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驭海史话:人海和谐共生之路
12585300000006

第6章 源远流长的人海文化(5)

西贝柳斯(1865—1957)是芬兰著名作曲家,他15岁的时候开始学拉小提琴。那时,他经常到海边去练琴,大海的涛声和海的气息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并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对于家乡和大海的眷恋。23年以后,西贝柳斯创作了他海洋音乐的代表性作品,这就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的第一章,就像一幅芬兰北部海湾的风景画,在这由音符绘就的音乐画面上,天空幽暗,暮色降临,远处时断时续地传来一阵阵海浪拍岸的声音。一位远方的行吟歌手在岸边点起篝火,在火光的映照下,和着海水的涛声,唱着沉郁苍凉的歌。乐曲第二乐章的场景,也是在海边,那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慢速的柔板中,西贝柳斯仿佛又回到了15岁的少年时代,正用琴声倾吐着自己对家乡和大海的感情,和大海这位人类的母亲交流着内心的秘密。正因为如此,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世界海洋音乐中一首海洋名曲。

5.《乘风破浪》的华美诞生

世界音乐作品中,有一首海洋题材音乐作品,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被人们喜爱和到处传唱,而且从圆舞曲到钢琴曲、口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不断地被加以改编,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世界著名海洋名曲《乘风破浪》,曲作者是墨西哥青年音乐家罗萨斯(1868—1894)。说起这首名曲的诞生,实在是非常有趣。那是在1891年的夏天,23岁的罗萨斯耐不住酷热的煎熬,就和伙伴们去马格达莱河游泳。凉爽的河水冲刷掉了身上的暑意,使罗萨斯感到无比清爽,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仰卧在岸边的水中,任河水温柔地轻拂过身体,耳边倾听着流淌的河水发出的潺潺水声,心旷神怡的罗萨斯无意间哼出一串无比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他的朋友们听到后,都被这音乐声惊呆了,催促着罗萨斯赶快写出来。受到朋友们的鼓舞,罗萨斯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音乐天赋,把这串旋律发展成一首圆舞曲,并给它取名叫《在泉水旁》。当罗萨斯重新把这首曲子完整地演奏给朋友们听时,朋友们完全被迷住了,他的一位诗人朋友认为这支曲子不只属于泉水的清流,它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只航船正迎着风、张满帆,在波涛起伏的辽阔海面上疾驶而来,浩瀚海洋的宽广气势和航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浪漫情调,交相回荡在其间,好像人们正迎风站在船头一般。朋友们于是建议罗萨斯将曲名改为《乘风破浪圆舞曲》。罗萨斯高兴地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可是,此时的罗萨斯已经是贫困交加,他不得不以17戈比的代价将曲谱卖掉,而且不久以后,罗萨斯本人也在贫病中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后来,这首《乘风破浪》广为传唱,这也许是人们对罗萨斯最美好的怀念吧!

哪些国家的国歌中写有海洋的内容

最著名的可能要属丹麦的国歌了,丹麦的国歌叫《克里斯蒂安国王挺立在高高的桅杆旁》。那是在1644年7月1日,瑞典海军入侵丹麦,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亲自指挥丹麦海军迎战,在今天波兰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科尔堡附近,彻底打败了入侵的瑞典海军。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人们后来就把丹麦剧作家埃瓦尔德的名剧《渔夫》中的一段唱词,定为丹麦的国歌。歌中唱道:“克里斯蒂安国王挺立在高高的桅杆旁,烟雾迷茫,急挥宝剑砍在哥德人的船舵和脑袋上,敌舰纷纷葬身海洋……你使丹麦繁荣富强。啊,蔚蓝的大海,大敌当前要严阵以待,轻蔑足以招祸害。你奔腾咆哮意气骄,啊,蔚蓝的大海。”除此以外,巴拿马、秘鲁、圭亚那、洪都拉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智利等国家的国歌中,都对大海进行了描绘、讴歌和赞美,大海成了这些国家国歌中最有生命力的精神象征和民族性格的象征。

