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是孩子的心理辅导师
12608200000011

第11章 缓解紧张情绪有妙方

根据2000年社会各界调查得出的结论,21世纪人才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创造能力。具有立足于自己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

——学习能力。肯于学习,善于学习,能及时地高质量吸取别人的成果。不会学习的人将成为社会的落伍者。

——合作能力。善于与人共事,具有团队精神。个人的能力将在与其他相关人员能力的组合中获得实现。

——竞争能力。遵守公平竞争原则。新的竞争力体现在合作中,所以是合作能力本身的一种内涵。

——耐挫能力。社会竞争激烈,充满了困难与挫折,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面对挫折,坚韧、不怕困难。

——消费能力。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为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生活的能力,也必须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一个只能创造不能消费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创造能力体现个人的工具价值,而消费能力则体现个人的主体价值,21世纪人才应是工具价值和主体价值的和谐统一。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指为实现亲子心理保健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的各个方面及深度、广度应依照孩子年龄特点和现实家庭要求而定。本章所讲内容适合中小学各类学生的家长。

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人的心理保健中情绪适度很重要。情绪和情感是人类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情绪是反映客观事物和主体需要关系的暂时心理状态。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情感伴随需要和认识而产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属于高级的情感。我们要使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并引导孩子的情绪向高级的情感发展。

情绪是健康的体温表,良好情绪有助于抗病。最影响健康的8种情绪如下。

——有利于健康的四种:坠入爱河,开怀大笑,痛哭流涕,感激涕零。

——损害健康的四种:大吵一顿,承受压力,忍气吞声,闷闷不乐。

人类感觉中的痛痒和情绪中的焦虑、恐惧都是报警器,是对可能存在的险情的提醒,从而令个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损失。如果过于敏感可能误报,徒增痛苦或烦恼;但这种报警机制一旦失效,后果将不堪设想。

近年来家庭教育似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对孩子的纪律约束荡然无存。有的家长以儿童应该快乐为原则来说话,他喜欢什么,服从与否,父母绝对不得干涉。而使用这个新原则,从来就没有促使孩子成功的实例。对不可能的事情强而为之,则孩子的情感之漫无节制和行为之激烈无理必不可免。快乐和幸福还是有所不同的,心理学者肖峰说:“快乐是在别人田里捡拾麦穗,幸福是在自己的沃野上挥舞镰刀。快乐是短暂的雷,一闪即逝;幸福是不息的风,布满四季。”

孩子常常会遇到紧张、冲突及困惑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往往无法顺利、正确地找到自行调节的方法。这个年龄阶段生理的发展使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兴奋性增强,加上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因而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过度反应,即产生冲动性。有的孩子由于敏感性的提高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认识能力的提高,此时孩子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或一句话而心灵上受到伤害。有的孩子的情感易受刺激且敏感性强而导致情感的紧张性,中学学习比小学压力大得多,这使他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也会产生不安和自卑等情绪。国外医学界据说有一种这样的说法:爱生气的年轻人一般不会成为爱生气的老年人,倒不是他们会“改邪归正”,而是没有了这种机会——爱生气的人要比一般人得心脏病的概率高出好几倍,寿命就到不了老年。所以从健康角度说,生活中也不能老生气。

家长不仅需要让孩子具备上学的学术技能,同时也需要让他们在情绪上做好准备。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呢?

亲子活动:

——凡遇此情况,家长应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善于利用感情去打动孩子的心。多关心体贴孩子,使他感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安慰。有的孩子爱为小事生气,是缺乏大事,抓紧时间干些有意义、有兴趣的大事,就没时间生气了。

——家庭应创造欢乐的气氛。夫妻之间的紧张关系或感情的疏远,必然影响孩子的心理。当孩子出现紧张情绪时,家长勿以严厉的态度讲道理,最好以有趣的玩笑或讲幽默的故事,缓和孩子的紧张情绪。从根本上说,必须纠正家庭错位的结构,融洽夫妻关系,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一个休息日本可以给予孩子玩的时间,但如果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课余时间学琴、学画、学外语等大量地占据孩子的休息时间,常常使孩子感到压力大,精神紧张。为此,家长应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独自发展自己的爱好,家长不要过多地干预。

——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一个孩子内心潜在的愤怒,应设法化解,否则会造成他的压力。家长应耐心地鼓励孩子说出生气的原因,并使他感到你在关心他,爱护他。

