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12602900000018

第18章 飞天夜叉丘小乙

瓦罐寺作歹的道人丘小乙,绰号飞天夜叉,示其凶恶。

唐宋时武人好斗者,多有以“夜叉”为绰号。如氏叔琮部将陈章,浑名陈夜叉(《旧五代史·周德威传》)。南宋初名将王德“勇悍而丑,军中目为‘王夜叉’”(宋庄季裕《鸡肋编》)。文士济南王治,“人亦呼之为‘王夜叉’,以比阴狱牛头夜叉也”(同上)。还有“胡夜叉”(《宋史·忠义邵云传》)、“马夜叉”(《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时有酋豪号‘青面夜叉’者,恃众扰边”(卷一百二十九),该书又引《李显忠行述》释之云:“夜叉者,金冠铁面,似夜叉鬼物,故号夜叉。”

但唐宋绰号也出现有“飞天夜叉”。

按,“飞天夜叉”与“夜叉”词本非中华土产,自佛经东传,始有此词。唐人笔记就见有称“飞天夜叉”的。段成式说:“或言刺客,飞天夜叉术也。韩晋公(韩滉)在浙西时,瓦官寺因商人无遮斋,众中有一年少请弄阁,乃投盖而上,单练詹履膜皮,猿挂鸟跂,捷若神鬼。复建甖水于结脊下,先溜至檐,空一足欹身承其溜焉,睹者无不毛戴”(《酉阳杂俎》前集卷之九)。李绰也说:“章仇兼琼镇蜀日,佛寺设大会,百戏在庭,有十岁童儿舞于竿杪,忽有物状如鵰鹗,掠之而去,群众大骇,因而罢乐。后数日,其父母见在高塔之上而取之,则神如痴,久之方语云,见如壁画飞天夜叉者;将入塔中,日饲果实,饮馔之味,亦不知其所,自旬月方精神如初”(《尚书故实》)。此两处显现的“飞天夜叉”,是以某种超凡特技和神异故事作包装的,它写得极为幻奇。元杂剧常写有“飞天夜叉”,如《昊天塔孟良盗骨》:“那厮须不是布雾的蚩尤,又不是飞天的夜叉。”

此处《酉阳杂俎》的瓦官寺,即是《水浒》作者创造的瓦罐寺原型。瓦官寺为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名寺。《通鉴注》:东晋哀帝,移陶冶所于秦准水北,以南岸地施僧慧力造寺,因名瓦官寺。寺北有阁,登高可览江山胜迹。李白有诗“白浪高于瓦官阁”。盖瓦官寺且以顾恺之维摩天女和戴颙所塑减臂胛佛像闻名。五代南唐时,瓦官寺已移建,并改名升元寺。据宋制,凡改建重建前朝佛寺,即另定新名。“本朝凡前代僧寺道观,多因郊赦改赐名额,或用圣节名,如承天、寿圣、天宁、乾宁之类是也。隋唐旧额鲜有不改者,后来创建寺多移古名”(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

《水浒》编造瓦罐寺,良有以也,一则表示从宋制,改旧朝古寺名;二则以“瓦罐”易瓦官寺名,更可见其苍凉。

又,丘小乙,清坊间刻本,有作“邱小乙”者,当误。是为雍正帝尊孔避讳,凡触及“丘”字,包括姓氏者,须一律改为“邱”字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