6.肖邦与《C大调夜曲》

肖邦(1810—1849)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写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名曲,其中的《C大调夜曲》就是肖邦众多音乐作品中以海洋为题材的最著名的一部乐曲。这部音乐作品是怎样被创做出来的呢?那是在1839年2月的一个夜晚,肖邦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在结束了瓦尔德莫萨修道院中的苦难生活之后,登上了一艘从西班牙马略卡岛驶往法国的海船。轮船在大海中静静地前行,肖邦和乔治·桑依偎在船舱中,温情脉脉地注视着星光下的大海,仔细聆听着二月的海浪流过船体的声响。忽然,一串轻轻的歌声传入肖邦敏感的耳朵之中。原来,这是轮船舵手无意间的自由哼唱。然而,这段质朴无华、略带沙哑的歌声,在肖邦听来却是那么美妙动听,病弱的肖邦内心蕴含着的灵感被猛然点亮,他立刻拿出笔和乐谱纸,就在飘摇的简陋船舱中,一串串音符像奔腾不息的海水一样,喷涌而至,肖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做出了世界海洋名曲《C大调夜曲》。乐曲先以摇曳的旋律音型在低音区的起伏,衬托出海船正乘风破浪航行的情形;而高音区丰富的和声又描绘出月光下面闪烁不定的波光水影。此时,出现了水手纯朴动人的歌声,这歌声反复回环咏唱,与航船的旋律交相呼响,直到航船渐行渐远时,水手的歌声仿佛还在海天之间飘荡萦绕。整个音乐给人一种略带伤感的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经久不散,令人回味无穷。

有爱有恨故事中

1.李渔的《蜃中楼》

莫谈尘世事,且看蜃楼姻。

——《蜃中楼》

柳子无妻,张生寡侣,两人义合同居。有龙宫二女,蜃阁凭虚。忽遇仙人接引,心肯处,四偶相俱。遭狠叔,势凌犹女,别许陈朱。悲呼,不偕俗侣,甘牧羊堤上,贬作佣奴。幸多情泣遇,泄恨传书。露衷曲,良缘终阻。遇神仙,别授奇谟。三兄弟,计穷煮海,献出双姝。

潼津书生柳毅与张羽是好友,二人都才气过人,尚未娶妻。为觅得意中人,二人外出寻游。洞庭龙王去东海为兄长东海龙王祝寿,携女儿舜华与兄弟钱塘君同行。舜华在东海见到了东海龙王之女琼莲,堂姐妹俩同感龙宫寂寞,欲往东海边游玩,东海龙王便命虾兵蟹将嘘气吐涎,在海上结成一座海市蜃楼以供两姐妹游玩。赶巧柳毅告别好友张羽到东海访友,也想登上蜃楼游览,二女便设法架一长桥助其上楼。柳毅对舜华一见钟情,欲娶之为妻,并请琼莲嫁给张羽。两对才子佳人交换信物,私定终身。无奈,钱塘君与泾河龙王交好,已将侄女舜华许配泾河龙王天性痴傻的儿子小龙。舜华誓死不嫁,被泾河龙王发去泾河岸边放羊。张羽从柳毅处得知其与二女相遇及私定终身之事非常高兴,断定二人皆是龙女。之后,柳、张二人参加科举考试,都中了进士。柳毅巡查泾河时遇到了牧羊女舜华,得知其遭遇后欲帮他去洞庭龙宫报信,因公事在身,张羽代他前往。钱塘君见信后勃然大怒,率水兵火将斩杀了泾河小龙,将舜华救回,并命张羽、舜华二人成婚。张羽不从,在东华上仙的帮助下来到东海之滨的沙门岛,用锅煮东海水,海水渐热渐干,令东海龙王等无处安身,只得交出舜华和琼莲,让她们分别与柳毅和张羽完婚。

《蜃中楼》是由哪个故事演化而来的

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中形成之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柳毅的见义勇为、龙女的温柔贤淑以及钱塘君的爱恨分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后来不断有人改编。清代大戏剧家李渔,改编了柳毅传,而且融入了元代杂剧张生煮海的情节,综合而成《蜃中楼》。

柳毅、张生和两位龙女本就是天造地设的才子佳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方得到大团圆的结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热烈,人物形象鲜明,龙女早已摆脱了神仙的超凡脱俗而拥有了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也是千百年来柳毅故事发展的一个必然,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终于有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2.你是我逃不过去的劫——奥尼尔与他的航海戏剧

