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12602900000043

第43章 短命二郎阮小五

《宣和遗事》的阮小五,又名阮通,他的绰号是“立地太岁”。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同。《水浒》定本后,阮小五才和哥哥阮小二(阮进)的绰号“短命二郎”作了置换。换的原因,诸说不一,通常的一种说法是,他在阮氏三雄中排行第二,称之为“短命二郎”也切合行第。

但《水浒》吴用到石碣村寻三阮兄弟,他称阮小二为“二郎”、阮小五为“五郎”、阮小七为“七郎”(第十五回),可见日常友朋称呼,并非因排行第二称“二郎”,第五称“五郎”的。因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流传于梁山附近的传说云,阮氏兄弟原有七人,名字从小一到小七,在一次革命斗争中,小一、小三、小四、小六都战死了。此说作为弥合,未尝不可;如把它作为一件史事,像是有真人真事的,却又是添足了。

《水浒》作者将“短命二郎”绰号换给阮小五,似乎没有考虑到它的特殊含义。

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为“短命二郎”所作赞语是:“灌口少年,短命无益?曷不监之,清源庙食。”可见,按龚圣与解说,此处绰号之“二郎”,就是指道教神话圈里的灌口二郎神是也。

宋元时期,灌口二郎神极为走红,因为皇帝和诸大臣信奉道教。他已从四川走出,面向全国。

二郎神可是中华特产,非舶来品。

通常称二郎神是秦治水专家李冰的次子,即李二郎其人,因而清云山闲人《闲读偶记》将阮小五的绰号由来,上溯为李冰次子。传说他治理岷江,以身堵住堤坝决口而殉职。李冰说:“二郎宜其短命。”由此而构建此绰号。

但龚圣与所奉的二郎神,却是两宋时出现的另一位二郎神,即隋四川嘉州太守赵昱。赵昱后隐居青城山,拜道士为师,以入水斩蛟,为民除害,受到供奉。北宋真宗时,还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并在东京开封等地立庙祭祀。宋室南渡,在江南也多出现清源真君庙。“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在官巷(杭州城内)。旧志云:东京有祠,隋朝立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

由于赵昱是二郎神,今存元明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灌口二郎神斩犍蛟》中的二郎神,都是赵昱。

赵昱称为二郎神,也因为他前有老哥,排行第二。

“短命”,在元明杂剧平话圈里,本系俗语,用作怨恨对方负情薄义的詈词。清曾庆笃《水浒撷萃》由此认为,“短命二郎”就是能使他人短命。短命,即人为地缩短寿命。杨芷华教授也以为“短命二郎的短命应解作冤家对头,触犯就要丧命”(《水浒语词词典》)。当是。

阮小五死于征战方腊之役。但清初陈忱《水浒后传》却作阮小五打渔杀家。还有一说是阮小五在参与征战方腊,生还石碣村后,“就住在山西石碣村,因打了抢鱼夺船的渔霸,为官府缉捕,藏在老虎洞中”。所谓“老虎洞”,相传在梁山北三十里的腊山有一个天然石洞,高二米,面积二十余平方米,可容数十人。此说实无所据。按:阮小五其人及其南征方腊后归乡事,本系小说家言,根本难与信史对号,现竟然附会故事,像煞是真有其人其事。其实,它只是一种随《水浒》应运而生的文化现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