——参加体育锻炼,接受音乐熏陶。家长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音乐活动,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不仅消除了紧张的焦躁情绪,还锻炼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保持镇静的能力,对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有一定的帮助。

——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清洁干净、有条不紊的安静房间,对孩子学习活动十分有益。但要注意避免孩子在睡前看恐怖电视节目及听使人紧张的故事,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产生紧张的情绪。

——身先士卒。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家长只有清晰了解自己在情绪控制上的优势和劣势,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要注意的是,孩子具有消极情绪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它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不可压抑的情绪。科学认为,情绪都有其功能。紧张、恐惧、悲哀、愤怒都有其作用,但却被冠以不好的名声,实际上它们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家长启发孩子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往往就能找到更好的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享乐主义以快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冲动追求当成了行为规范。庸俗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一切为了快乐,快乐最重要”。希望家长不要上当。

曾经有一个人见水就发晕,每天他只能在专用的脸盆里放少量水擦身,从来不洗澡。后来,他在一位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回忆童年时在白洋淀与一个他喜欢的女孩子一起游泳,不小心踩到青苔上,落入漩涡,幸亏女孩子帮助他,在水中挣扎了很久,才得救。他把这看成是毕生的奇耻大辱,深埋心底。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丢尽脸面,又和险些丧命的恐惧交织成为“情绪体验创伤”,造成了畏水病态心理。由于他在心理咨询时终于说出了这段经历,在心理学家治疗后,消除了不正常惧怕心理,不再怕水了,日后他竟然成为一名游泳健将。

北京三年级小学生刘静,患了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症,医生检查后决定为她做截肢手术。但小刘静坚决不同意,她对医生说:“大夫,我还小,只要不截肢,您怎么治疗我都咬牙和您配合。”最后,医生下决心采用保守疗法来医治此病,这就需要按摩,按摩非常痛,也就是说,一个10岁的女孩儿要承受极大的痛苦。最终,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小刘静挺住了。每次按摩治疗完毕,刘静都疼得大汗淋漓。她硬是用自己的意志和希望保住了肢体的动力,使自己的病奇迹般地得到了控制。经过医生一年细心的治疗,她的病好转了,最终治愈。后来经过刘静进一步的努力,她的体育成绩达标了。刘静的心灵充满阳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刘静身体获得康复的支柱。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为自己制定一些可能达到的目标。

——友善交往,乐与人处:能用尊重、信任、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

——接受现实,把握现实:及时修正自己的愿望而不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心境良好,反应适度: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如果输不起,赢不起,则是心理健康水平低的表现。

——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在生活中享受乐趣。

——行为协调,人格和谐:行为自觉、果断,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的行为特征。

青少年儿童有心理问题不等于患精神病。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经常左顾右盼,鼓足勇气才走进咨询室,在心理咨询师的亲切引导下才肯吐露愁苦,或者是绕个大圈子才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因为在许多人的眼里,来咨询的人可能不正常,或是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有问题。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表露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因此,许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意或不敢去咨询。

不管其最初的起因如何,心理障碍都表现为一个人现时的行为、心理或生理功能缺损。如果行为偏离或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没有造成个体的功能受损,它们就不能被诊断为心理障碍。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此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就可以使自己健康发展;否则,就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通常人们认为情绪低落会影响健康,会降低工作效率。然而2009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发现,这也并非一无是处。情绪低落的人不容易上当受骗,对他人的判断更为客观,记忆更加客观准确。在面对困境时,适度的消极情绪反而可以提高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实,心理问题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一个人求助于心理咨询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相反,这表明这个人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否认问题。有人对苏格拉底、莫扎特、牛顿、贝多芬、歌德、拿破仑、海涅、尼采等35位世界性一流优秀人物做了分析研究,只有3人接近正常。即使有心理疾病,也可以取得成就。心理疾病并不可怕,何况行为失常还不等于心理疾病。相当多的人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其实,重性精神病和一般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区别是很大的。如果孩子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家长不必忙着去控制,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如何适当地表达这种情绪。

温馨提示:生活中不良情绪的表现有两种;一是不及或过度的情绪反应,无动于衷或过于强烈,不到或超过正常的限度;二是持久的消极情绪状态,总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家长应帮助孩子心理保健,迎接挑战,学会自我心理调控。帮助孩子在实践中努力克服内外困难,养成良好情感、稳定个性,坚强意志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