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不能太任性 做事不能太随意
12594900000080

第80章 先制怒,后制人

在中医理论中,怒乃“七情”之一,而且是七情中表现最为强烈的一种不良情绪。引起发怒的原因,往往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被人恶意攻击。“怒”按强度可分为愠怒、愤怒、大怒、盛怒、狂怒等不同等级。

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关于发怒和制怒的很多趣闻。据记载,东晋时的王述是个有名的急性子。后来,他意识到容易生气动怒是人格不完善的表现,是严重的人格缺陷,因此,下决心自制,处处磨炼自己的性格。有一回他与谢奕发生矛盾,谢在盛怒之下对他“肆言极骂”,王听之泰然,表现得非常的大度,一时传为美谈。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性格也比较急躁,有容易动怒的毛病,且往往因为发怒影响了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无论到任何地方,总是将“制怒”二字悬于墙上,时时警戒自己。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人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里,谁都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发怒的事。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怒后,口吐鲜血身亡。怎样制怒,长期以来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专门研究怒气问题的美国心理学家查理斯·斯皮尔伯格教授认为,怒气是一种强度各异的情绪状态,从轻微生气到暴怒、狂怒。愤怒与其他情绪一样,伴着心理和生理的两方面变化。当你生气时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能量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都会升高。

怒气可以由内而外,也可以单纯源于外因而产生。比如对一个特定的人(例如爱嚼舌头的同事或狂妄无知的上司)、特定的事件(意外堵车或航班取消)不爽,担忧个人问题或自己苦闷坏了也会导致愤怒。一些伤害性或者刺激性事件的记忆同样也能触发愤怒的情绪。

愤怒是对外界威胁的一种自然反应,可以让我们在受到攻击时进行反抗并保护自己。所以,从这方面来说适当的怒气对于生存是必需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对每一个激怒自己的人进行人身攻击,法律、社会道德和常识也影响和规范怒气发泄的尺度。

发泄、抑制和冷静是其中三种最主要的方法,而不卑不亢地表达出自己愤怒的感觉才是最健康的发泄方式。你必须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怎么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得到满足。自信但不具攻击性地表达怒气不是给他人施压,咄咄逼人,而应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怒气也可以被暂时抑制,然后改变或转换成其他的东西。你可以把持住瞬间愤怒的情绪,停止思考,并把注意力转换到一些积极的事物上。这虽然是期望把愤怒压制住并转换成更有建设性的行为,但也存在潜在危险。如果怒气不能转换为外在的发泄,怒气就可能向内转向自己,引起精神过度紧张,高血压或抑郁症。

此外,余怒还会引起其他问题,比如引发病态的表达方式,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攻击行为,直接向人们报复,却不说明原因,也不是正面应对,或是愤世嫉俗和形成充满敌意的人格。那些经常看不起别人,经常指责并发表厌世言论的人就是这类。

达尔文说过:“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苏东坡也有一句话:“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两位名人的话很值得一些这个动不动就发怒的人深思。

生活中,不善于“制怒”的人常常会因为不考虑时间、场合、对象,胡乱地发泄愤怒而给自己惹来不少麻烦,轻则得罪同事、家人,重则导致丢饭碗、离婚等不良后果。这样的人,人格往往具有相当的冲动性,耐受愤怒情绪的能力很差,倾向于以“见诸行动”的方式来暂时缓解内心的压力,可是这样的“见诸行动”常常会导致更加不好的处境,招致对手的报复反击。这样的人,不会“制怒”的原因,往往源于童年时代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些心理创伤必须要在专业心理医生辅导下逐渐去修复。

那么,怎样消除怒气呢?把怒气转移是个不错的方法。转移愤怒情绪的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一个幽默故事深刻地刻画了这种现象:一个在公司受尽委屈的先生,为了饭碗,他不敢与老板顶撞,于是把一肚子的窝囊气全往妻子身上撒,妻子将这股怨气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挨了母亲的骂,跑去踢狗,莫明其妙挨了一脚的狗窝着一肚子的火,跑到路上去咬了行人一口,而那个行人却正是给先生气受的公司老板。

许多时候人们觉得跟直接产生矛盾的人沟通有困难,于是就采取别的渠道泄愤,但真正正确的做法,是在产生愤怒的地方解决愤怒,尽量找机会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尝试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其实很多愤怒正是沟通不畅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