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辽沙的奶奶最近迷上了烹饪,买来很多烹饪方面的书,像个做大学问的教授。这让谢辽沙感到非常奇怪,他问奶奶,“奶奶,你上过几个月的小学,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这书你能看得懂吗?”
“小看奶奶是不?”奶奶有些不高兴。
“我没小看你,我只是……”
“觉得奇怪是不?”
谢辽沙点头。
“奶奶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奶奶自豪地说。
“世外高人?”谢辽沙摇头。
“别不信啊。”奶奶笑着说,“我这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告诉你吧,真正做学问的人都像我这样,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一箩筐就够用了,多了也是浪费。”
“那我就不用读书了?”
“说走嘴了,可别跟奶奶学。”奶奶连忙改口说,“奶奶吹牛呢,事情是这样的,那些书是我让你爷爷从书城买来的。”
“你不识字买书干什么?”
“让我的秘书看啊。”
“你请秘书书了?”
“那当然。”奶奶自豪地说,“我请秘书请了五十多年了。”
“你请秘书请了五十多年了?”谢辽沙笑起来,“五十多年前你还是个鼻涕娃,胸前还挂着一块儿鼻涕布呢。”
“没错!”奶奶说,“我当鼻涕娃,拿鼻涕布擦鼻涕的时候就有秘书了。”
“瞎说,我不信。”谢辽沙摇头。
“别不信啊。”奶奶说,“你奶奶这么大的领导干部,日理万机的,没有秘书行吗?”
爷爷咳嗽了一声。
谢辽沙明白了,“爷爷是你的秘书。”
“没错,私人秘书,也叫贴身秘书。” 奶奶说。
“你级别不低啊。”谢辽沙眼热地说。
“那当然。”奶奶说,“我看不懂那些烹饪大全,也看不懂煲汤秘籍方面的书,秘书给我一念,我就记在心里了,别人是过目不忘,我是过耳不忘。”
奶奶说得没错,别看她老人家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但奶奶很聪明,她天资聪颖,精明过人,只要爷爷把烹饪方法念一遍,她就记住了。
奶奶死记硬背的功夫很强。
谢辽沙甘拜下风。
奶奶学会几个新菜以后,对烧菜突然不感兴趣了,迷恋上了煲汤,整天泡在厨房里不出来,她每天都煲不同的汤,每天给大家换口味。
什么排骨汤、鱼汤、鸡汤应有尽有。
喝排骨汤时,她介绍说,排骨汤能抗衰老,中老年人骨骼老化的速度很快,多喝一骨头汤,可以收到药物难以达到的功效。
喝鱼汤时,奶奶介绍说,鱼汤防哮喘。鱼汤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治疗肺呼吸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对儿童哮喘病最为有效。
谢辽沙最爱喝鸡汤,奶奶说鸡汤抗感冒,特别是母鸡汤中的特殊养分,可以加快咽喉部和支气管膜的血液循环,及时清除呼吸道病毒,缓解咳嗽、咽干、喉痛等症状。煲鸡汤时,里面可以放一些海带、香菇等,增加汤的营养。
这几天,奶奶跟安徽的一个老姐妹认识了,安徽老太太也跟奶奶一样爱好厨艺,她教给奶奶学会了烧安徽风味的汤,今天正好全家人都在,又是周末,奶奶说给全家露一小手,烧个安徽风味的汤给大家品尝。
一大早,奶奶就跟阿菊去菜市场采购,她们杂七杂八买了很多菜,回到家,已经快中午了,奶奶顾不上休息,就一头扎进厨房做安徽的风味汤了。
奶奶是大厨,阿菊打下手,谢辽沙他们等着享口福。
奶奶和阿菊忙碌半天,汤烧好了。
奶奶和阿菊把汤端上来,谢辽沙觉得好奇,伸头去看,只见汤里有老母鸡、猪骨头、麦仁,还有香菇、平菇、葱姜,香菜末等等。汤是乳白色的,闻着很香。
谢辽沙馋得吐了吐舌头。
“小馋猫。”奶奶看着孙子乐起来,“奶奶的汤做的怎么样?”
“不怎么样……”谢辽沙逗奶奶,“不怎么样那是不可能的,不是全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
“你什么时候学会捧臭脚了?”爷爷笑。
“奶奶手艺真的很不错,我夸奶奶是真心诚意的。”谢辽沙说,“因为奶奶的汤烧的那是……狗熊爬山——步步高,不,那叫……”
“那叫蓖麻开花节节高。”妈咪麦当娜说。
“都什么呀?”爹地谢金光说,“好好的中国话,到你们嘴里全乱套了,那叫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知道了。”谢辽沙说,“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思是说,我奶奶煲汤的手艺像芝麻开花一样,一天比一天好。”
奶奶听了这话很高兴,她一点儿也不谦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地说,“我做的安徽汤,比安徽人做的还有安徽味儿,喝汤喝汤,汤很烫,小心别烫着。”
谢辽沙望着那碗汤,抿一小口,辣得极爽!
谢辽沙边喝边用安徽话问奶奶,“这是啥汤?”
奶奶说,“啥汤。”
谢辽沙又问,“这是啥汤?”
奶奶又回答,“啥汤。”
“傻汤?”谢辽沙听了,吓了一跳,“喝了让人变成傻瓜的汤,我不敢喝,我可不想变成傻瓜。”
“不是傻汤是啥汤。”奶奶瞪圆了眼睛说。
谢辽沙也有点儿火了,大声问,“这到底是啥汤?”
奶奶见谢辽沙发火,也不示弱地说,“这就是啥汤。”
谢辽沙都快气疯了,“你告诉我这汤的名字行不行?”
“我已经告诉你了。”
“你没说啊。”谢辽沙气得找不着北了。
奶奶见状,大笑特笑起来,笑得直不腰来了,眼泪都笑出来了。
“你笑什么?”谢辽沙问。
笑够了,奶奶这才解释说,“这道汤的名字就叫啥汤,傻瓜!”
“这啥汤的名字很怪是吧?你们知道啥汤这名字的来历吗?”爷爷问大家。
大家摇头。
“你快说说吧。”谢辽沙催着。
“好!我给大家说说。”爷爷这个百事通,学着古人的口气说,“话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安徽宿州的一个地方,早上醒来,乾隆肚中饥饿,就吩咐手下人去准备早点。无奈,这个地方偏远落后,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早点来供奉我们这位皇帝,只得把当地最为流行的早点,一种用鸡为原料炖成的汤送给皇帝吃。乾隆也是饿坏了,张口就喝,不料,汤汁一入口,皇帝顿时感到味觉大开,龙颜大悦。”
爷爷说着,喝了一口汤,接着往下说,“乾隆吃完饭后,问旁边的随从:‘此为啥汤?’随从不敢怠慢,慌忙把早点铺子老板传过来,早点老板倒也机灵,说:‘这汤还没有名字,大爷唤做啥汤,便叫啥汤是了。’乾隆皇帝一时兴起,挥笔写下了‘啥汤’的名号,从此以后,淮北大地便有了人人津津乐道的名吃——啥汤。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又出现了"辣汤、胡辣汤、撒汤"等众多名号,其实最开始的名称都叫啥汤。”
听了爷爷的介绍,喝着这道让人啼笑皆非的啥汤,大家都非常快乐。