建设比扶持其他地区主产县的能力建设对于解决粮食安全效果更好。一方面可以节约部分运输成本,减轻运输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加迅速地应急,减少因为区域协调、交通不便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延误。当前以省为单位的主产区划分欠妥当,应该变为以县为单位的主产区划分模式。对所有的主产县,国家的政策倾斜应该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就是对销区主产县的倾斜)。

(二)在储备问题上,借力市场储备、重点转向销区、保证风险基金

1.用市场的动态储备补充政府储备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的运作就是一个鲜活有效的例证。用市场储备,可保证粮食常有常新,对粮食销售商优惠与监管并重,使其在享受批发市场的便利时也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省却了政府储备的极大负担和折旧的成本。当然,这必须是批发市场由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同时能够以一定的政府储备作为基础,这是两个大前提。

2.将国家粮食储备的重点移向销区

粮食储备的目的是为了应急,而出现粮食紧张的状况以销区居多。在粮源充裕的情况下这种问题感觉不出来,一旦粮食紧张,产区控制粮食调出,销区调不到粮食(即使调得到也会因为运能急剧紧张而大受制约)。这样无形中会加剧粮食供应的紧张程度和交易成本。而在平时把粮食的国家储备更多地往销区转移,可能会更好地平抑丰缺。当然,产区的储备也是必需的,这只是一个权重的问题。相应地,在粮食系统采购粮食时,国家的购销优惠政策应对产区销区一视同仁,以利销区储备。

3.保证储备风险基金

这里包括粮食的储备和农资的冬储。对于农资,可以政府储备也可以对企业进行招标存储,存储意味着风险,产生风险损失而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补偿,势必影响可持续的存储能力。农药的储备在这个问题上尤为明显。对于粮食储备,尤溪县的粮食挂账争议最值得思考。没有风险基金的保证,全靠政府财政支撑难免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状态。

(三)运输能力

对于整个粮食安全,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铁路、港口的建设)。要想建立统一的全国大市场,交通的先导性价值已无需多言。所以,在所有的主销区,必须根据当地特点妥当安排涉及粮食运输的铁路、港口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对福建省来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国家有必要从战略上考虑下大力气加强福建省铁路系统建设,促进其运输能力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交通瓶颈对其粮食安全及相关战略问题的制约。

(四)其他建议

1.慎重考虑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资限价问题

这是两个饱受非议、最值得争论的问题。本文的调研资料尚无法一般性地得出粮食最低收购价利弊的结论,但是至少可以明确地说用一个指挥性的价格作为杠杆,肯定存在问题。这样的政策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达到保护粮农利益的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用什么样的价格机制合适,需要进行全面权衡和深入的研究。

农资限价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补贴的资金要给谁。当前对农资进行限价,同时也给了农资生产企业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补贴。但是这样并不能有效地遏制农资价格上涨的内在张力,而且这种扶持无形中削弱了农资生产企业的竞争力(三明化工就是一例)。放开了农资价格,让市场自行调节,有个问题是风险直接转嫁到农户身上。相应地,如果把这项补贴转给农民,该怎么给才不会扭曲市场信号和政策信号,这也是有待仔细考虑的新问题。

在考虑这些政策制定时,有两个信息不能忽视:第一是粮食价格持续几年下降可能是销区(以福建为代表)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的原因;第二,部分农资(以化肥、燃料为主)价格的上涨并没有直接导致粮食种植的减少。

2.不妨对福建省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倾斜

对于调研地福建省,当地认为现在福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介于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之间,在粮食生产补贴相关问题上,继续用对发达地区省份的政策对待福建省,该省财政压力过大。希望政策上能有所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