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粗心大意,妈妈怎么办?培养孩子细心能力的66个细节
12617000000063

第63章 怎样解决呢?——解决孩子数学粗心问题的几大要素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粗心大意”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很多孩子都会犯的一个大毛病。然而,有的孩子却常常把错误归咎于“粗心大意”,每当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就会这样说:“唉!我本来会做的,就是因为太粗心了。”

一句“就是因为太粗心了”似乎成了孩子为错误开脱的借口。不过,粗心的问题绝不是轻描淡写就能解决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解决孩子数学粗心问题的几大要素吧。

运动知觉能力

运动知觉直接影响孩子对方向、空间、时间、距离、重量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对学习数学至关重要。如果孩子的运动知觉能力发展不足,就会造成手眼协调不好、计算容易出现差错等情况。比如,平衡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做竖式计算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对位不齐的情况。

孩子的运动知觉能力发展不足,除了是由局部脑生理发育、分化不良或损伤造成的之外,还是由配合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经历的充分的感知觉活动和协调运动能力锻炼不足造成的。比如,如果孩子在室内外运动过少、爬行过少、亲子交流过少,都会造成运动知觉能力发展不足。

对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运动的条件和练习的机会,有目的地训练他的各种运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水平等,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出调整。比如,对于幼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多让他进行一些攀爬能力的训练,从而使他的眼、手、脚更加协调;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多让他进行一些精细动作的训练,如穿珠子等。

视知觉能力

老师向贝贝的妈妈反映,有时候,老师会把数学题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抄写在作业本上并在课堂上做完,而贝贝总是做不完,还会出现很多低级错误。

后来,老师发现,贝贝在抄写环节浪费了很长时间,比如,有的同学能连续看好几个字或整个算式,然后抄写在本子上,而贝贝几乎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所以,占用的时间就会比其他同学长。贝贝不仅抄写得慢,而且很容易出错,不是把抄成,就是把“1”抄成“7”。

贝贝之所以书写缓慢,只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之所以会抄错符号或数字,是因为他的视知觉能力发展不足。数学涉及符号、数字、字母、图形,孩子只有具备很强的视知觉能力,才能去注意、辨别、记忆和理解。

视知觉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视觉集中

如果孩子的视觉集中度较差,在阅读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漏字、加字或跳行的情况,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就会把数字跳过去或看错,也可能会漏题。

对此,我们要对孩子进行视觉集中训练。比如,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站在一米开外的地方,盯着杯子看一分钟,尽量少眨眼;让孩子在一篇文章中尽快寻找“的”、“了”等常见字,等等。

视觉分辨

如果孩子的视觉分辨能力较差,就会把数字、符号、字母、图形等混淆,尤其是那些相近或相似的数字、符号、字母、图形,这将会直接影响审题和计算的准确性。

平日里,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孩子的视觉分辨能力。比如,把红豆、绿豆、黑豆混在一起,让孩子在限定时间内挑出来;让孩子在一组数字或汉字中找出不同的数字或汉字,如333353335333533355553555、用用用甩用用用甩用用甩用用用甩用用用甩。

视动协调

视动协调能力,是指视觉与手部精细动作相配合的能力,是孩子把通过眼睛辨认的信息登记在大脑中,然后再通过手把大脑中的信息操作出来的过程。如果孩子的视动协调能力较差,就会像事例中的贝贝那样,出现书写缓慢、抄错符号或数字的情况。

对于视动协调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视动操是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如果孩子每天都能坚持做5分钟视动操,他的视动协调能力就会慢慢提高。

视动操的训练步骤:

第一步,我们与孩子面对面坐下,相距25厘米左右。

第二步,我们拿一个物体,如铅笔等,在距离孩子15厘米的地方移动,让孩子的眼睛跟着物体移动,但是头不能跟着动。

第三步,移动的方向依次是:左右平移,即先从左向右平稳移动,再从右向左平稳移动;上下平移,即先从上向下平稳移动,再从下向上平稳移动;顺时针平稳画圈;逆时针平稳画圈。

第四步,移动的速度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由慢到快。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数学成绩。前面讲到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薄弱,总会受到容易计算部分、熟悉部分的影响,以至于忽略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计算。这说明,孩子受到了学习迁移、思维定式的影响。

对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在熟练掌握了旧知识的基础上,再转入新知识的学习;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和不同的目的、要求、条件、方式方法等,以促进学习的积极迁移。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打破思维定式,比如,经常让他感受事物的可变性,把红色的颜料和蓝色的颜料按1: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让他观察颜色的变化;自编或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思维陷阱”题目与他一起解答,比如:一个人花了200元买了一块手表,以220元卖出,然后又花了240元买了一块手表,又以260元卖出,请问他一共赚了多少钱?类似这样的问题,孩子见得多了,就不会陷入“思维陷阱”之中,而是会让思维变得灵活、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