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行在当下:看人生百态 养一片佛心
12616000000058

第58章 勤奋是生命的发动机

静听佛音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沿路托钵,来到一个村庄。

农夫们刚刚结束一天田里的劳作,正准备吃午饭。看到佛陀走来,农夫们便开口说道:“佛陀,非常欢迎你的光临,因为你是解脱烦恼的圣者。不过,你为什么要带领这么多不劳动的弟子走来走去,以乞食为生呢?你看我们,有正当的职业,每天努力耕田、播种、除草,吃着用自己亲手劳动得来的饭食才心安理得呀。”

佛陀听了,点头微笑道:“不错,你们说得有道理,一个人要有正当的职业,勤劳耕耘,才有收获。我们和你们一样,也在耕田、播种、除草,都是正当地在吃自己辛劳而得的饭食呢!”

农夫不解地问:“你们耕的什么田,播的什么种,除的什么草?我们怎么没有看到啊?”

佛陀从容地解释道:“善男子!我们时时刻刻赶着忍辱的牛,持着精进的锄,斩除烦恼的草,为众生播种智慧与福德的种子,结成累累的圣果。你们有休息的时候,我们却日日夜夜守护灌溉,不得休息。这种勤奋,非你们所能想象。”

听了佛陀的话,农夫们都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佛陀和他的弟子。

可见,勤奋是我们为理想的目标设定下的定律,我们只有坚守这样的定律,才能最终抵达成功的目标。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从小,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计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计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是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饱学之人。

生活中,我们都懂得勤奋的道理,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惰性又在违背这些道理。看来学会勤奋并不简单,它是在跟我们的享受决斗,就好像是黎明的手,在天刚刚有些微亮的时候,把我们从暖热的被窝里赶出来一样,勤奋是用恒心书写出来的纯金的字。

有一个老人以低价买下一块长满野草无人问津的荒地。老人每天早上六点就开始工作:除草、松土、下种、浇水、施肥、捕虫,每天都忙到太阳下山后才收工回家,真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老人辛辛苦苦地工作半年后,这片原是无人要的荒地已经长满了鲜艳夺目的花树了。

这片艳丽的花园吸引了无数的人们,人家都赞不绝口。有一个人忍不住上前对老人说:“老伯,你的花园真美,我非常羡慕,看来上帝真的很照顾你啊!”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也许上帝真的很照顾我,但是你知道我每天早上六点就开始努力地工作直到傍晚才收工吗?”

很多时候,我们看见别人上台领奖时,不要只是羡慕,应该体悟到别人在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成功都是由许多辛酸和汗水所结成的果实。成功并不是一时的,它关键是靠平时的准备与辛勤开垦。看看古人的故事:

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瑟瑟发抖,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所以,要想成功,就要让勤奋贯穿于我们行动的始终。除了表现在行动上,我们的思维也要调动起来,勤奋如果没有思想参与,勤奋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要让大脑与行动都变得勤奋,勤奋才更有效果!

禅心慧语

勤奋是可调动的活性元素,它能激活我们智慧的细胞,“勤奋”能使你浑身的所有细胞都运动起来,参与到你所要奋斗的目标中去。我们应像辛勤的蜜蜂,时常忙碌于花丛中,这样才能不断酿造着营养丰富的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