我作为一个剧作家的真正起点,是在我离开学院和置身于海员中开始的。

——尤金·奥尼尔

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之路是从海洋开始的。他从小就跟随家人走南闯北,在他的印象里,童年生活就是肮脏的旅馆和火车站。这段居无定所的生活使奥尼尔与家人产生了难以言说的隔膜,也成为他日后探究人与人、人与命运之间关系的出发点。1906年,奥尼尔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但才上了一年就被校方开除了。此后,奥尼尔又开始了漂泊生涯。他先是与人去南美洲的洪都拉斯淘金,后来又在杰克·伦敦、康拉德等人的海洋冒险小说的影响下,作为一名水手登上了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帆船。这段海上冒险生活给奥尼尔提供了许多写作的素材,从真实生活中得来的思考使奥尼尔的航海剧作充满了更多的诗意,更多对梦想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永不回头的激情。他笔下的大海不再是冷漠无情的世界,而是自由的精神家园。

奥尼尔创作了大量的海洋戏剧作品,主要有《东航加迪夫》(1916)、《遥远的归途》(1917)、《天边外》(1918)、《安娜·克里斯蒂》(1921)等。

《天边外》是奥尼尔航海戏剧的代表作,作品借海上和陆地生活的对比,延续了其航海戏剧中一贯的对人在现实和理想间无法统一的人生悲剧的探讨。剧本的开篇,主人公罗伯特就在看一首诗:

我爱上了风光和明亮的大海……

然而,那在冥冥中一直呼唤他的大海竟成了他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地方。他本来已经决定和舅舅一起出海,在离别前夕,他向哥哥安德鲁也喜欢的女孩露丝表明了自己的爱意。谁知露丝对他也一往情深,并且请求他留下来,和她一起过农庄生活。爱情的幸福淹没了他对远方的渴望,尽管他知道自己对农活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一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最后,罗伯特留了下来,而天生适合留在农庄生活的安德鲁一气之下跟随舅舅出海远航了。留在农庄的罗伯特郁郁寡欢,成天耽于幻想,导致农庄荒芜、负债累累,妻子因此和他互相仇视,生活一塌糊涂。罗伯特一生都在追逐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是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当他拖着病体艰难地爬过山头,在日出面前幻想着天外边的远航,“自由”地死去的时候,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一个内心有梦想的人精神上的美,它足以抵消理想的荒谬性。

《安娜·克里斯蒂》中的老水手克里斯也是徘徊在海洋与陆地、理想与现实间的人物。其家族成员身上好像一直流淌着迷恋大海的血液,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葬身于大海的水手,他又因为看到母亲和妻子苦苦等待在陆地上直至去世也没有得到幸福而憎恶大海。为了使女儿安娜远离大海这个“恶魔”,他把她托付给农庄里的亲戚,不幸的是,安娜在农庄不但受尽折磨,还遭到表兄的奸污,最后走上歧路。安娜得病后来到父亲的煤船上生活,在大海面前,她突然感到一种与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相逢的快乐,大海使她告别了过去的生活,仿佛让她又变得“干净”和快乐了。在海上,她爱上了一个水手,面对真诚的爱情,她向父亲和情人坦白了自己的过去,终于嫁给了自己心爱的人。但是在安娜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父亲克里斯却感到悲观,大海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安娜最终走向和她母亲一样的命运,无论怎么反抗都是徒劳。

在奥尼尔的笔下,大海具有多重寓意:在《东航加迪夫》和《遥远的归途》中,它是水手们憎恶又无法离开的地方;在《天边外》中,大海就像一个遥远的梦,这个梦与现实格格不入,但赋予了追梦人灵魂上的自由和希望,是其精神家园;在《安娜·克里斯蒂》中,大海就像一张网,即使你再努力,也无法逃脱它带来的劫难。不过,无论是什么,大海都映射出奥尼尔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苛求态度,这使他剧中的主人公们有着诗人一样的性格和浪漫追求,即使最终都以失败和死亡告终,即使他们生活在痛苦、彷徨、失望、愤懑之中,但是因为有与大海纠缠不清的梦,他们获得了经过痛苦洗礼之后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