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12602900000137

第137章 金枪手徐宁

徐宁也是《宣和遗事》押运花石纲的指使,后来上了太行山梁山泺。在元人杂剧里徐宁形象已有出现。在无名氏杂剧《争报恩三虎下山》中徐宁还是要角。但从杂剧里徐宁和关胜、花荣分别自称已是梁山第十二和第十一、十三头领来看,似乎他的最后座次还未定位。在《水浒》石碣,他是名列十八。

《宣和遗事》九天玄女娘娘的天书上明明写了“金枪手徐宁”。可是不知怎的,龚圣与作《宋江三十六赞》把他改为“金枪班”。且作赞佐证:“金不可辱,亦忌在秽,盍铸长殳,羽林是卫。”明确把他列为皇帝的羽林军,由是《争报恩三虎下山》作“金枪教手”。

《水浒》给他正名,恢复为“金枪手”。

虽然经过几个反复,徐宁仍是“金枪手”,但却也在“金枪班”挂了号。金枪班是什么兵种?据《文献通考·职官考》称,殿前司所辖有“骑军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它是皇帝的一支侍卫亲军。《水浒》封徐宁为“金枪班教师”,教师即教头、教练是也。

徐宁家藏的雁翎锁子甲,俗称赛唐猊,又称雁翎砌就圈甲。据汤隆介绍,此甲应属于轻铁甲范畴。它锻造精细、周密,可以抵御强度不大的矢镞,真有点像现在的尼龙防弹衣。按,北宋国家兵工怍坊颇有高匠,指导制作重甲(四十五到五十斤)和穿戴轻便、行动灵活的轻甲。沈括曾主持盔甲制作,他在《梦溪笔谈》中介绍了当时用“冷锻”法制造“瘊子甲”的技术。此甲“薄柔而韧”,“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扎,乃之中其钻孔,为钻孔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卷十九)。

由此推理,徐宁的传家宝雁翎锁子甲乃是用雁翎形甲片(每片长2—2.5厘米;宽1—1.5厘米)环环相扣为锁链状联结体,它内衬还有犀皮(或熟水牛皮)。盖犀皮坚固,“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南齐书·高帝纪上》)。雁翎锁子甲因为制作工艺复杂,唐宋时通常是高中级将领的持有物,但生产还是很多的,宋元之际更见普遍。成吉思汗西征,将士就着此类衣甲。“彼得堡宫中藏有蒙古人遗留之甲胄,内层皆以水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所不能穿,制造巧妙,此为当时蒙古兵士之护身具”(张星烺《宋辽金元史》)。

徐宁被骗上山是因为他善于用钩镰枪。据曾公亮《武经总要》,宋时有单钩镰枪和双钩镰枪。但破连环马毋须用钩镰枪,此当是《水浒》作者别出心裁的形象思维。他当然是参照了南宋破金连环马的故事。

按,南宋破金连环马战事有二:一是绍兴十年(1140)六月,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命步兵“以拒马木障之”,尔后,用长枪挑去敌骑所戴的铁面兜,用麻扎刀破马足,“用刀斧砍臂,至有以手摔扯者”(《三朝北盟会编》);二是同年七月,岳飞在河南郾城,又以麻扎刀、大斧等以步击骑,专劈马足,获胜。由此《草庐经略》说,“其破铁骑,宋人多用长柄巨斧,上椹(刺)人胸,下砍马脚。盖铁甲骑兵,兵刃难伤,故利用巨斧,中之未有不骨折者”。

哪里见有钩镰枪?

按,徐宁,不见于宋元史及笔记,仅见于《晋书·桓彝传》:徐宁乃东海郯人,任舆县令,为尚书吏部郎桓彝所赏识,后迁吏部郎,竟历显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