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12602900000049

第49章 呼保义及时雨宋江

宋江是梁山最后一任首领。

他任期最长。在他任内,梁山事业更壮大。但却是“招安”了。

元人杂剧平话对宋江多加包装,别出一裁,就是绰号也有两个:一个叫“呼保义”,那是刻上天降石碣的,是宋江上梁山后叫出来的,堪算是正宗;另一个叫“及时雨”,那是天下哥儿们叫出来的,从知名度和大众氛围使用价值,它要比“呼保义”来得响亮。大概因为“呼保义”出自《宣和遗事》的原始记录,后人说书写书不易抹去,就沿袭下来了。

对于“呼保义”,说起来实在有点费解。

有人据元末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并序》:“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说他是蕴含仁义,所谓“保守江湖义气”。

也有人认为“保义”源自宋代小武官“保义郎”,如余嘉锡教授说,“宋江以此为号,盖合其武勇可为使臣云尔,呼者自呼之简词,殆亦当时俗语,曰呼保义者,明其非真保义也”。

还有认为宋江并无称王图霸意,如王利器教授说,宋江造反招安的目的是为了捞上个芝麻官保义郎。

且不说他。宋江等聚事梁山,确与通常草莽英雄自立王朝,分庭抗礼有不同处:一他们从不称王封官,只是呼头领,头领者,即今日“领导人”是也;从未立官爵。二他们只是“替天行道”,“天”者,皇帝也,“替天”,也只是代皇帝扫清奸邪而已;三是攻城陷地,也是得而不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它们是不抢宋天子的土地的。

因此,呼保义,通常只用在正式礼仪上,如忠义堂前那面“山东呼保义”的旗帜;它的书卷气太重,基层多不相识。

而风行于市俗社会的,还是意明言清的“及时雨”。说到“及时雨”,它虽没有写进石碣,但在民间不胫而走千里。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五谷丰登,就得仰仗风调雨顺,雨露滋润禾苗壮。山东苦干旱,更需要及时雨。“及时雨”,见唐刘肃《大唐新语》记员半千对唐高宗李治问兵书事,在谈及天阵时说,“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则天利,此天阵也”。“时雨”即“及时雨”意。

《宣和遗事》中宋江绰号为呼保义,却不见有“及时雨”。但元人杂剧在称“呼保义”(见《争报恩五虎下山》)、“顺天呼保义”(《同乐院燕青博鱼》)的同时,已出现称“及时雨”的,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有“某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及时雨是也”;《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有刘唐说,“俺一同到牢中救了李孔目,同上梁山见及时雨去来”。

无论是“及时雨”或“呼保义”,都没有僭越意识,也不见蕴含草头王色彩。

宋江是《水浒》和《水浒》蓝图《宣和遗事》的梁山主角,但宋江字公明,排行第三,称黑宋江,孝义黑三郎,乃是元人杂剧创作。这在梁山好汉群也是罕有的。

取宋江字公明,有称“公明”两字出自宋太宗所定戒石所刻“公生明,廉生威”。按,公明,明初于地方官衙戒石上亦刻有此字。“明高皇则命立于甬道,面镌‘公生明’三字,以为守令警戒”(《坚瓠三集·戒石铭》)。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

约在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宋江等已起事于河北,被称为“河北剧贼”。当时宋王朝曾下诏招安,未成。宋江继续战斗,经常出没在青州(今属山东)、济州(今山东济宁)、濮州(今河南濮阳)、郓州(今山东郓城)等地区,因此又被呼为“京东贼”。次年冬,方腊在浙西起事,也就在此同时,“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东都事略》)。侯蒙提出要招降宋江。宋江等这时正在郓州活动,传说宋江在梁山水泊驻扎,可能也是这个时期。皇帝任命侯蒙出任东平知府。但侯蒙未及赴任即病死。不久宋江军南下,“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震,吏多避匿”(张守《毗陵集》)。但在途经沂州(今山东临沂)时,知州蒋圆率兵扼守要路,不容通过,只好向他假道,蒋圆假装答应,在侦知宋江等粮食将尽时,突然袭击,由此宋江军遭到严重损失,北走沂蒙山地。宣和三年初,宋江军又再次寻路南下,到达淮阳军,后又进抵淮南路楚州(今江苏淮阴西南)地区,因此又被呼为“淮南盗”。旋又转向东北,在途经沭阳时,遭到县尉王师心部邀击,受到损失。这年二月,宋江等众到达海州(今江苏灌云),遇到知州张叔夜所设伏兵的攻击,损失很大,宋江率余部投降;后又起事。宣和四年夏,折可存在镇压响应方腊起事的吕师囊等之后,班师而归,回到开封,“奉御笔,捕草寇宋江”(《折可存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