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12621500000042

第42章 主要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本子课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2010年和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394亿吨和6.167亿吨;第二,为满足上述需求,在考虑适当进口的情况下,2010年和2020年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规模分别为5.124亿吨和5.550亿吨;对主产区而言,2010年和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规模分别为3.843亿吨和4.163亿吨;第三,实现2010年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124亿吨目标规模的一个可行方案是: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5亿亩,粮食成灾面积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每公顷化肥投入和其他物质投入需要比2004年增长9.74%;实现2010年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843亿吨的目标规模所需各种要素投入一个可能的方案是:播种面积达到11.3亿亩,成灾面积为7629.54千公顷(2004年水平),每公顷化肥投入和每公顷其他物质投入比基期2004年增加7.01%。第四,实现中国202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55亿吨目标规模所需要素投入的可能方案是:粮食播种面积为16亿亩,粮食成灾面积保持2004年水平、或降低10%、或降低20%,相应的每公顷化肥投入和其他物质投入比基期2004年增加的幅度分别为16.17%、14.32%、12.47%,粮食播种面积在2020年要保持在16亿亩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一条警戒线;实现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163亿吨目标规模的可能方案是粮食播种面积为11.6亿亩所对应的三个方案:对应于不同的粮食成灾面积,每公顷化肥费用和每公顷其他物质费用的增加幅度在10.54%——13.46%之间。

分别是利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拟合的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值(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图。从这两个图中我们可看出,二次指数平滑法所得的预测值较好地拟合了实际值。因此,我们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2010年和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列于附中。

以2004年为基期,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如果2010年达到1142.82元,相当于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4.46%,如果2020年达到1592.35元,相当于平均每年增长率为3.81%。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如果2010年达到2756元,相当于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34%,如果2020年达到4176.45元,相当于平均每年增长率为5.02%。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农民和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2%和7.5%。而黄季焜和斯·罗泽尔(2000)在预测城乡人均实际收入时,假定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的高位水平分别为4.5%和4%。如果假设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在未来五年内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在2010年到2020年之间适当放缓,则可以认为我们上面所给出的预测值是合理的。农业部(2006)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提出了农民年收入增长5%的目标,考虑到中央政府最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个目标应该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将附中2010年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按自2004年起,每年增长5%的速度予以调整,结果为1172.58元。

二、未来各阶段粮食及肉类价格的确定

影响粮食和肉类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任何对其供给和需求产生冲击的外生因素都会引起价格的变动。一般说来,要想预测中长期的价格变动,必需使用局部均衡乃至一般均衡模型才有可能。由于我们仅仅是对城乡居民人均口粮需求进行单方程预测,价格作为外生变量,没有必要采用极为复杂的模型去进行预测,因此本研究中我们主要根据价格过去的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各阶段的价格水平。对于城镇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的预测,我们采用带常数项的AR(2)模型进行预测,对于城乡肉类消费者价格指数,采用带时间趋势项的AR(2)模型进行预测。之所以采用ARMA是因为经过诸如平稳性在内的检验,发现这些时间序列数据符合ARMA建模的条件;至于具体的每个模型的阶数,则是根据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并结合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确定。使用AR模型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发现这种模型能够给出一个最为平滑的价格预测曲线,它能够较好体现过去价格变化的总体特征。预测城镇居民粮食消费价格指数时使用的历史数据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1978-2004年城镇居民粮食消费价格指数,预测城镇和农村肉类消费价格指数时使用的历史数据为以1984年为基期的1984-2004年城镇和农村肉类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居民粮食、肉类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模型估计结果以及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列于附至附及。

一、各阶段中国人口总量的确定

基于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中国人口数据,我们分别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模型和时间趋势模型进行模拟,得出的模拟曲线如。其中曲线1、2、3、4分别代表实际人口值曲线、线性一阶滞后法预测值曲线、线性时间趋势法预测值曲线和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值曲线。

二次指数平滑法较好地拟合了1949-2003年间中国人口的变动情况,并且能反映中国未来人口增长变缓的趋势,所以我们采用该方法所获得的预测结果:中国人口总量2010年为13.52亿人,2020年为14.38亿人。

为了验证我们的预测是否合理,我们看一下另外两个重要的预测结果。第一个是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06)所作出的中国未来人口总量的预测(附)。

对比附我们可以看出,本研究上述关于2010年的预测值略低于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预测值的中方案2,居于中方案1和中方案2之间,本研究2020年的预测值略高于五普办公室预测的中方案2,居于中方案2与高方案之间。

经过权衡确定2010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的预测值分别为13.78亿和14.4亿。这个值介于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2006)所作出的未来人口总量预测值的高方案和中方案2之间。

二、未来各阶段中国城乡人口比例的确定

在其他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研究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4)提出了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应力争达到47%以上,到2020年,达到55%以上的目标。曹桂英、任强(2005)的研究预测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43.9%,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50.1%。在包括本研究预测在内的上述各项研究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预测值居于中间水平,因此我们采用其预测结果,确定2010、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47%、55%。根据这个比例,我们可以预测出2010、2020年的中国城乡人口总量(附)。

参考文献

1.肖国安,未来十年中国粮食供求预测,《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2.程国强、陈良彪,中国粮食需求的长期趋势,《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3期。

3.曹桂英、任强,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4期。

4.钟甫宁,关于肉类生产统计数字中的水分及其原因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10期。

5.卢锋,我国肉、蛋、水产品产量统计约有四成水分,《中国经贸导刊》,1998年第17期。

6.朱希刚主编,《跨世纪的探索:中国粮食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黄季焜、[美]斯·罗泽尔,《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8.李建民、原新、王金营,《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1期。

10.韩高举,“十一五”期间我国奶产品供需预测,《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3期。

11.刘媛媛,专家预测:我国奶类产量2020年将列世界第三,《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年第15期。

12.张忠义,中国奶业“十一五”规划绘就蓝图,《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年第21期。

13.LIMING WANG&JOHN DAVIS,Chinas Grain Economy,Ashgate,Aldershot,2000.

14.隆国强,《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15.樊胜根、莫塞迪塔·索姆比拉,中国未来粮食供求预测的差别,《中国农村观察》,1997.

16.梅方权,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1期。

17.陈锡康、潘晓明,不但不会构成威胁,还会做出更大贡献21世纪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分析与预测,《科学决策》,1997年第1期。

18.黄季焜、Scott Rozelle,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4期。

19.高启杰,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情况分析与预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20.袁国学、王济民、韩青,中国畜产品生产统计数据被高估了吗?—来自中国六省的畜产品消费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

21.卢锋,我国若干农产品产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0期。

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2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5.农业部,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信息网。

26.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7.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28.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粮食安全问题》,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9.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2006.

30.石油替代的趋势动向,《广东化工》,2005年第10期。

31.田建军,原料、技术、成本三大压力制约乙醇汽油市场,《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年第10期。

32.王成军、黄少杰,国外燃料乙醇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10期。

33.程国强、周应华、王济民、史照林,中国饲料供给与需求的估计,《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5期。

34.聂振邦主编,《2005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5.陈永福,《中国食物供求与预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